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教父」全掌舵武漢新芯,或締造「紫光系」最快掛牌上市公司

2021-01-11 DeepTech深科技

紫光突破封裝技術關鍵一棋!「存儲教父」高啟全掌舵武漢新芯,或締造「紫光系」最快掛牌上市公司| 獨家

現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臺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曾一針見血的提醒:國內要在半導體領域追趕至世界水平,著力於封裝技術才是「解藥」。

而紫光集團旗下的武漢新芯近期高層大變動,由兩岸存儲教父高啟全接下 CEO 一職,就是要以 3D IC 封裝技術為利器,幫助公司大改造,力拼在三年內掛牌上市,使其成為紫光在國內孵化的另一家全新上市公司。

(來源:武漢新芯官網)

紫光集團的戰略部署「從芯到雲」涵蓋網際網路、存儲、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包括展鋭、新華三、長江存儲、紫光國芯、紫光存儲等,從通訊晶片、 3D NAND 存儲晶片、 DRAM 晶片設計、 伺服器、快閃記憶體模組、 SSD 模組、 eMMC 模組等產業一條龍策略布局,更肩負打造國家存儲基地的任務。

武漢新芯曾被視為國家存儲基地,後被長江存儲光芒蓋過

在紫光集團廣大的布局藍圖中,武漢新芯是一個曾經「消失」的名字,然而現在,它卻可能是紫光集團眾多轉投資公司中,最快掛牌上市的企業!

當年,國內在遴選國家存儲基地時,武漢打敗眾多一線大城市,拿下國家存儲基地項目,一夕之間,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武漢新芯身上。當時,各界曾以為國家最重要的存儲基地會在武漢新芯底下動起來。

誰知道,隨後紫光集團入主武漢新芯,2016 年 7 月「長江存儲」這家全新的公司橫空出世,由紫光集團、大基金、湖北政府三方出資成立,長江存儲更將武漢新芯納入旗下 100 % 持股的子公司,從此,肩負起國家存儲基地的重要任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長江存儲,武漢新芯依附在長江存儲下面,沉默了多年。

武漢新芯是一家老牌的半導體公司,2006 年由湖北省和武漢市進軍集成電路製造領域所成立,之後幾年,武漢新芯與中芯國際進入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史」。

武漢新芯曾是「世家貴公子」,無奈身世坎坷且歷盡滄桑

武漢新芯成立後,湖北省和武漢市把該公司委託給中芯國際代管,一度成為中芯國際的「武漢廠」,主要以從事以 12 寸晶圓廠生產 NOR Flash 晶片和 CMOS 圖像傳感器晶片的代工製造,幫美商 NOR Flash 大廠飛索(後被 Cypress 併購),以及傳感器大廠豪威(OmniVision)做代工。

後來因為大客戶飛索聲請破產,中芯也因為自身營運自顧不暇而無力管轄武漢新芯,當時業界更一度傳出美商美光(Micron)、豪威(OmniVision)都十分覬覦武漢新芯,有意入主,該消息更引來豪威在當時的最大晶圓代工來源臺積電「隔海震怒」,認為豪威才剛剛與臺積電籤署新的代工協議,轉身卻想和武漢新芯發展另一段「嶄新的關係」,差一點全面封殺豪威。

(來源:武漢新芯官網)

身為曾經是湖北最著名的集成電路基地,又與中芯糾纏數年,更一度引來眾多外商覬覦,武漢新芯就像是個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家子弟,卻嘗盡家道中落之苦,身世是歷經滄桑。

當眾人以為武漢新芯即將時來運轉,搖身一變成為國家存儲基地大本營之際,長江存儲的橫空出世,似乎又讓武漢新芯準備綻放的光芒,立刻暗淡下去。細數國內眾多老牌半導體大廠的身世,武漢新芯算得上是最命運多舛的代表。

存儲教父高啟全掌舵武漢新芯,進行大改造計劃

近期,武漢新芯在紫光集團內部正在悄悄進行「大變身計劃」,這個流浪多年的世家貴公子要緊抓機會,再次重返榮耀。

有兩岸存儲教父之稱的紫光集團執行副總裁、長江存儲代行董事長高啟全,近期又悄悄多了一個新的頭銜,他正式接下武漢新芯執行長一職,著手進行全面改造。

高啟全掌舵之下的長江存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存儲研發和生產製造基地,更實現 3D NAND 技術的開發和量產,打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美光(Micron)、東芝(Toshiba)、威騰電子等大廠築起的 NAND Flash 技術籓籬,明年更要挑戰 64 層 3D NAND 技術,大幅縮短與國際大廠之間的距離。

這次,高啟全再度接下武漢新芯 CEO 一職,要再度改造武漢新芯,讓這個老牌半導體廠搖身一變成為紫光集團旗下,即將破繭而出的新面貌企業。

武漢新芯副總裁孫鵬為 DT 君闡述武漢新芯營運重新定位後的三大方向,其中一個方向,是最近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紅透的「3D IC」技術,武漢新芯已經準備好了!

