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貴州頻道」興義彭憲英: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知心大姐」

2021-01-11 瀟湘晨報

「心裡要是有個心結、疙瘩啥的,願意和她講。」「她辦事情公平,幹練利落、心細如針。」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提及「彭憲英」三個字,大夥對這個「知心大姐」豎起來大拇指。

今年46歲的彭憲英是永安社區常務幹部。回憶過往,彭憲英有苦難言。

彭憲英原居住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成家後的她兒女雙全,平時丈夫外出在工地上幹活,她在家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還算幸福。

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3年,彭憲英的丈夫因車禍去世,這幾乎讓這個家庭支離破碎,彭憲英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親。一家人失去了頂梁柱和主心骨。兩個孩子尚未成年,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開支和子女培養教育落在了彭憲英一人肩上,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彭憲英並未因此倒下,沒有「自暴自棄」,她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積極面對生活,加之黨和政府的關懷,將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孩子均享受了教育扶貧政策,兩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學讀書沒有受到影響。

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3月,彭憲英一家搬入豐都街道永安社區。

剛搬來時,一切並不是那麼順利,彭憲英自身僅有的「技能」在城裡找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直堅強的她積極主動響應社區號召,報名參加烹飪、繡花等培訓,有了一技傍身,她那股面對生活不服輸的韌勁兒也在感染著身邊的人。

「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孩子,確實不容易,而且還能供孩子上大學,大家都佩服她!」永安社區新市民譚詩啟這樣評價彭憲英。

2018年對於彭憲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自己通過選舉當上了社區常務幹部、女兒大學畢業了、兒子入伍參軍了。「也是2018年,我向組織主動遞交了脫貧申請。」

永安社區是興義市15個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之一,有來自興義雄武、南盤江等鄉鎮的305戶915名新市民搬遷到此居住。

常懷感恩的彭憲英成為社區幹部後,更忙了。

「享受黨的好政策,我們都是從條件不好的地方搬來的,有緣成為一家人,遠親不如近鄰,我們更應該互相關心和幫助。」進入社區工作後,彭憲英和大夥打成一片,傾聽群眾呼聲,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誰家有困難、誰家鬧矛盾,她都會主動上門幫助解決。「哪家住哪號房、家庭成員、殘疾人、是否享受低保、就業等情況我都熟悉,誰家在生活上、就業上等有困難,也願意和我說。」

「在大夥心裡,彭大姐是最知心和最貼心的!」「社區有這樣的幹部,我們放心了。」彭憲英的付出得到了大夥的肯定。

彭憲英常和大夥說,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夠從一個山溝裡走出來,成為新居民,過上城市新生活,全靠黨和政府的關懷。

為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彭憲英跑遍社區所有貧困群眾家中,摸清社區貧困群眾就業情況,盡力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信息,為社區精準掌握貧困群眾就業信息情況當好參謀助手。

彭憲英介紹,永安社區結合多個鄉鎮的村規民約,制定了《永安社區新市民公約》,以統一的標準管理新市民,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治理工作,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管理難等問題。

「永安社區還按照《新市民公約》,評選'文明守信戶''勤勞致富戶''遵紀守法戶''團結互助戶'典型,激勵新市民轉變觀念,融入新生活。」彭憲英說,公約文字如順口溜一樣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大家讀得懂、記得牢。

