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喬丹」商標之爭落幕 喬丹體育贏下官司卻輸了時間

2020-12-25 中國網財經

  7年「喬丹」商標之爭落幕,最高法:喬丹體育未損害球星喬丹肖像權!贏下官司卻輸了時間

  歷時7年的「喬丹」商標之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結喬丹公司商標爭議案,判決其商標並未損害喬丹肖像權,歷時7年的「喬丹」商標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相信很多人跟時報君一樣曾陷入這樣的迷惑,喬丹體育品牌難道跟Air Jordan(空中飛人)不是一個品牌嗎?

  是的,不是同一個品牌。

  「喬丹」其實是一個中國品牌,為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體育運動品牌。而Air Jordan是由前NBA明星球員麥可·喬丹代言的產品,屬於Nike產品中的一個系列,對於愛好收藏球鞋的鞋迷來說,擁有一雙AJ限量版球鞋可以朋友圈炫耀好久。

  此外,二者logo乍看很相似,但也有不同。

  正因為二者如此相似,因此關於喬丹的商標紛爭案一打就是7年,更成為喬丹體育衝擊IPO的最大絆腳石,2011年喬丹衝擊IPO就已過會,並計劃於次年3月底前掛牌上市,但卻在次年2月被麥可·喬丹告上法庭,致使喬丹體育後來未能如願上市。

  歷時7年商標糾紛,喬丹體育終於贏了

  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結喬丹公司商標爭議案,判決其商標並未損害喬丹肖像權。最高法認為,商標沒有體現喬丹個人特徵,不具有可識別性,不構成損害肖像權。

  喬丹體育於1991年註冊「丹橋」商標,2000年將企業名稱改名為喬丹體育,2012年,美國NBA球星麥可·喬丹起訴喬丹體育侵犯其姓名權,請求註銷其多項商標。圍繞「喬丹」商標是否侵權,雙方打了一場長達7年之久的官司。

  2012年2月,麥可·喬丹以「爭議商標的註冊損害其姓名權」將喬丹體育告上法庭,向法院提出撤銷爭議商標的申請,他公開聲明稱,「採取這一行動的目的是保護我所擁有的姓名權及品牌,這並不是錢的問題」。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在3月、10月兩次駁回麥可·喬丹的商標撤銷申請,再次明確表達了「喬丹」並非Michael Jordan的姓名,喬丹體育註冊使用「喬丹」商標不侵犯其姓名權的立場。

  為了保住「喬丹QIAODAN」商標,喬丹體育多來年一直在上演「拉鋸戰」。2015年,麥可·喬丹再次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2016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判,撤銷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商標爭議裁定。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3月8日,喬丹體育卻一紙訴狀反將耐克告上法庭。當時雙方爭議的點在於:「被告擅自將原告享有註冊商標專用權並具有很高市場知名度和識別度的『喬丹』相關標識(包括喬丹官網、喬丹籃球鞋、喬丹服裝等)作為關鍵詞,用於推廣、銷售其『運動鞋商品』的百度競價排名廣告是否侵犯原告的『註冊商標專用權』、『被告的前述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等。」

  對此,「耐克體育」和「耐克商業」表示,被告沒有把喬丹籃球鞋等相關標識用於其官網,只是後臺關鍵詞,因此不構成商標侵權,其行為不構成不正當競爭。此案並未當場宣判。

  喬丹體育上市長跑,尋求轉型,脫掉山寨標籤

  由於這場商標拉鋸戰,喬丹體育的上市計劃一直擱淺。2011年11月底,證監會通過了喬丹體育遞交的首發申請。彼時業內一度認為,喬丹體育很有可能擊敗安踏和李寧,成為中國第一家登陸國內A股市場的體育用品企業。不過在上市前夕,喬丹體育被麥可·喬丹的一紙訴狀終止了上市之路。