不追逐高端工藝技術,要以獨門秘技走不一樣的路

武漢新芯的重新出發,定位頗為「睿智」。國內這一波半導體熱潮都聚焦在高端工藝技術,追逐 28nm、 14nm、 7nm,甚至是關鍵的存儲 DRAM 和 3D NAND 技術,武漢新芯避開了人潮群聚的地方,不爭高端技術的頭銜和資源,獨自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獨門秘徑,同時從晶圓代工廠,轉型為 IDM 廠。

武漢新芯設立三大營運方向,分別為 3D IC 技術、自有品牌 NOR Flash 、 MCU 三大塊。

3D IC 技術是近來半導體產業極為火紅的名詞,武漢新芯的技術是來自於幫豪威代工傳感器而來,目前已經開始量產,算是國內最早量產 3D IC 的企業。同時,該技術與前陣子轟動國內存儲市場的長江存儲「Xtacking」技術,是系出同門。

(來源:DT君)

孫鵬告訴 DT 君,3D IC 技術是 wafer-on-wafer 的接合技術,可以把不同性質和作用的晶片整合在一起,其三維集成技術平臺的三片晶圓堆疊技術研發成功,該技術初期是用來幫傳感器大客戶代工,堆疊 Sensor 和 Logic 晶片,未來可以將不同的半導體元件堆疊在一起,如存儲器、處理器、傳感器、 3D NAND 晶片等。

孫鵬進一步解釋,3D IC 與傳統的 2.5D 晶片堆疊技術相比,晶圓級的三維集成技術能同時帶寬增加,降低延時,並且有更高的性能與更低的功耗,武漢新芯 2013 年投入該技術時,發展類似技術的半導體廠不多,但現在該技術已是全球半導體產業趨勢。

(來源:DT君)

武漢新芯是從 2012 年投入該技術的研發,2013 年成功將 3D IC 技術應用於背照式影像傳感器,隨後陸續開發矽通孔(TSV)堆疊技術、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技術和多片晶圓堆疊技術,而現在,3D IC 技術已經成功能為武漢新芯在 NOR Flash 、 MCU 之外的第三大技術平臺。

孫鵬表示,3D IC 技術非常適合用在 AI 領域,可能是結合運算和存儲晶片,或是各種客制化的需求,將存儲和邏輯模塊分開加工後再整合,難處在於一片晶圓上可能有一百萬個連結點,技術難度十分高。

(來源:DT君)

NOR Flash 存儲晶片重新定位,發展自有品牌

武漢新芯的第二條主軸是 NOR Flash 產品,過往都是做代工,但這一、二年公司策略轉變,轉型為部分經營自有品牌,部分開放代工,過往一些 NOR Flash 客戶如北京兆易創新(GigaDevice)等,也因為武漢新芯的策略轉變,轉到中芯國際投單。

目前武漢新芯在 NOR Flash 產品上,消費類的產品以自己品牌為主,避免存儲市場起落過大,要自己掌握適合的通路和客戶,維持生意穩定度。再者,一些高端的車規客戶如 Cypress 、 ISSI 等仍是採用代工模式。

第三條產品線是採用低功耗嵌入式快閃記憶體技術 embedded Flash MCU,技術來源是基於 SST 的嵌入式快閃記憶體工藝,雙方合作始於 2015 年左右,目前也進入 55/50 納米工藝,應用於物聯網、智慧卡等產品上,未來會是公司旗下很重要的產品線。

(來源:武漢新芯官網)

有句話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現在放在國內發展半導體策略上,也十分值得借鑑。現在國際間都緊盯著國內半導體企業發展的一舉一動,無論是智慧財產權的取得,以及技術來源是否合法合規,都被用放大鏡檢視著。

武漢新芯選擇一條特殊的路徑前進,無論是現在最火紅的 3D IC 技術,或是既有的 NOR Flashe 和 embedded Flash,透過存儲和邏輯雙技術通吃,代工與 IDM 策略並行,以紮實的技術根基,以及廣泛與國際大廠技術合作的背景,要走出一條迥異於其他半導體廠的主流之路。

更重要的是,武漢新芯這個歷經風霜、身世坎坷的舊時世家貴公子,要藉由這次的大變身來重返榮耀,公司已經連續兩年獲利,最新目標要力拼成為紫光集團旗下下一個掛牌上市的轉投資公司,進一步找回屬於自己的榮耀,不用再被長江存儲的「萬丈光芒」掩蓋過去!

