他們在香港修文物(看香港)

2020-12-25 人民日報

  郎翠妍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一次性手套,如果旁觀者沒有被告知,她很容易被當成一名醫生。

  「我也算醫生,文物醫生。」她打趣道。郎翠妍是香港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的一名文物修復師。2009年以來,她一直負責修復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油畫和其他書畫類文物。在修復的超過100幅油畫中,包括吳冠中的油畫作品《窄巷》《邂逅》《村》等。

  文物修復辦事處成立於1999年,是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轄的一個組織,負責香港博物館及文物古蹟的保存和修復。

  從「問診」到「治癒」

  油畫自誕生起,就像人一樣會自然老化,文物修復師的使命是減緩老化的過程。動手之前,朗翠妍要反覆「問診」三四遍後才「確診」。為制定修複方案,化學專業出身的她要對畫家的繪畫經歷熟記於心。

  為了修復著名畫家吳冠中的兩幅人像油畫《農民丹增》《西藏女牧兵》,朗翠妍花了半個月擬定修複方案,一次次請教資深的文物修復師,但遲遲不敢動手。

  「根本急不來。」從入門的那一刻起她就被告知,修復文物需要極大的耐心。

  修復油畫有嚴格步驟:清除表面灰塵及汙垢,穩定畫布結構,修補畫布並穩定顏料層,去除原有光油和老化顏料,重新潤色並塗上光油,修補或改裝畫框,裝框保存。修復時長一般根據文物的狀況決定,文物狀況好的話,半天時間就能修復好。如果文物狀況很差,一年以上是常事。

  就像醫生在垂危的病人面前的那種無力和無奈,面對損壞嚴重的畫作朗翠妍也會備受打擊。「有些油畫根本無法修復。」很多時候,就算戴著口罩也能聞到刺鼻的氣味,打開油畫時突然飛出昆蟲,或者在立體顯微鏡中看到昆蟲卵。

  她說自己不懂畫,但合格的修復師要最大限度保留畫家的創作,不能添油加醋。幹這行有一個心照不宣的「行規」:修復要有痕跡。讓觀眾在展覽館看到完整的文物,而文物修復師一眼就看出修復的痕跡,理想的修復效果就達到了。

  一艘滅火輪「修」了三年零八個月

  已經年過六旬的楊甦在文物修復辦事處負責平面文物修復,郎翠妍總有問不完的問題找她。對於有著30餘年文物修復經驗的楊甦而言,對那艘長38.9米、寬8.8米、高15米的滅火輪「葛量洪」號的修復,是她畢生難忘的工作。

  「那是我見過的修復難度最大的文物之一。」初見「葛量洪」號,當時已經有二十幾年文物修復經驗的楊甦坦言被嚇到了。

  「葛量洪」號於1953年在黃埔船塢出廠並投入使用,直至2002年退役。這艘船最終被康文署保存下來,成為香港本地博物館收藏的體積最大的文物。與一般文物不同,它屬於歷史船隻類別,需要考慮更多修復細節。他們為此請教了海事專家、結構工程師等多位專業人士。船內裡還有多種文物,包括消防金屬頭盔、消防帽、舊式通訊儀器、早期消防員合照等,修復工作量之大可以想像。

  修復工作完成後,團隊決定把「葛量洪」號從海上搬運到陸地上保存,但這種保存方式沒有先例可循。「葛量洪」號有50餘年歷史,在無法準確預估船體剛性強度的情況下,如果搬運失敗,文物會二次受損,前期修復工作將功虧一簣。

  「我當時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有任何閃失,我需要引咎辭職,文物修復師的生涯也會畫上句號。」至今回憶起來,楊甦依舊捏了把汗。

  2007年9月29日,經過三年零八個月的修復工作,位於香港鰂魚湧公園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開幕。那天對楊甦而言意義非凡,她反覆端詳著展覽館內的文物,熱淚盈眶。

  32人,逾100萬件文物

  文物是什麼?有人說,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而在楊甦和朗翠妍這些文物修復師眼中,文物是他們需要認真「治癒」的對象。

  目前香港的文物修復師不足100位,其中文物修復辦事處有32位文物修復師,大部分年齡為30到40歲,他們負責康文署逾100萬件文物的修復和保存。

  32人,逾100萬件文物,兩個數字之間存在極大失衡。「修復任務重,但人才短缺,怎麼辦?」楊甦也找不到答案。後來,文物修復處只好採用權宜之計:按照文物狀況和展覽需求等排序,狀況好的文物先保存,狀況差的文物先修復,參與展覽的文物先修復。

