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貴州頻道」「我的扶貧故事」胡芳:把搬遷群眾當作心上人

2020-12-10 瀟湘晨報

我叫胡芳,是雲嶺街道辦事處城東社區駐村幹部兼第一書記。

城東社區是紫雲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2113戶8306人。所以到城東社區工作的第一天,就感覺壓力特別大。當時,社區還有297戶1106人未脫貧。

群眾搬進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讓他們穩得住和能致富。所以,就業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帶領社區幹部通過入戶排查、戶戶見面的方式,逐一入戶上門推薦就業崗位。針對強勞動力家庭,推薦到省外務工﹔針對弱勞動力,就成立勞務隊,每天早上由街道安排大巴車接送到壩區務工,形成「田園工薪族」。

由於工資是一天一結算,在一次發工資的時候,老百姓還開玩笑說,「胡書記,你們天天發工資,有點耽誤我們時間,能不一個星期發一次。」

我說,你們就不怕被拖欠工資?在場群眾都說,不怕,我們已經很信任你們了。一句「信任你們」,我覺得我們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讓人特別欣慰。

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每天都是圍著群眾轉。他們也深知,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所以,我總是被他們感動著。

大營鎮金龍村韋小興搬遷後,常年在外務工,家中只留下高齡的老母親一個人。我隔三差五就會到家中了解老人的居住生活情況,一來二去,雖然老人眼神不好,但她記住了我的聲音。

有一次我帶檢查組入戶調研,在起身要走時候,老人拉著我的手說,你等一下。她把我帶到冰箱前,拿出兩個梨遞給我。

原來,梨是她的侄女來看望她時特意買的,老人捨不得吃,特意為我留的。我不由感動了起來。搬遷群眾較為特殊,我們必須時刻關心著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懷,不求回報。但這兩個梨,是群眾真真切切認可了我們的工作。