相關焦點

  • 武漢新芯拼3D IC技術!「DRAM教父」高啟全接重任定位三大方向
    CEO一職,要以3D IC技術為利器,幫助公司大改造,力拼在3年內掛牌上市。如果成真,將成為紫光集團眾多轉投資公司中,最快掛牌上市的企業。  武漢新芯成立於2006年,2008年建成投產。2016年,在武漢新芯基礎上,紫光集團、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武漢新芯整體併入長江存儲,成為長江存儲全資子公司。
  • 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產能受疫情影響,武漢新芯已下調Q1產能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據經濟觀察網報導,武漢兩大晶片廠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疫情期間未中斷生產,但在產能方面會受影響,其中武漢新芯已適當下調了Q1產能。據悉,武漢封城期間,長江存儲與武漢新芯採取輪班制度以維持生產線的正常運轉,武漢封城以來也並未影響長江存儲和武漢新芯工廠的正常運轉。此前新芯公司董事長楊道虹表示,公司已申請帶寬擴容支持,未來能夠保障5000名以上的員工同時遠程在線辦公。目前,除研發略有延遲外,企業基本保持計劃進度。
  • 國家隊發力晶片存儲 習近平還考察武漢新芯
    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紫光集團長江存儲下屬的武漢新芯調研時提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裝備製造業的晶片,相當於人的心臟。心臟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要加快在晶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導體存儲科技高峰。
  • 武漢封城!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弘芯三大晶圓廠營運現狀剖析
    武漢肺炎爆發導致封城的政策已將近一周,晶片產業開始聚焦在武漢三大晶圓廠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弘芯的運營和出貨狀況,是否因疫情而中斷工廠運營?晶片能否能運出武漢抵達下遊封裝廠?然後再運往客戶端。長江存儲和武漢新芯在疫情籠罩下,眼前的狀況和因應措施,牽動著當今全球最缺貨的三大晶片3D NAND、NOR Flash、CIS 的供給狀況。更可說,全球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大廠三星、SK 海力士、美光、威騰電子、鎧俠也都緊盯著武漢疫情和長江存儲的最新近況。
  • 29天註冊成功,中芯國際最快7月中旬上市
    bkoEETC-電子工程專輯據了解,中芯國際的最快上市時間在7月中旬。bkoEETC-電子工程專輯募資200億,重點投向12英寸晶片SN1項目在獲得證監會同意科創板IPO註冊後幾小時,6月30日凌晨,中芯國際更新科創板IPO招股書。
  • 鈦媒體:公司與北京光量、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沒有任何關係
    據鈦媒體官方微信號26日消息,近日,公司留意到媒體關於知名半導體項目武漢弘芯爛尾的調查報導。號稱擁有大陸唯一7nm光刻機,又引入臺積電大牛掌舵,投資達千億級的明星半導體項目,武漢弘芯陷入停滯,引發了行業震動。
  • 武漢新芯存儲結構「更快」的整體擦除方法
    【嘉德點評】武漢新芯公司關於NOR Flash存儲結構和擦除方法的專利內容介紹,相比於順序執行,流水線形式的並行擦除方法可以顯著提高擦除效率,從而進一步提高其快閃記憶體產品的競爭力。集微網消息,在全球NOR Flash存儲晶片領域,武漢新芯公司頻頻突破技術壁壘,此前公司在50nm快閃記憶體技術上取得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最近武漢新芯在NOR Flash的存儲結構和擦除方法上,又帶來了一個新的「驚喜」。在半導體器件領域,快閃記憶體以其工作速度快、數據可靠的特性可大量替代其他存儲器嵌入到電路中。
  • 半導體產業的突變: 武漢新芯的崛起
    >於今年7月成為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子公司,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一期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國芯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和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二期將由紫光集團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
  • 楊道虹接替王繼增 任武漢新芯董事長
    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董事會9月5日發布公告稱,鑑於武漢新芯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王繼增先生新任長江存儲及武漢新芯監事長,故長江存儲董事會在8月24日召開的第一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上,同意王繼增先生辭去武漢新芯董事長和武漢新芯法定代表人職務,同時委派楊道虹先生擔任。
  • 武漢新芯3D IC技術平臺,實現晶圓堆疊無限可能
