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2020-12-23 明心讀文史

1955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國在借鑑了蘇聯、朝鮮的軍隊建設模式和經驗之後,開始獨立自主地進行了我軍的軍銜改制,從此結束了我軍長期被國際說成是「有兵無將」的局面。

在1955年之前,我軍無論是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還是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解放軍,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志願軍,都是實行的「官兵一致」,在軍裝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部隊司令員來了,如果你不認識,也沒有見過,你也不會知道他就是當官的。

這種制度在戰爭年代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區別舊軍閥、舊軍隊官兵的不平等性,對於部隊戰鬥力的提高也是有積極的意義。當然,從另一角度來講,對於部隊將領的安全也起到了作用。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則顯得很不適應,有時還會有點小尷尬。

如在韓戰結束後的板門店談判時,由於志願軍首長沒有軍銜,朝鮮人民軍將領在對美軍介紹時都不好說,只能說是「某某將軍」。這在後來被人家說成是我軍「有兵無將」,而通過此事之後,中央則進一步加快了我軍軍銜改革的步伐,並在1955年在全軍完成授銜。

我軍的軍官的軍銜共設4等14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實際未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年度完成之後,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工資標準的問題,新中國開始制訂了建國後第一個行政級別工資標準。尤其是在部隊「定職、定級、定銜、定薪」之後,就會牽扯到每個幹部和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中央十分慎重。

當時的「四定」工作是由中央軍委和政務院(國務院)負責,周總理負責和領導這項工作,在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考慮到軍心民意和國情等因素,反覆修改,最終拿出一個方案,報主席審閱。

其中,1級工資為600元,人員為主席,只有1人;2級工資550元,人員為國家副主席;3級工資為500元,人員有陳雲等及和十大元帥;4級工資450元,人員為十位大將等人;5級工資400元,人員為各上將、各大軍區、省、部級正職等。

主席看完方案後,一連吸了幾支煙說:「我看不妥,這樣不利於團結,貧富差距要縮小嘛!」後來主席在會上詼諧地說:「你們讓我當大元帥,是把我放在火爐子上烤呀!1級就我一個人,那不合適。」他接著說:「我們把1級讓給馬克思、恩格斯,把2級讓給列寧、史達林,我和你們一樣,都是3級幹部嘛!」與會者一片笑聲和掌聲。

根據主席的意見,領導小組的同志一起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將行政級別定為從1級到24級,月工資從594元到45元不等,這個方案最終得到了批准。修改後的具體標準為:

1、2、3為國家級,工資為594元、536元、478元,人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十大元帥;4級工資425元,人員為十大將和國家副職;5級工資382元,人員為大軍區、省部級正副職及上將;中將為6、7級,工資為355元、310元;少將為8、9、10級,工資為277元、252元、217元。大校、上校為11、12、13級,工資為200元、177元、159元;中校、少校為14、15、16級,工資為141元、127元、113元;大尉營級為17、18級,工資101元、89元;連級上尉為19、20級,工資80元、72元;中尉、少尉、準尉為21、22、23、24級,工資為63元、57元、50元、45元。

方案中級與級之間最多相差50元,最少相差5元。因地區類別不同,同級地方幹部相差10到40元,軍隊幹部比地方幹部平均高出30充左右。同時,還對一些參加革命早、資歷老、戰功大但職務和軍銜較低的老同志,採取了「低職、低銜、高行政級」的評定方法。比如成仿吾同志,行政級別就評為5級,相當於上將和省部級正職。

在這次授銜評級中,大將的行政級別為4級,工資為425元。許光達大將在獲知自己被評為大將後,寫信給中央軍委、毛主席要求降為上將,最後沒被採納,仍被授予大將軍銜。但將軍再次要求將自己的行政級別由4級降為5級,最後,得到了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同意。因此,在十大將中,只有許光達的行政級別為5級,和上將同級。

許光達大將

1960年之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陳雲同志帶頭提出給自己降級、降薪,主席拍手稱好說:「要降,我們一起降嘛!與全國人民共渡難關!」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通知:行政三級的工資降20%、四級降10%、五級降8%、六級降6%、七級降4%、八級降2%、九級至十七級降1。於是一大批軍隊和地方幹部都降了薪,用來支援國家和人民。

