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要是有個心結、疙瘩啥的,願意和她講。」「她辦事情公平,幹練利落、心細如針。」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提及「彭憲英」三個字,大夥對這個「知心大姐」豎起來大拇指。
今年46歲的彭憲英是永安社區常務幹部。回憶過往,彭憲英有苦難言。
彭憲英原居住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成家後的她兒女雙全,平時丈夫外出在工地上幹活,她在家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還算幸福。
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3年,彭憲英的丈夫因車禍去世,這幾乎讓這個家庭支離破碎,彭憲英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親。一家人失去了頂梁柱和主心骨。兩個孩子尚未成年,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開支和子女培養教育落在了彭憲英一人肩上,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彭憲英並未因此倒下,沒有「自暴自棄」,她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積極面對生活,加之黨和政府的關懷,將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孩子均享受了教育扶貧政策,兩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學讀書沒有受到影響。
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3月,彭憲英一家搬入豐都街道永安社區。
剛搬來時,一切並不是那麼順利,彭憲英自身僅有的「技能」在城裡找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直堅強的她積極主動響應社區號召,報名參加烹飪、繡花等培訓,有了一技傍身,她那股面對生活不服輸的韌勁兒也在感染著身邊的人。
「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孩子,確實不容易,而且還能供孩子上大學,大家都佩服她!」永安社區新市民譚詩啟這樣評價彭憲英。
2018年對於彭憲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自己通過選舉當上了社區常務幹部、女兒大學畢業了、兒子入伍參軍了。「也是2018年,我向組織主動遞交了脫貧申請。」
永安社區是興義市15個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之一,有來自興義雄武、南盤江等鄉鎮的305戶915名新市民搬遷到此居住。
常懷感恩的彭憲英成為社區幹部後,更忙了。
「享受黨的好政策,我們都是從條件不好的地方搬來的,有緣成為一家人,遠親不如近鄰,我們更應該互相關心和幫助。」進入社區工作後,彭憲英和大夥打成一片,傾聽群眾呼聲,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誰家有困難、誰家鬧矛盾,她都會主動上門幫助解決。「哪家住哪號房、家庭成員、殘疾人、是否享受低保、就業等情況我都熟悉,誰家在生活上、就業上等有困難,也願意和我說。」
「在大夥心裡,彭大姐是最知心和最貼心的!」「社區有這樣的幹部,我們放心了。」彭憲英的付出得到了大夥的肯定。
彭憲英常和大夥說,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夠從一個山溝裡走出來,成為新居民,過上城市新生活,全靠黨和政府的關懷。
為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彭憲英跑遍社區所有貧困群眾家中,摸清社區貧困群眾就業情況,盡力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信息,為社區精準掌握貧困群眾就業信息情況當好參謀助手。
彭憲英介紹,永安社區結合多個鄉鎮的村規民約,制定了《永安社區新市民公約》,以統一的標準管理新市民,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治理工作,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管理難等問題。
「永安社區還按照《新市民公約》,評選'文明守信戶''勤勞致富戶''遵紀守法戶''團結互助戶'典型,激勵新市民轉變觀念,融入新生活。」彭憲英說,公約文字如順口溜一樣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大家讀得懂、記得牢。
「我希望自己多付出一點,多努力一點,讓和我一樣搬進新家園的父老鄉親儘快融入新生活,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彭憲英笑著說,她將一如既往地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原載 2021年1月8日 人民網 貴州頻道)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