    武漢新芯從 2012 年投身 3D IC 技術研發 CIS 產品,至今累積了超過 84 萬片晶圓出貨量。武漢新芯 3D IC 技術的緣起成立於 2006 年的武漢新芯,是華中地區第一個 12 寸半導體項目。
  • 產經|武漢新芯50納米代碼型快閃記憶體晶片量產,存儲單元面積和密度達...
    6月4日,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透露,其自主研發的50納米浮柵式代碼型快閃記憶體(SPI NOR Flash)晶片已全線量產。目前,在全球NOR Flash存儲晶片領域,業界通用技術為65納米。武漢新芯新一代50納米技術,已逼近此類晶片的物理極限,無論是存儲單元面積還是存儲密度,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武漢新芯50納米快閃記憶體技術於2019年12月取得突破,隨後投入量產準備。從65納米到50納米的躍升,武漢新芯用了18個月。Flash指非易失性存儲介質。此次量產產品為寬電源電壓產品系列XM25QWxxC,容量覆蓋16兆到256兆。
  • 武漢新芯晶圓級三維集成技術研發成功
    12月3日,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下稱「武漢新芯」)對外宣布稱,基於其三維集成技術平臺的三片晶圓堆疊技術研發成功。武漢新芯的晶圓級集成技術可將三片不同功能的晶圓(如邏輯、存儲和傳感器等)垂直鍵合,在不同晶圓金屬層之間實現電性互連。
  • 武漢新芯在爭議中堅守 市領導感慨「幸虧沒有賣掉」
    這幾年武漢新芯受到多方的高度重視。早在2016年5月25日,李克強總理視察武漢新芯;同年8月26日,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對武漢新芯進行考察調研;2017年5月4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馬凱一行調研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現場。
  • 高光湖北·龍頭|動能更新 芯武漢雄心勃勃
    潛「芯」發展——  萬億級「芯屏端網」產業集群初顯  2019年,武漢「一芯」驅動,活力澎湃。  2月,烽火通信和光迅科技聯合攻關的自主矽光收發晶片,創造光傳輸系統容量世界新紀錄,標誌著我國「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邁上新臺階。
  • 【上市】納芯微、帝奧微開啟上市徵程,已進行輔導備案;深科技擬...
    【上市】納芯微、帝奧微開啟上市徵程,已進行輔導備案;深科技擬定增募資17.1億元,用於存儲先進封測與模組製造項目
  • 武漢新芯更換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 楊道虹上任
    武漢新芯更換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 楊道虹上任   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下稱「武漢新芯」)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
  • 依託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湖北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創新中心揭牌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1月18日,湖北省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創新中心在武漢揭牌。據悉,湖北省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創新中心是全國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領域首個省級創新中心,依託長江存儲以及武漢新芯公司,推進共性技術研發、產業綜合服務、成果轉化育成等三大平臺建設工作。
  • 武漢新芯再現高層變動:王繼增辭董事長後CEO楊士寧去職
    雷帝網 雷建平 10月27日報導紫光集團控股武漢新芯後,武漢新芯高層繼續進行調整。繼董事長王繼增辭職後,武漢新芯CEO楊士寧職務也發生變動。武漢新芯今日發布公告,宣布楊士寧辭去武漢新芯CEO職務,武漢新芯董事會在10月25日召開的第二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上,接受了楊士寧的辭呈。
  • 重獎30萬元武漢新芯晶片工程師獲「武漢工匠」
    現在中國的晶片技術人才也出頭了,武漢新芯科技的工程師胡勝就獲得了「武漢工匠」的稱號,獎金30萬元。日前湖北政府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首屆「武漢工匠」評選情況。23名道德品格高尚、技能技藝卓越、帶徒作用突出、業績貢獻顯著、業內廣泛認可的傑出技能人才獲評成為「武漢工匠」,每人30萬元重獎。
  • 楊士寧博士辭去武漢新芯CEO,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武漢新芯董事會在10月25日召開的第二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上,接受了楊士寧博士的辭呈,並對公司管理工作作如下安排:從楊士寧博士辭去武漢新芯CEO之日,即2016年10月26日起,至武漢新芯董事會聘任的新任CEO正式入職之日止,視為過渡期。在此過渡期內,實行由武漢新芯董事會領導的管理小組負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