  文物修復辦事處成立20多年來,香港的文物修復工作也在不斷發展。2001年,文物修復辦事處開展第一屆義工計劃,讓普通市民參與文物修復,僅2015年文物修復辦事處就招收152位義工,至今累計招募義工數千人。

  2019年,特區政府康文署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香港科學館舉辦展覽「內裡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介紹如何將科學和技術應用於文物修復。此外,文物修復辦事處加強與內地博物館的交流,文物修復師們曾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廣東省博物館等地學習文物修複課程。

  文物修復師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問診」和「治癒」,宛如時間的匠人,讓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光彩。楊甦說,他們修復的不只是文物,更是文物背後珍貴的歷史。

相關焦點

  • 他們在香港修文物
    新華社香港3月8日電 題:他們在香港修文物  新華社記者 洪雪華  郎翠妍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一次性手套,如果旁觀者沒有被告知,她很大概率會被當成一名醫生。  「我也算醫生,文物醫生。」她向記者打趣道。
  • 悽風苦雨 從文物看日佔時期的香港
    巧合的是,100年之前,即1841年,英國通過鴉片戰爭,單方面宣佈《穿鼻條約》,進佔了香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光復,重返和平。今年是香港抗日勝利70週年,當年不幸的香港市民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軍殘酷統治,苦不堪言。
  • 【我與祖國發展同行】香港學子在故宮修古建 了解國情報效國家
    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連續第二年推出「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劃」,令香港青年多了解國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錘鍊本領,將來能以實際行動服務香港、報效國家。一起來看香港青年在內地實習、工作、創業的故事。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認識幾位在故宮實習的香港學子。
  • 香港文物徑盤點
    香港的文物建築以及考古文物揭示了它獨特的過去:一個由中西文化匯聚而成的獨特傳統。保存這些不可再造的文化遺產,承繼文化瑰寶,是非常必要的。圖片來自:李雄安香港的古物及古蹟條例於一九七六年實施,但直到1993年,隨著香港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逕啟用,才標誌著香港首條文物徑的誕生。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推出酒店業青年領袖計劃
    香港2020年7月17日 /美通社/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推出酒店業青年領袖計劃,推動可持續旅遊發展及培育未來領袖。計劃於2020年7月15日展開,為期6個月;10位對行業充滿熱誠的本地大專院校畢業生獲聘到由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營運、本地首間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奬的大澳文物酒店,接受有關可持續旅遊、酒店業及文化保育的寶貴培訓機會;當中9位參加者修畢旅遊業管理及建築文物保護等相關學科。 計劃備受歡迎。
  • 我與祖國發展同行丨香港學子在故宮修古建 了解國情報效國家
    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連續第二年推出「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劃」,令香港青年多了解國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錘鍊本領,將來能以實際行動服務香港、報效國家。一起來看香港青年在內地實習、工作、創業的故事。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認識幾位在故宮實習的香港學子。
  • 從鄭振鐸信札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收購中秋帖等往事
    此批「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
  • 香港一件「討人嫌」的文物,專家低價回購後,被評為國寶級文物
    建國初期是盜墓賊最猖狂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我國大量的古墓被盜竊,許多珍貴的文物都開始被運送到海外。當時還未回歸,主權掌握在其他國家的香港成為了內地的文物中轉站,不論是真文物還是假文物,但凡是想要運送海外的文物都要經過香港人的手。也正是因為此,香港成為了文物愛好者的天堂,許多熱愛文物的人都熱衷於來香港文物市場上淘寶。
  • 為了國寶回家,他們拼了 | 香港秘密文物收購小組之舊事
    先從香港講起。鎮國之寶《五牛圖》,傳世名作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瀟湘圖》等國寶級文物的回流,都是因為神秘組織「香港秘密收購小組」。這個名單裡,有周zhou恩en來lai、鄭振鐸、郭沫若、沈雁冰、徐森玉、徐伯郊、馬衡…民國以後,大量文物流往海外,香港是主要的中轉地。
  • 香港實施「文物徑」策略經驗借鑑