事實上,這個工資標準我們還是比較熟悉的,一直執行到本世紀末,即使在國有企業幹部的工資標準也一直執行這個標準。也許有人會覺得50、45元非常低,其實那時我國的物價非常低,人民幣的購買力是非常強的,即使到了上世紀80年代,許多工人每月也就80元左右,也能養活一家三口的。

聲明:內容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1955年懷仁堂10大元帥授銜,為何出席的只有7位?
    1955年9月27日的懷仁堂顯得格外莊嚴,毛主席在懷仁堂親授朱德、彭德懷、林彪等10位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周總理親授粟裕等10位同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軍銜。  這一天必將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的史冊,因為這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有了自己的元帥和將軍。
  • 55年大授銜:主席不當大元帥,粟裕等讓帥自降級,許世友嫌銜低
    高級軍銜的設定與標準1953年12月至1954年初,在朱德、彭德懷主持下,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了一個長達55天的軍委高級幹部會議。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在軍隊中實施軍銜制、幹部薪金制和義務兵制三大制度。會後,全軍評定軍銜的工作正式啟動。我軍首次授銜,充分參考了前蘇聯軍隊的經驗,並廣泛聽取了蘇聯顧問的建議,再結合我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標準。
  • 年紀最大的開國軍官,55年授銜時已77歲,擁有一項元帥都沒有的特權
    文/年紀最大的開國軍官,55年授銜時已77歲,擁有一項元帥都沒有的特權 大家好,小編來給大家更新歷史故事啦,歡迎各位看官。 戰爭年代,很多將領十幾歲參軍,在實戰中成長,積累作戰經驗,成為一位位優秀的指戰員,55年授銜時有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開國將軍,如最年輕的開國少將吳忠將軍,55年只有34歲,而開國大將張雲逸當時已63歲,在開國將軍中應該是年齡最大的,不過當年參與授銜的一位軍官比他年齡還大,此人就是蔣維平。
  • 戰神粟裕:開國第一大將,為何沒有位列十大元帥?
    解放戰場上的粟裕將軍彷佛諸葛亮再世,以少勝多,打了一場場神仙仗。在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粟裕屢立重大戰功,深得偉人喜愛。1955年解放軍進行授銜儀式的時候,偉人感嘆:「論功勞,論才能,論品德,粟裕足以領元帥銜,整個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道華東的粟裕啊?」可就是這樣一個戰功卓越,用兵如神的當世軍神,為何沒能評得上元帥呢?
  • 55年授銜,這10人未獲將帥軍銜,但每人都配得上大將軍銜
    55年授銜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次軍隊授銜,為了表彰那些為全國抗日事業、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此次授銜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上將57名,中將,少將、校級軍官則更多。上圖左為李先念事實上,按照當時評選元帥的條件,鄧小平是完全具備元帥資格的,只是他自己堅辭不受。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1955年大授銜,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都是誰?
    《老將行》011955年,隆重的授銜儀式舉行。朱德排在元帥第一位,這樣的排名是毋庸置疑的。從滇軍走出來的,參加過護國戰爭。離開滇軍後,周恩來介紹他入了黨。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先後在多個國家學習深造,回國成為了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解放軍首次授銜,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又為何接受結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隆重盛大的授銜儀式,除了10大元帥和10大將外,還有55人授予上將軍銜,175人授中將軍銜,798人授少將軍銜。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皆大歡喜,有四位將軍就不滿,感覺自己授的銜太低了,為此,在授軍銜前,他們要麼吵鬧,要麼請老上司給自己說情,那麼,他們是誰,到最後為何接受了結果。這四位將領分別是許世友、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