  2016年,喬丹體育再度將上市計劃提上議程。截至目前,喬丹體育已通過發審會,正在等待批文。

  根據招股書顯示,喬丹體育擬登陸上交所主板,預計發行股數1.125億股,預計募資10.64億元,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擴建和直營店等項目建設。目前喬丹體育的主要競爭對手安踏和李寧都已在香港上市,其中安踏體育已成為一家市值2017億港元體育龍頭,李寧體育總市值也達到623億港元。

  截至2019年6月底,李寧實現營業收入71.1億港元,淨利潤(含少數股東權益)9.04億港元,安踏體育實現營業收入168.4億港元,淨利潤29.35億港元。喬丹體育2011年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億元,淨利潤2.85億元。

  在創立品牌初期,喬丹體育憑藉著「喬丹」這一商標賺足了眼球,雖然最終取得了官司的勝利,但是如何在成長後期提升品牌價值,擺脫這種「山寨」烙印,是喬丹體育後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據時報君的一位朋友稱,此前就因為誤解了喬丹品牌就是Air Jordan,而且標誌很像,買了之後才發現二者有區別,即使不是攀比,但仍然有種上當的感覺。

  意識到這一問題,喬丹體育已經開始重新調整名稱及LOGO。據北京商報報導稱,部分喬丹體育的店鋪已經開始發生改變,曾經標為「喬丹體育」字樣開始逐漸縮小並弱化,取而代之的則是「QDSPORTS」或「BEYOND YOURSELF」等字樣。

  除了店鋪形象改變,喬丹產品也在發生改變。產品的LOGO已不僅是「打籃球的人」,其中部分服裝的外觀LOGO已變更為「BUN+」,另外一部分服裝產品中,則使用了顯眼的「TEAM」「SHOT」「YOUTH」等字樣。

  目前,體育產業正值快速發展階段,政府和企業均在發力體育消費。喬丹做出改變不僅是要消除山寨印象,更重要的是希望在新的風口下把握髮展機會。

  在2019年1月15日,國家體育總局、發改委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中明確提出,擬到2020年,全國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

  據云觀諮詢披露的運動/休閒服行業2018年4月天貓TOP品牌數據顯示,阿迪達斯品牌銷售位列第一,同比增長16%,規模達1.47%億元,市佔率達18.68%;其次是李寧、耐克。而在這份前十名的名單中,並沒有喬丹體育的身影。

(責任編輯:張倩蓉)