    根據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公布的6條文物徑的相關資料顯示,文物徑實際是以某一特定的主題連接一系列古物古蹟的路徑,這些路徑並不是專用的,只是在原有道路上增加一些指示牌,方便遊客按照路牌尋找古物古蹟。其發展過程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港督衛奕信階段和行政長官曾英權階段,截止至2009年香港政府先後共構建了6條不同主題的文物徑。
  • 香港:民間團體尖沙咀展抗戰文物
    參觀者可近距離看到當年日軍鋒利的刺刀、國軍抗戰士兵的鋼盔、日軍進犯香港的路線圖、英兵在戰俘集中營與家人聯繫的信件等文物。中新社記者譚達明攝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後,香港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明代海貿文物
    原標題: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明代海貿文物「青花象首軍持」儲水瓶。圖片來源於香港政府新聞網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香港文物探知館11月3日至明年3月4日舉行「牽星過洋---明代海貿傳奇」展覽,展出約200組明代古船文物和香港出土的明代陶瓷器物,反映當時海上貿易蓬勃的情況。重點展品包括「青花象首軍持」儲水瓶;飾有蟠螭和蓮池鷺鳥紋的「青花五彩描金四開光碗」;明代紙鈔「大明通行寶鈔」;古船備有的中藥材、食材和生活用品如茯苓、銅針灸針和骨骰子。
  • 香港大澳文物酒店奪得國際性文物保育殊榮
    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香港2013年9月5日電 /美通社/ -- 由建於1902年的舊大澳警署活化而成的香港大澳文物酒店,憑著投入社區參與及推廣文物歷史建築的保育,於2013年9月3日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Award
  • 探尋不一樣的香港:屏山文物徑
    這也很正常,畢竟幾天的旅行時間不會對香港有深入的了解,基本上都會停留在香港島、九龍半島上。尖沙咀、中環到銅鑼灣,加上迪士尼和海洋公園,大概能夠涵蓋多數人的旅遊蹤跡了。其實香港有三大塊,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港島和九龍只佔10%的面積,90%的面積為新界。香港的歷史還是在新界,包括元朗的屏山和西貢的世界地質公園。
  • 勵小捷在香港出席2013香港文物保育國際研討會
    11月29日上午,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應香港特區政府邀請執行「內地貴賓訪港」計劃期間,出席了在香港大學舉行的2013香港文物保育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和勵小捷副部長先後在大會開幕式致辭。
  • 漫遊香港文物探知館
    位處香港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兩幢歷史建築物,約於1910年建成。經過嚴謹和小心的修復工程,這座歷史軍事建築與現代化的陳列設備及教育活動互相融合,展現嶄新的面貌。
  • 黃埔軍校珍貴文物將在香港展出
    黃埔軍校珍貴文物將在香港展出 2014-08-28 20:29:57)28日,「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才的搖籃」展覽在香港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預展,適逢黃埔軍校今年建校90周年,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廣東省革命歷史博物館合作展出多項與黃埔軍校發展史有關的珍貴文物,讓香港市民近距離感受一代傑出軍事精英忠心衛國的精神。
  • 香港20年設6條文物徑
    >  1993年12月12日,香港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逕啟用,標誌著香港首條文物徑的誕生。歷經20年發展,香港目前共發掘了屏山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中西區文物徑(中區線、上環線、西區及山頂線)、大潭水務文物徑、灣仔歷史文物徑、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共6條文物徑。它們多數由古物諮詢委員會構思發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籌備推動,並獲得信託基金、教育基金、社會組織和當地居民的大力支持,目的是提高公眾對文物重要性的關注。  屏山文物徑,位於香港元朗,長約1.6公裡。
  • 深圳百年羅湖橋今晚成歷史 整體遷至香港作文物
    深圳百年羅湖橋今晚成歷史 整體遷至香港作文物     新華網深圳9月28日電(記者李南玲)記載著深港兩地百年滄桑巨變的深圳羅湖鐵路橋,28日晚將被整體搬遷至香港一側作為歷史文物永久展出
  • 看江門與香港情緣!250件文物首次赴港展出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戴惠甜 通訊員/江博宣)11月1日,「一衣帶水——文物視角中的香港與江門」展覽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開幕。展覽由香港大學、江門市人民政府主辦,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江門市文廣新局、江門市博物館承辦,香港饒宗頤文化館、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協辦,展至11月29日。本次展覽是江門市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7年達成合作意向後的第一項合作成果,也是江門市首次舉辦的文物出境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