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安靜下來,回歸本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2020-12-20 茶馬古道之德拉姆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參透《道德經》這本書,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會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書籍,根本不適合年輕人來讀,因為它缺少一定的激情,似乎並不能夠為奮發向上的青年人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顯然就是錯誤的。

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自身就是存有一定惰性的,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即便是沒有《道德經》的影響,往往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你真的潛下心來靜讀《道德經》,你會發現這本書的指導意義有很大,它會教導你成為一個處事不驚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很多人第一次讀《道德經》時的第一感覺就是讀不懂,所以很多人基本讀了一小部分就放棄了,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正確。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徹底讀懂《道德經》的人並不多,而這本書給我們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讀懂上,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更何況道本來就是用來悟的。

如果你並不相信我所說的話,你可以嘗試著邊讀邊抄寫《道德經》,這樣反覆幾次之後,你便會發現自己的心在慢慢的靜下來,這種感覺無法用具體的言語來形容,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慢慢體會,它能夠滲透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之中,並在無形之中改變你的生活。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看似雜亂無章的存在,他們也會不斷改變,也會有自己改變的內在規律,在這個生生不息的世界裡,我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可以說保持一顆沉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以一顆浮躁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你便會感覺自己陷入了一個無底的深淵。

對於很多人來說,人活於世的一個主要目標便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很多人往往陷於此而無法自拔,他們無法權衡物質生活與精神意識的合理分配,他們經常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夠幸福,以為有足夠的錢財便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而《道德經》卻能告訴你,這兩種的平衡其實並不難。

可能在老子看來,人之所以不夠沉靜,絕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人們無法擺脫對欲望的痴迷,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事情,但卻往往不能尋求到更好的方式方法,於是他們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他們漸漸浮躁的開始生活,甚至一度陷入到一個死循環的怪圈之中。

最為關鍵的是,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所謂不幸福完全來源於自己欲望過多,而《道德經》似乎總是想用文字的力量引導人們認識到這一點,並試圖去幫助人們擺脫更多繁雜的欲望,將人們的生活更多的回歸於本真,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不知道怎麼舍取,內心非常的平靜安靜,不會去想著怎麼算計別人生活很簡單,真正的體會到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二、養生之法現在很多人都把養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弄得好像真的很了解養生一樣。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舍取,內心也是非常的平靜安寧,不會去想著各種各樣的算計,生活很是簡單,真正體會到的了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老子不是教本來的弱者如何生存,而是教本來的強者如何真正地強大。《道德經》不是弱者的生存寶典,而是強者的生存哲學。《道德經》不是弱者的啟蒙讀物,而是強者的教科書!
  • 《道德經》學習完後的感想
    找點時間,安下心來,這一輪的道德經學習,我的這個歷程,學到了什麼,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呢?我是怎麼學習道德經的藉助網絡平臺,一個道德經微信群,每天一章,周日複習。每天的微信群發布,道德經的每章,並發布此章的解釋,研讀。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白巖松:我有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這句結束語讓我放棄
    其實,我的生活也並不需要這麼多錢,生活幸不幸福的標準也不是多少錢去衡量的,而是在這件事中,你是不是真的開心!在採訪的最後,白巖松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結束語給出了答案:「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也正是這一句話,讓身處外界各種誘惑的白巖松真正清醒起來,最終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 《心流》:慢下來,才是真正的幸福
    身處當下快節奏的社會,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我想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受到焦慮的困擾。其實想要真正做到「不假於外物」是很難的,在社會的大熔爐下,能真正不為外界所動的人少之又少。「慢」生活的背後,是對生活的不辜負有一部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講述的是日本隱居山林的建築師津端修一夫婦的平凡日常,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修一夫婦的日常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他們回歸田園、慢下來的美好狀態。
  • 道德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找到初心,才能收穫真正的快樂
    我們都知道《道德經》,甚至隨口就能說出幾句,《道德經》是由老子所著,也被稱為《老子》。眾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因此在道德經中也都主要闡述這一觀點。當然不是的,我們知道天地之間萬物瞬息萬變,而智慧的盡頭也是永遠無法到達的,人們的欲望也是很難讓人們滿足的,因此如果一個人一味地去追求、強求很難得到的一件事,就會越陷越深,使自己變得痛苦不堪,所以老子才會說這句話來勸慰眾人。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道德經》:真正的修道者,為什麼不能追求道術神通?
    由於修道艱難,這種艱難,並非是遇到困難很難過去,而是很多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造成自己對修道的不理解,甚至最後以失望而告終。為什麼很多人無法修道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很詳細的說明。在《道德經》第七十章中,老子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道是很神秘的存在。
  • 道德經:怎樣才能壓制陰險小人?你可以試試比小人多懂順應天道
    道德經:怎樣才能壓制陰險小人?你可以試試比小人多懂順應天道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自己那麼善良,好事做了一籮筐,可苦難總是糾纏自己,從來沒有降臨過好運,而那些處處不如自己的小人,卻過的風生水起,比自己好太多?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 《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揭示人類痛苦的根源
    人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試圖得到期望以外的東西。——塗塗大家好,我是塗塗,今天想通過《道德經》跟大家聊聊「幸福」和「痛苦」這個話題。1.幸福的分界幸福是什麼呢?幸福就是期望得到滿足,越是長久的願望得到實現、越是渴望的東西得到了,人就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存在感和滿足感。此刻好像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渾身充滿了力量,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希望。自古很多豪言壯語一般是在兩種情況下說出的。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小編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道友互勉。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公孫弘的做法就是以退為進,有些事越辯解,越說不清楚,不如乾脆先承認下來,以後一旦事情澄清,反倒給人寬宏大量、忍辱負重的印象。 《道德經》:靜 歸根曰靜 老子認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現出其本質的真實,經過紛繁變化的成長曆程,他們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 靜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終結,是輪迴的交匯處,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讀《道德經》對「悟道」有感
    在他證悟之後,留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描述他是如何悟道,以及所悟到的部分內容。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極為簡潔深刻的語言描述他是如何悟道的。悟道原本是很簡單的事情,如果個人能夠實踐老子的方法,也一樣可以悟透大道。但是悟道又並不簡單。
  • 《道德經》:持守平靜淡然,擺脫濃豔繁華,才能擁有歲月靜好
    《道德經》:持守平靜淡然,擺脫濃豔繁華,才能擁有歲月靜好。很多人都喜歡璀璨和張揚,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燦爛的一面,而特別討厭平平淡淡的度過一生。而那些一味的去追求燦爛追求榮耀的人,即便是得到了一些繁華,但是最終,也會出現衰落和歸於平靜。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人生所有的燦爛,最終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無論你追求多少燦爛和光輝,最終都會趨於平淡,趨於衰落,因為榮耀和財富永遠不可能會伴隨任何人的一生。
  • 白巖松:《道德經》一句話,讓我拒絕了月賺2000萬的機會,不後悔
    "不忘初心,方能始終",這是初中畢業時,班主任告訴我的話。現在我22歲,已經畢業,但是當初的"初心"是什麼,我有些模糊了。直到我看到白巖松,真真正正將"初心"一直付諸實踐的人。出於淤泥而不染",真正能做得到的人,少之又少,白巖松就算其中一個。點醒白巖松的生命之書2018年,白巖松作客"烏鎮文化講堂",白巖松以"《道德經》——我的生命之書"為題,向觀眾們分享了《道德經》中諸多啟人深思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