相關焦點

  • 8年battle「喬丹+圖」商標被撤 喬丹體育不能賣「喬丹」產品了?
    然而事實卻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那樣,喬丹體育是藉助了麥可·傑弗裡·喬丹的名氣,品牌熱門火爆的源頭很大部分來名人效應。因此,球星喬丹與喬丹體育之間的關係可以想像到勢如水火,就為「喬丹+圖」商標,雙方官司已經持續了8年之久。
  • 中國喬丹輸給了美國喬丹,換名換標又何妨?
    4月8日,劈腿跳扣籃LOGO的美國喬丹,告贏了手持桌球拍LOGO的中國喬丹(下文稱喬丹體育),中國喬丹將會被撤銷25類商標和圖形。 喬丹哭了兩個喬丹鬧了不少時間了,早在2016年,偉大的籃球之神喬丹,就親自起訴了喬丹體育,並且勝訴,贏了三個有關自己姓名的商標權案。
  • 「中國喬丹」為什麼甘被罵成國貨之恥,也不願換商標?
    來源:金融八卦女文|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李雙賢· · ·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對美國籃球明星麥可喬丹本人狀告福建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喬丹」)商標侵權案做出了終審裁決。
  • 喬丹體育第25類「喬丹圖形」商標被撤
    ;6.喬丹公司廣告專項審計報告、廣告合同、付款單據、投放報告等有關廣告宣傳的證據;7.喬丹公司內部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以及喬丹公司開設品牌專賣店等證據;8.喬丹公司贊助體育賽事、公益活動,以及獲得的榮譽等證據;9.與喬丹公司的商標及產品所獲榮譽有關的證據;10.喬丹公司的商標獲得保護的證據,以及曾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證據;11.用於證明喬丹公司並未故意致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的證據;12.涉及其他商標的另案裁判文書
  • 都是商標惹的禍!喬丹體育改名「中喬體育」,紅牛或主推「戰馬」
    近日,歷時8年的「喬丹」商標之爭落下帷幕。喬丹體育因最終敗訴不得不退出江湖。喬丹體育改名「中喬體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1月12日發生名稱變更,企業更名為「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
  • 銷售「AJ」不能標註「喬丹」?喬丹體育向電商平臺「開火」惹爭議
    該案的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行為不構成侵權,駁回了喬丹公司全部訴訟請求。喬丹體育不服,上訴至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案件曝光後,曾陷入商標風波的喬丹體育再度引起了外界關注。據媒體報導,有法律人士就認為喬丹體育二審贏面不大,並建議喬丹體育考慮下訴訟對公司口碑的影響。
  • 銷售「AJ」不能標註「喬丹」?喬丹體育向電商平臺「開火」惹爭議
    該案的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行為不構成侵權,駁回了喬丹公司全部訴訟請求。喬丹體育不服,上訴至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案件曝光後,曾陷入商標風波的喬丹體育再度引起了外界關注。據媒體報導,有法律人士就認為喬丹體育二審贏面不大,並建議喬丹體育考慮下訴訟對公司口碑的影響。
  • 中國喬丹商標案終審敗美,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場官司輸得不冤枉
    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對美國AIR JORDAN品牌狀告中國喬丹體育公司商標侵權案,做出終審裁決:喬丹體育敗訴,25類商標和圖形被撤銷。雙方商標之爭長達八年,從中級法院一直上訴至最高法院,先後經歷的三次審理,以中國喬丹體育敗訴為終局。
  • 喬丹體育第25類"喬丹圖形"商標被撤(附最高院2020改判判決書)
    二審法院審理期間,再審申請人向二審法院提交了以下7份證據:1.北京零點市場調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點調查公司)於2015年4月10日作出的「喬丹」聯想調查報告(北京);2.北京市長安公證處(2015)京長內經字第6291號公證書,內容為2012年2月24日中央電視臺有關新聞專題節目;3.新浪網關於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會見再審申請人的網絡報導
  • 剛打輸官司的喬丹體育收購Umbro茵寶中國經營權
    | 周惠寧 好不容易結束與Nike集團旗下品牌Jordan Brands長達8年的商標之爭,喬丹體育正試圖重新出發。儘管喬丹體育一再強調自身與Jordan Brands的區別,雙方不存在任何關聯和合作,但消費者在看到品牌名稱時依然會聯想到美國「飛人」喬丹,形成混淆。  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對於雙方爭議頗大的商標侵權案作出裁決, 認為被訴裁定、一審、二審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均有錯誤,應予撤銷。喬丹體育第25類服裝鞋帽襪等商品上的6020578號「喬丹+圖形」商標被撤。