  • 兩位開國大將:一個被特批享受元帥待遇,一個主動申請上將待遇。
    為了表彰他們的革命精神,1995年,中央軍委第一次在北京中南海進行了軍銜授銜儀式。1042位將軍在本次授銜儀式中獲得了開國將領的榮譽。其中大將軍銜有10位,55位是上將軍銜。可想而知,獲得大將軍銜要多麼的出色。
  • 好尷尬,這位將軍參加55年授銜,授銜都結束了,一直沒有念到他的名字
    55年授銜,鬧了一個笑話,授銜儀式都結束了,一個叫黃火星的政委既然孤零零的站在臺下,因為他沒有聽到念他的名字。整個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典禮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國務院禮堂隆重舉行。
  • 各國都有「大元帥」,毛澤東卻辭讓不受:穿上大元帥的制服不舒服
    新中國成立之後,軍銜制的建立、五五年授銜都是引人注目的大事件,現在人們閒談時津津樂道的「十大元帥」、「開國將軍」等等,都是自那次授銜之後才形成的概念。不過,其實在計劃中本來還有高於元帥的「大元帥」頭銜,而且這個頭銜眾望所歸是留給毛澤東的。只是主席有他自己的想法,任憑主張此事的人多次勸說也依然沒有改變,最終新中國並沒有出現「大元帥」這個頭銜。
  • 新中國第一位去世的開國將軍,授銜後僅39天就因病去世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是就是因病去世的開國將軍,同時他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去世的開國將軍,授銜後僅39天就因病去世,他的名字叫資鳳,1955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資鳳出生於1895年,湖南人,出生於一個農村家庭,他參加紅軍的時間算是戰友中比較晚的,1928年,三十三歲的資鳳參加了湘南起義,並加入工農革命軍,起義後,資鳳跟隨大部隊上了井岡山
  • 粟裕大將沒被授予元帥銜,一是自己堅決推辭,二是與陳老總有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總共授於10位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59名少將。粟裕名列十大將之首,後來人們把他稱為「共和國第一大將」。很可惜,粟裕原本可以評為元帥的,但因為一個變故和他自己的堅決辭讓,最終與元帥失之交臂。
  • 1955年授銜時,上將、中將、少將中都有鬧爭銜的,為何大將中卻沒有?
    1955年的授銜,無疑是當年最大的事情,那麼就先從元帥說起,據說元帥中也有爭銜的。在元帥裡「爭銜」的是賀龍元帥。據《賀龍全傳》載,賀龍在一次講話中曾如此說:不瞞同志們說,軍委已內定我為一名元帥了。我知道,這元帥銜是黨和毛主席給我的榮譽和勉勵,也是無數戰友和先烈流血犧牲的結果……既然早就是元帥了,賀龍還爭什麼?其實賀龍所謂的爭銜,僅僅是表示對排在林帥後面不滿。而對其他前面的元帥,卻沒有任何非議。這也難怪,賀龍元帥一生豪爽仗義,是所有將帥中,最有江湖豪氣的。無論是公開說自己事先內定了,還是為對排在林彪後面不滿,都可謂是英雄本色,堂堂正正,決不暗地裡「使招」。
  • 我軍首次授銜,蔣介石看了元帥名單,大讚其中一人:此人是真元帥
    在1901年到1905年的五年時間裡,清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新式軍銜體系。  這個新式軍銜制度在後來直接影響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幾個時期的軍銜實施。  由此可知,國民政府的軍銜制度是比較混亂的。
  • 一野、三野的政治部主任都是上將,為何四野的政治部主任卻是大將
    1955年,組織上對全軍將士進行了授銜。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 元帥授銜典禮,聶榮臻提起了一個人,元帥們的心情有些沉重
    軍銜制度是世界各國軍隊廣泛使用的一種軍事制度,我國的軍銜制度始於1955年,在此之前,各級軍官們只有職務,沒有軍銜。建國以後,軍銜制度顯得越發重要,為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在經過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後,最終於1955年決定實行軍銜制度。
  • 解讀:「上將軍銜」的將軍級別到底有多高?能夠擔任這4個職務!
    解讀:「上將軍銜」的將軍級別到底有多高?能夠擔任這4個職務!對於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部隊裡面最高的軍銜就是屬於上將軍銜,能夠獲得上將軍銜的這些人都是非常的不容易,也都是屬於精英當中的精英人物。「上將軍銜」的將軍級別到底有多高?
  • 1955年授銜時的那些特殊情況,既有大校軍長,也有少校班長!
    蘇聯衛國戰爭後,有兩位將軍因對評銜不滿意而大打出手。但應該看到的是,在1955年的授銜中,更多的是高風亮節,是主動提出降銜、讓銜,如羅榮恆、徐向前、粟裕、許光達等人,在得知自己的軍銜時,都主動提出降銜、讓銜,被傳為一時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