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日本的旅遊,往往會聽到「山側」與「海側」的地理區分,這也與其狹長、多山的島國特質密不可分。有一座城市就被鑲嵌在山與海的狹長地帶之中——神戶。神戶是日本最早的開放港口之一,海是瀨戶內海,而山則指的是六甲山。
六甲山作為神戶市眾多旅遊資源之一,其海拔931米,以擁有神戶「百萬夜景」著稱,每年遊客人次超過200萬。對於山嶽景區來講,旅遊季節性過強是其一個普遍的特點,然而六甲山,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根據每年的神戶市遊客動態調查報告來看,其季節差別的遊客人次並無顯著差異,且重遊率、滿意度以及重遊意願均為最高,那麼今天就來看一下六甲山是如何做到這幾點的。
圍繞山嶽特點、打造多樣業態
六甲山山頂擁有眾多的展望臺,「眺望」城市與大海的別樣景觀也是遊覽六甲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其中一個展望臺名叫旋轉十國展望臺每5分鐘轉一圈,如果天氣晴朗,能看到淡路、四國德島的阿波等10個地方,旋轉十國展望臺因此而得名,夜幕降臨之後的景色則更為重頭。
各個展望臺會配套一些咖啡館與西餐廳,西式風格的建築呼應著山麓的北野異人館,八音盒博物館也巧妙地出現在六甲山頂的核心區域。
六甲山擁有優良的自然環境與水質,於是在這裡設立了六甲山牧場,這個牧場還曾因為「微笑綿羊」的營銷活動而成為了網紅打卡點。
花園是六甲山最大看點之一,布引香草花園是日本最大的香草花園,可以說地處六甲山讓它成為了喧囂城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這裡有中世紀歐式風格的建築群,有古樸的小屋,有繁華似景的院子。玫瑰交響園、香水樣本館、玻璃暖房等等花開時節讓人留戀往返。除了布引香草園之外,高山植物園也是遊客們進行花卉旅遊的不二之選。
各種紀念品商店也不失時機地出現在遊客量較為聚集的地方。神戶、六甲山限定的旅遊創意商品也是琳琅滿目。會感覺到與花卉、香料的創意商品最為繁多,充滿濃濃的西洋風情。
「Forest Adventure」匯聚了37項高山樹林的遊樂設施,適合兒童的田野遊樂項目、青年人的探險娛樂項目、適合老年人散步的觀賞路線等等,每個年齡層來到這裡都會有自己合適的「套餐」。
田園別墅是適合野營、垂釣、燒烤的營地,不僅成為神戶人的鐘愛之處,也被很多學校作為校外學習的場所。開設的雪場樂園也成為這裡冬天最人氣的場所。
潛心活動策劃、四季人氣不斷
六甲山每年都會有滿滿的活動安排。以今年為例,春夏季圍繞著花卉旅遊相繼推出了「六甲山瑞士展——阿爾卑斯山少女」(3月16日~6月2日)、「神戶六甲山花之巡禮」(5月10日~7月13日),不僅引入高山花卉,還在個別區域融合了人氣動漫的高山場景,餐廳也很應景開發濃濃花卉風情的特色料理。
夏季因為六甲山氣溫比市區溫度低大約6攝氏度,也成為了一處避暑勝地。田園別墅區域還為小朋友開設了人造雪場,烈烈夏日之中,小朋友鍾愛的玩沙變為了玩雪,別有一番清涼。
秋季開設「六甲藝術散步」(9月13日~ 11月24日)今年已經是第11次,每年5月進行藝術品徵集,最終讓入圍藝術作品巧妙地出現了六甲山中。該活動不僅獲得了藝術家們的積極響應,六甲山也成為了文藝青年爭相的打卡目的地。
冬季雪上樂園便成為了最熱門的地點,北野工坊、八音盒博物館也紛紛開課,音樂盒的組裝、香水製作等體驗項目也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注重交通接駁、豐富沿途體驗
在山嶽旅遊中,交通系統的合理布局尤為關鍵。要綜合考慮山嶽旅遊資源分布,地理狀況,生態系統結構等相關因素,又要考慮到遊客的觀光體驗,同時滿足環境保護與方便管理,體現人工美與自然美的和諧統一。
六甲山山麓與山頂之間由多種類型的纜車相連,這也是遊客遊覽六甲山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站口多與神戶市內的交通緊密接駁。山的北側是日本三大溫泉之一的有馬溫泉鄉,也由纜車相連。
山中步道也有巧妙設計,步移景異,又保留了原生態。其中也不乏一些恰如其分的人造景觀,在一些可以展望的地點設立足湯更是可以為人們消除疲勞,給予最大程度心情釋放。
不僅會在一些地方專門設立拍照打卡點,也會在不少取景點樹立標識提示。在這種標識之上,設立可以放下相機的架子,以方便獨自來遊玩的人也可以輕易獲取角度最好的自拍照片。也會有諸如誓言之鐘的設置,拉響之後猶如教堂的鐘聲,沿途的遊客也會產生情緒上的互動。
夜晚之時有的步道也會像夜景一般呈現星星點點,營造意想不到的浪漫之感。
注入別樣情懷、增加客人黏性
舉辦「六甲山魅力再發現研討會」,從市民中廣泛徵集六甲山更多的魅力之處。從2006年到2017年之間,共發表過132次研討報告書,並把這些報告進行再編輯,共發行了5刊《六甲山物語》。在這裡,可以看到更多市民的眼中六甲山的姿態,不僅讓其魅力不斷得到深挖,也為六甲山添加了更多的故事性注入了更多感情。
充分利用其作為影視動漫的取景地的優勢,借勢迎接「聖地巡禮」的熱潮,比如在東亞擁有超高人氣的電視劇《半澤直樹》曾在這裡取景,迎來了無數國內外遊客前來打卡留念。當六甲山不斷被各個屬性的遊客注入感情,其黏性的增加會相應增加遊客的重遊比例。
作者 | 大輝老師
圖源 | 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