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如此春光大好,來看古人給我們的踏青撒歡攻略

2020-12-07 小毅哥自媒體

遊春圖

清 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又是人間四月天,清明將至,《曆書》有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如此春光大好,你是不是早已按耐不住要去春光裡撒歡了?來看古人給我們的踏青撒歡攻略!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小福友情提示,如果大家在公園遊玩,不要隨意採摘柳枝哦,買一個花環戴頭上,也可以美美噠!

放風箏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讓風箏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可以把疾病災難帶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天上形狀色彩各有特色的風箏歷來是春天裡的一大風景線,奔跑著放飛風箏的時候,心情也可以跟隨風箏徜徉在春光裡。

蕩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小福覺得,清明約三兩好友,在春光大好的郊外來場酣暢淋漓的足球pk,也是很棒噠。

古往今來,清明習俗豐富多彩,小編覺得是時候展示一下自己的繪畫才藝了,特意奉上一幅《清明遊春圖》,了解清明傳統習俗的,聽說關注細節的寶寶,運氣都不會太差哦!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手機橫屏查看)。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為何又稱「踏青節」?清明將至,古人留下的習俗你了解多少
    此時早已草長鶯飛、百花齊放、鶯啼燕語,在如此多嬌的浪漫春天的吸引之下,蟄伏了一個冬季的人們都會在這個大好時節,走出家門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擁抱。據《尚書·大傳》記載:「春,出也,萬物之出也。」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一派生機盎然,而清明節正好處於仲春之初正是大地一片祥和之時。
  • 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 踏青節的習俗由來一文知盡清明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 踏青節的習俗由來一文知盡清明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智慧過節:清明節去踏青了嗎?
    雖然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但是清明節的日期我們一般採用傳統的方法來確定,即「冬至後的第108天」是為清明,而冬至在12月22日或12月23日,導致清明節的時間也有所變化。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
  • 清明假期將至,你準備好去哪踏青了嗎?
    雖然很多工薪族和學生黨還沉浸在春節的假期中沒有回過神來,但是一年一次的清明假期也馬上就要到啦,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有了外出踏青的計劃呢?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國人非常看重這個節日。如果你是離家在外的遊子,沒有辦法回家給祖先祭祀的話,選擇一個好去處踏青也是不錯的選擇。
  • 清明節踏青活動策劃
    >清明節踏青活動策劃2017-03-29 09:39: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一、活動背景  清明節即將到來,又到了我們緬懷先烈的時刻。清明節它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以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這個節日,積極發揚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緬懷先烈。
  • 踏青節魏晉時早有 地緣關係時間並不都僅限於三月初一到初三
    接下來,正是一年踏青(俗稱春遊)好時節的到來。那在傳統民俗的歷史文化中,「踏青節」應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的呢?古人習慣「上巳節」踏青當然,關於《晉書》中記載的「踏青節」時間節點,這是在普遍的情況下來說的,而非具體分地域而談。
  •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月4日至4月6日之間,也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今年的清明節,我們要去踏青,尋找春天。到了下午,我們集合之後,便開始上了路了。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看見了許多用粉筆畫的圓圈,裡面好像寫著什麼字,上面還蓋著紙燒完的灰。
  • 春遊踏青,古人都玩得這麼有儀式感嗎?
    歲月流轉,冬去春來,在草長鶯飛的季節,做些什麼才能不辜負這大好春光呢?白居易曾說道:「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春天不去郊遊,恐怕是個小傻瓜!先秦是個熱情奔放的時代,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似乎都熱衷於春遊。先秦人的春遊浪漫而「風情」。
  • 觀潮| 萌娃讀詩寄清明(三):踏青賞春,不負春光
    黃鸝趕緊飛入隔牆的庭院,在房頂上宛囀鳴叫,仿佛說:人們啊,請不要傷害我們,不要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吧!  觀潮君語  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緬懷先烈、寄託哀思的日子,但它不僅僅是一個沉甸甸的節日。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清明,既是傳統節日,也是自然節氣。
  • 清明節的習俗和清明節的來源
    仲春與暮春之交,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悄然而至。清明節全家人扶老攜幼去郊外掃墓,在哀悼祖先之餘,清明節踏青也成為清明節假期的一個活動。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調劑原本哀傷的心情,也順便接近大自然,清明節踏青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下面花草樂和您分享清明掃墓用什麼花?清明節上墳的習俗和清明節來源 。清明節的習俗和清明節的來源
  • 清明節到了,這些關於清明節的古詩和知識收集起來教給孩子吧!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氣溫逐步開始升高,雨量也逐漸增多,恰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正如古時農諺所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除了是農事曆法外,清明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祭祖、掃墓是它最獨特而鮮明的文化符號。
  •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 臨沂人知道清明節的別稱嗎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節日,清明節也有著許多其它稱謂,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踏青節和寒食節。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 清明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圖)
    首先清明節原先是一個節氣,也是我國祭祖惦念逝去之人的節日,談到清明節就得提到寒食節,因為清明節源於寒食節,後來逐漸被取代從而寒食節的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那麼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同時,清明節又叫什麼節呢?天氣網為您介紹關於清明節的相關有趣常識吧。
  • 【節日】今日清明,常州習俗、踏青攻略…戳這裡就對了!
    清明節的來歷關於「清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淮南子》中的「天文訓篇」,而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民間就已有「吉日良辰,郊祀野祭」的活動了。古人以為先有「寒食」,後有「清明」。清明節前一天(或說前二日)是為「寒食節」,有禁火、寒食之俗。
  • 2017年清明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2017年清明節怎麼調休?
    2017年清明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2017年清明節怎麼調休? 2017年清明節放假安排 2017年清明節怎麼調休?具體詳細內容小編為你報導。
  • 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小朋友們都知道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 二十四節氣:清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序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一般在暮春與仲夏之交。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我國傳承千年,至今仍有這些習俗。我們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劃分是依據「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
  • 清明節踏青:又叫春遊 古時稱探春、尋春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
  • 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踏青賞花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幹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