「我希望自己多付出一點,多努力一點,讓和我一樣搬進新家園的父老鄉親儘快融入新生活,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彭憲英笑著說,她將一如既往地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原載 2021年1月8日 人民網 貴州頻道)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興義彭憲英: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知心大姐」
    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提及「彭憲英」三個字,大夥對這個「知心大姐」豎起來大拇指。今年46歲的彭憲英是永安社區常務幹部。回憶過往,彭憲英有苦難言。彭憲英原居住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成家後的她兒女雙全,平時丈夫外出在工地上幹活,她在家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還算幸福。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 「人民網 貴州頻道」「我的扶貧故事」胡芳:把搬遷群眾當作心上人
    城東社區是紫雲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2113戶8306人。所以到城東社區工作的第一天,就感覺壓力特別大。當時,社區還有297戶1106人未脫貧。群眾搬進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讓他們穩得住和能致富。所以,就業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大山裡的新生活
    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你好,新生活!」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瀰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培訓、就業、創業同步扶持:貴州鎮遠確保搬遷...
    鎮遠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主任邰勝彪介紹,近年來,鎮遠縣以技能培訓提升、就業創業扶持、利益聯結為抓手,積極搭建「致富橋」,拓寬致富渠道,讓搬遷群眾實現從「憂居」到「優居」,徹底挪窮窩、斬窮根,邁向全面小康。技能培訓是基礎。
  • 再見,溜索——貴州威寧縣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再見,溜索——貴州威寧縣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2020-08-20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玉屏: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持續就業穩定增收
    10月7日,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辦事處康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扶貧車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加工藤編製品。國慶中秋假日期間,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辦事處康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扶貧車間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加工藤編製品、組裝一次性打火機、加工工藝發卡,趕製訂單產品。
  • 彭水: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群眾幸福感
    三義鄉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趙勇 攝   人民網重慶4月2日電 「如今我們兩口子都圍著羊肚菌『轉』,在家門口『上班』了。」近段時間,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村民王勝權在食用菌扶貧車間採摘羊肚菌,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9年8月,在政府的幫助下,王勝權和老伴搬進蓮花村,住進三室兩廳的新房子,說起今天的新生活,老兩口幸福感滿滿。
  • 三義: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安居樂業
    9月25日,走進三義鄉易地扶貧搬遷市級示範安置點,蔭蔭綠樹間,掩映著一棟棟風格別致的兩層小樓,寬敞的公路連接到家家戶戶。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讓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通過縣、鄉、村三級的共同努力,三義鄉合理配置資源,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帶動54戶搬遷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讓56戶191名貧困人口安居樂業。
  • 【當代先鋒網】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取得階段性成效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取得階段性成效  1月6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以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機制有序運轉,「五個體系」建設持續推進,上下互動、左右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繼續發揮作用,後續扶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 地方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典型做法之一:湖南省邵陽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編者按: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進,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近千萬貧困人口的脫貧發展問題,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 振興左右江 電靚新生活 ——興義供電局傾情服務黔西南州易地扶貧...
    因為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該區域不少地區不宜人居,許多老百姓被緊緊鎖在大山深處,別說脫貧致富,連溫飽都有困難,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必走之路。2018年,黔西南州有超過36000戶15萬餘人需要「挪窮窩、拔窮根」。
  • 188萬人「大遷徙」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居中國第一
    【解說】12月23日,貴州省經濟工作會議對外公布:貴州已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成為中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188萬人搬出「窮窩」走進新生活,生活過得怎樣?是否適應?記者日前進行了走訪。
  • 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興仁市易地扶貧搬遷記 (下)
    易地扶貧搬遷戶王俊做好群眾「領路人」,發家致富有路子「搬出大山,不用再過臉朝黃土背朝天靠種莊稼也養不活一家子人的生活了。包保幹部深入分析和了解搬遷勞動力的情況,針對性的引導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廚師、電工、縫紉等勞動技能培訓,提高搬遷勞動力就業能力,並及時將崗位信息臺帳推送給搬遷戶,解決了營上村、米糧村、馬場居委會易地扶貧搬遷的150戶貧困戶就業問題,已實現搬遷勞動力就業全覆蓋。
  • 「我的扶貧故事」「小個子」有「大能量」|黔西縣文峰街道易地搬遷...
    文峰街道易地搬遷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邱佳與同事一起向易地搬遷群眾發放消防安全宣傳單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學校推遲開學時間,易地搬遷點學生在家學習輔導成為困境。
  • 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紅網時刻慈利11月16日訊(記者:黃莉莉 田鵬)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這是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
  • 把時間搶回來 把損失補回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復工復產掠影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堅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推進易地扶貧社區全力抗擊疫情、穩妥有序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影響降到最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安置點「扶貧工廠」機器轉出百姓新希望連日來,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工廠」機器轟鳴運轉,安置點也熱鬧起來,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復工掙錢。
  • 畢節七星關區:扶貧車間生產忙 群眾脫貧幹勁足
    在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正奮力衝刺,堅決打贏殲滅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幹」系列報導,展現貴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 與41名易地扶貧搬遷戶達成就業意向 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招聘會在...
    7月29日,由西秀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綠野芳田有限公司專場招聘會在彩虹社區舉辦,旨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吸納更多的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就業。在此之前,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就與西秀區農民工綜合勞務市場擬定定向吸納20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結合當前西秀區疫情防控和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意願,招聘會特選在彩虹社區舉辦。招聘會現場,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紛紛上前諮詢,填報資料信息,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
  • 桐梓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打造美食城
    王印 攝 人民網桐梓3月10日電 3月8日,桐梓縣人民政府與林達集團北京品城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籤訂了桐梓縣「桐城百味坊」項目招商運營管理協議。 日前,568 戶2438 名貧困戶獲得了位於桐梓縣楚米鎮桐楚大道的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房子。
  • 廣安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萬名貧困群眾挪窮窩
    5月22日,航拍的廣安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興平鎮九石新村產村相融風景如畫。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民生工程、富民工程,更是一項社會工程、政治工程,其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進而實現穩定解決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廣安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區,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戰,也是廣安區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