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峰航線誕生於二戰期間,是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承擔著為抵抗日本侵略者運送戰略物資的重要任務,因此被人們譽為空中抗戰「生命線」。這條航線由於要穿越像駝峰一樣起伏的喜瑪拉雅山脈,因此被稱作「駝峰航線」。
那麼,在這條「生命線」上,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駝峰航線全長800公裡,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最後進入中國境內的雲南高原和四川地區。
這條航線所經過的區域,地理環境極其複雜,氣候條件相當惡劣,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最高海拔達到了7000多米。其間山巒起伏連綿,溝壑縱橫,是典型的「禁飛區」。
駝峰航線自1942年開闢,終止於1945年二戰結束。三年多來,無數英勇的飛行員駕駛著飛機,不但要抵抗猛烈的暴風雨和每小時高達200多公裡的橫風,以及嚴重的結冰,面臨隨時墜毀、撞山的危險,還要竭力躲避日機的瘋狂阻擊。
但他們還是憑藉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毅然決然地將抗戰物資和希望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戰爭前線,為抗擊日本侵略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譜寫了一曲曲抗擊法西斯鬥爭的英雄壯歌,留下了無數個感人至深的英勇故事。
在駝峰航線存在的三年多裡,為了將85萬多噸軍需物資運進中國,共有超過1500架飛機墜毀,2000多名飛行員犧牲或失蹤。航線所經過的山谷中因此灑滿了飛機殘骸,被人們稱為「鋁谷」。
既然這條航線如此兇險,為什麼一定要開闢它呢?
1941年底,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之爆發。此後,日本加強了正面戰場的進攻,大規模襲擊了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軍事基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繼淪陷,中國戰場成為了阻擊日本侵略者的中堅力量。
為此,日本人在中國投入了超過100萬的兵力,但依然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為了進一步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日本人決定佔領緬甸。一來可以切斷同盟國援助中國抗擊日本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妄圖迫使中國政府投降。二來可以打開通往太平洋的西方門戶,為日後英美進攻日本設置陸路屏障。
如果日本人的圖謀得逞,切斷了滇緬公路,那麼,中國的戰略物資儲存量最多只夠維持三個月。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宋子文也不免驚呼:「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斷我賴以生存之滇緬路,我後方軍民則無異於困守孤城,坐以待斃。」
就在這樣極其險惡的局面下,中美兩國於1942年6月籤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決定在原來的昆明至加爾各答航線的基礎上,開闢一條空中運輸線,駝峰航線就此誕生。
本來,這一條空中航線大可選擇沿喜馬拉雅山南麓飛行,經緬北密支那、那戌到達昆明,大可不必翻越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不過,在日本佔領緬甸全境後,東條英機指示在緬的日本防空部隊,要不惜一切代價切斷中印空中運輸線路。
為了躲避日軍戰鬥機的圍追堵截,盟國的飛機只得冒險飛躍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
航線開闢的最初幾個月,由於護航力量有限,日本飛機給運輸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後來美國人增加了駐印飛機數量,增強了駝峰航線的護航力度,制空權才逐漸被盟軍所掌握。
說到駝峰航線,就不能不提陳納德和飛虎隊,這支創立於1941年7月的空軍戰鬥部隊,以其插翅飛虎隊徽和誇張的鯊魚頭聞名天下。飛虎隊的飛行員,全部由美國人擔任,其活動範圍非常廣,除了中、印、緬戰場外,還遠及香港、越南、乃至日本等廣大地區。
在駝峰航線存在的三年時間裡,飛虎隊就一直擔任著保駕護航的重任,僅在該航線開通半年時間內,飛虎隊就擊落了日機149 架, 擊毀85架。
從駝峰航線空運開始到抗戰結束,陳納德帶領著「飛虎隊」,和中國空軍一起在中、印、緬戰場共擊落擊傷日軍飛機2000 多架,相當於日本全部飛機產量的三分之一,為駝峰航線上日夜穿梭往來的中美兩國飛機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發生在駝峰航線上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驚險無比、九死一生的經歷。
美國飛行員羅伯特後來接受採訪時,講述過自己經歷的一次生死考驗:他駕駛著C-46從印度出發後不久,就迎面遇上了強烈的風暴,羅盤、定位儀全部都失靈,找不到任何方向,不知道身處何方,強烈的顛簸幾乎讓飛機完全失控。他完全收不到地面控制站的任何信號,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據飛機漂移的情況來搞清楚風向,並拼盡全力試圖控制住飛機。
為了飛機和同伴的安全,羅伯特只好命令戰友打開艙門,將一箱箱貨物推出艙外。在此過程中,戰友被甩出了艙外,幸好他用繩索將自己與飛機固定在一起,才又在迎面氣流的衝擊下,重新爬回了機艙,撿回了一條性命。
在1945年1月6日的深夜,一場特大風暴席捲了喜馬拉雅,當時有60架飛機正在穿越駝峰航線,求救電波充斥著整個夜空。在這個寒冷而絕望的夜晚,至少有30架飛機消失在冰川雪峰之上。
這就是這條充斥著死亡的「生命線」上的故事,這些故事在3年的時間裡從未間斷,無數飛行勇士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著中國這條唯一通往外界的空中通道,為二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太平洋戰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