  • 中國喬丹體育敗訴,萬幸的是不影響商標的正常使用,這我就放心了
    眾所周知,中國喬丹體育近期回應了商標侵權案敗訴一事,表示最高法的判定並不影響現有商標正常使用。可以說,中國喬丹體育的這紙聲明出現得非常及時,向廣大員工和支持中國體育的消費者莊嚴宣告,公司還會正常經營,普通民眾還是能買到心儀的運動鞋,這我就放心了。
  • 「深度」上市倒計時:喬丹體育尋求「重生」
    但「過會」不等於十拿九穩,喬丹體育自然理解其中的變數——2012年,這家本土品牌曾接近成為第一家登陸A股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但上市前夕因麥可·喬丹的一紙訴狀而遭到終止。這一次,喬丹體育不想再錯過遲到7年的上市。位於福建晉江的喬丹體育。
  • 喬丹體育商標案敗訴後 可以使用拼音「QIAODAN」
    換言之,麥可·喬丹享有中文「喬丹」的姓名權,飛人在這場連續敗訴的官司中終獲翻案。喬丹體育公司的「喬丹」商標將被撤銷,但後者仍可繼續使用「QIAODAN」的拼音商標。   判決結果公布後,麥可·喬丹第一時間公開發表聲明:「我很欣慰地看到,在喬丹體育商標爭議案的判決中,最高人民法院認可了我保護自己名字的權利。中國的消費者有權知道喬丹體育及其產品和我並沒有任何關聯。
  • 喬丹體育更名為「中喬體育」 敗訴之後如何從頭再來
    據悉,2020年年底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喬丹體育停用其企業名稱中的「喬丹」商號和涉及「喬丹」的商標。敗訴更名之後,中喬體育將如何走下去?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麥可·喬丹起訴喬丹體育侵犯其姓名權,請求註銷其多項商標。圍繞喬丹商標是否侵權,雙方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 期待民族品牌,喬丹體育侵權外國喬丹,被判賠償35萬
    伴隨著名人效應帶來的龐大經濟利益,名人姓名權被搶註為商標的案件層出不窮。其中,具有顯著代表性的是轟動國內的「麥可·喬丹」與「喬丹體育」的商標侵權案件。2002年4 月 16 日,「喬丹」、「馬庫斯喬丹」「傑弗裡喬丹」(麥可·喬丹兩個兒子的名字)、「QIAODAN」圖形以及文字都被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喬丹體育」)註冊成了商標。
  • 「喬丹」商標爭議案審結,最終以中國喬丹並未損害喬丹肖像權告終
    「喬丹」商標爭議案審結,最終以中國喬丹並未損害喬丹肖像權告終說起籃球界,相信很多人對於他的存在具有五體投地的行為,他最為籃球賽場上神一般的存在,他用他那驚奇的表現向世人展現出了人類在籃球場上的身體天賦,他就是被大家稱之為籃球之神的麥可喬丹,在屬於他的籃球時代,球場上的任何對手都視為空氣般的存在
  • 中國喬丹體育敗訴!人民日報評價:「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持續多年的喬丹商標之爭迎來了新的進展。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對美國球星麥可喬丹狀告中國喬丹體育公司商標侵權案作出裁決,中國喬丹敗訴。對此事,人民日報百家號同樣作出了評價:「出來混總是要還的」。4月8日,最高法院對美國「飛人喬丹」(AIR JORDAN)品牌狀告喬丹體育商標侵權案做出行政判決,判定此前被訴裁定、一審、二審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均有錯誤,應予撤銷;終審裁定結果為喬丹體育敗訴,撤銷25類「喬丹+圖形」商標。
  • 中國「喬丹」商標被判侵權
    12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就「喬丹」商標爭議行政糾紛系列案宣判。判決表示,麥可·傑弗裡·喬丹(以下稱「麥可·喬丹」)對中文「喬丹」享有姓名權。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喬丹公司)的爭議商標的註冊損害了麥可·喬丹的中文「喬丹」姓名權,違反商標法關於「申請商標註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的規定,應予以撤銷。
  • 喬丹體育向飛人喬丹索賠110萬元 網友:為何李逵幹不過李鬼?
    2016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再審申請人麥可·傑弗裡·喬丹(Michael Jordan)與被申請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一審第三人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商標爭議行政糾紛10件案件進行公開宣判。
  • 剛剛敗訴給喬丹的喬丹體育,借收購茵寶重塑品牌能夠順利?
    據茵寶(Umbro)官網顯示,美國品牌管理公司艾康尼斯(Iconix Brand Group Inc.)與中國喬丹體育全資子公司香港喬丹投資有限公司(HK Qiaodan Investment)達成協議,喬丹體育購買艾康尼斯所有的茵寶中國(Umbro China)股權以及茵寶在大中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