我說,那我們就一人吃一個吧。看見我大口吃梨,老人笑得很開心。

說實話,梨很甜,但心裡更甜。(原載 2020年12月9日 人民網 貴州頻道)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人民網 貴州頻道」興義彭憲英: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知心大姐」
    彭憲英並未因此倒下,沒有「自暴自棄」,她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積極面對生活,加之黨和政府的關懷,將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孩子均享受了教育扶貧政策,兩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學讀書沒有受到影響。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3月,彭憲英一家搬入豐都街道永安社區。剛搬來時,一切並不是那麼順利,彭憲英自身僅有的「技能」在城裡找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培訓、就業、創業同步扶持:貴州鎮遠確保搬遷...
    鎮遠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主任邰勝彪介紹,近年來,鎮遠縣以技能培訓提升、就業創業扶持、利益聯結為抓手,積極搭建「致富橋」,拓寬致富渠道,讓搬遷群眾實現從「憂居」到「優居」,徹底挪窮窩、斬窮根,邁向全面小康。技能培訓是基礎。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大山裡的新生活
    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你好,新生活!」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瀰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
    蔡明臣查看天麻產業發展情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易地扶貧搬遷。但很多農戶世代居住在山梁子上,故土情節深厚,給搬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蔡明臣走訪群眾一天晚上,我再次到朱青翠家做動員搬遷工作,「你們幾代人窮了一輩子,這一代也改變不了窮苦的現狀,如果不搬遷,你忍心讓下一代和你們一樣窮下去嗎?」我問朱青翠。
  • 「誠信」的故事
    「誠信」急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能救我嗎?「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要是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為說老實話而不快樂。說罷,「快樂」走了。又過一會,「地位」的小船來了。「誠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誠信」,你能帶我回家嗎?
  • 「我的扶貧故事」用鏡頭筆頭記錄扶貧成效丨丹寨縣委黨校科研信息...
    我叫潘皇權,是丹寨縣委黨校科研信息處主任,一名扶貧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人有著非常濃厚的感情。扶貧工作的這幾年,我用足跡實踐扶貧,用鏡頭筆頭去觀察、思考、記錄和總結丹寨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工作就要「軟磨硬泡」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
    秀地村位於金堡鎮東北部,距鎮政府9公裡,全村共17個村民小組,轄23個自然寨,屬鎮遠二類貧困村,全村2020年共580戶245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42戶595人。秀地村通村路因修建高速路嚴重損壞,道路在晴天揚塵、雨天泥濘,群眾意見大。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丨鳳岡縣洪成金銀花茶業...
    我本是湖南邵陽人,最開始來到鳳岡主要是發展中藥材種植,後來,鳳岡縣大力發展茶葉種植並免費提供茶苗,我就動了心,將柏梓嶺這片荒山全部種上了茶葉,如今已達到了3000多畝。  2015年,鳳岡縣提出了全域有機、全產業鏈有機「雙有機」理念,這與我想做有機茶的想法不謀而合。
  • 「榕江戰貧記56」全省勞動模範賴翔:搬遷群眾的「當家人」
    ……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富民社區居住有2717人,90%以上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自全縣19個鄉鎮、165個行政村,涵蓋苗、侗、水、瑤、漢等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生活習性,如何融合?如何轉變?如何增強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帶隊動員群眾搬遷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當時他們一家四口人居住在大約30平方米的老舊木房裡。我了解到萬老政常年生病,歐大榮需要照顧妻子無法外出務工,兒子歐陽章發外出務工得到的工資,除了供給妹妹讀書生活費外,已經沒有多餘的錢用來補貼父母開支和改善家裡的現狀。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小個子」有「大能量」|黔西縣文峰街道易地搬遷...
    文峰街道易地搬遷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群團站「四點半課堂」邱佳講述成語故事我叫邱佳,今年24歲,是惠風花園群團工作站的一員,我雖然年齡小個子小,但每天為易地搬遷群眾東奔西走、上樓下樓,小小的身軀也迸發了大大的能量。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移民搬遷的不解之緣丨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
    我叫黎世龍,2015年4月參加水城縣招考來到比德鎮比德村任村文書。2018年1月,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安排轉任比德鎮移民站負責人,從此便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次的事情讓我每每想起都心有餘悸,可他們不知道,離開這裡,還能去哪裡安身?貧窮落後的現象讓我觸動,作為一名易扶工作者,我深知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於他們來說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機遇。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他們搬出去,走出大山!然而,老百姓的不配合、不支持給搬遷入住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 「我的愛情生活」
    今天來粗淺的談一下我所了解的荒木經惟和荒木陽子的愛情故事。為了避免加入過多我自己的評論,今天的文章將主要以書摘的形式體現,下面的內容主要來自上述三本荒木經惟的著作,其中《我的愛情故事》,是荒木陽子主筆,其中用的照片全是荒木經惟拍攝,署名是荒木經惟和荒木陽子。二人的初相識,是在陽子所在公司組織的一次滑雪旅行上。「啊,不要笑,剛才那個不高興的表情就很好。」
  • 「我的扶貧故事」通向群眾的路是用心走出來的丨長順縣長寨街道種...
    我叫何安惠,今年50歲,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長寨街道種獲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組織安排我到種獲村駐村扶貧。其中,我主要負責種獲村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的網格工作。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總戶數65戶,總人口239人,非貧困戶31戶,貧困戶34戶,易地扶貧搬遷1戶,低保1戶,殘疾人1戶。組上的情況我都爛熟於心,以便工作的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新房子讓我少奮鬥20年|鐘山區南開鄉易地扶貧搬遷...
    我叫陳雪,今年31歲,是鐘山區南開鄉人,以前帶著3個孩子與公婆住在南開鄉合興村二組一間不足40平方米、低矮的小平房裡,靠丈夫打工為生。2019年2月遷入鐘山區南開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家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
  • 「我的扶貧故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赫章縣德卓...
    孫成相(右)初來勝營村,給我的感覺很陌生,陌生這裡的路,這裡的環境,這裡的人。我雖然也是來自農村,但勝營村的偏遠還是讓我對農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也從內心裡覺得這裡的老百姓真的不容易。我向單位反應後,單位組織幹部職工捐款15萬餘元為該村購置灌溉設施,解決了灌溉難題,有效提高了半夏產量。今年我們種植了860餘畝半夏,較以前共計年增收約136萬元。 群眾增收了,但我發現可能是較為偏遠的原因,部分群眾文化低,對脫貧攻堅政策不夠了解,所以對於我們一些政策不太願意配合。
  • 漫畫「青之炎」「信長協奏曲」將有重大發表
    漫畫「青之炎」「信長協奏曲」將有重大發表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04-09 10: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