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尷尬,這位將軍參加55年授銜,授銜都結束了,一直沒有念到他的名字

2020-12-23 海邊一朵雲

55年授銜,鬧了一個笑話,授銜儀式都結束了,一個叫黃火星的政委既然孤零零的站在臺下,因為他沒有聽到念他的名字。

整個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典禮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國務院禮堂隆重舉行。

下午2時30分,授銜典禮開始,軍樂隊奏國歌。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將官軍銜的命令。接著,周恩來總理分別把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將官。由於參加授銜的將官人數較多,一個半小時後,才只進行了一小半人員,如果典禮要延長,擔心國家領導人太疲勞,影響典禮後的活動。周總理馬上建議每15人一組,讀名單的人馬上作了變動,於是進行速度加快了。後來,周總理再次建議每20人一組上臺受銜,進行的速度更快了,但始終有條不紊。

1963年的黃火星同志,就在授銜典禮即將結束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臺下等候授銜的隊列裡孤零零的只剩下一個人,周總理一看是江蘇省軍區第二政委黃火星,就問:你是怎麼回事?黃火星說,沒聽到叫我的名字,剛才聽到有念「黃火青」的,但不是「黃火星」。周總理馬上意識到這裡面肯定出了差錯,不是念錯了,就是聽錯了。於是就讓習仲勳重新宣讀黃火星的名字,黃火星也獨自一人上臺接受周總理的授予中將軍銜命令狀。

典禮在樂隊高奏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軍樂聲中結束。

黃火星(1909年7月11日-1971年4月27 日),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龔坊鎮姚家村人。生父姓陳,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七歲隨父母、弟逃難至江西景德鎮。因母親亡故無錢安葬,被賣身給在景德鎮當瓷器工人的江西省樂安縣龔坊鎮爐下大隊姚家村人黃聚發為子,取名黃火生,號以和。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團長、第七師政治部代主任、含和支隊政委、第七師旅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縱隊副政委、第八兵團軍政委。參加了宿北、萊蕪、淮海、渡江、漳廈等戰役。

建國後,歷任第十兵團政治部主任兼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廈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主任。1954年起任江蘇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檢察長兼中央軍委總直屬隊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1年4月27日,黃火星因病逝世於北京。

相關焦點

  • 年紀最大的開國軍官,55年授銜時已77歲,擁有一項元帥都沒有的特權
    文/年紀最大的開國軍官,55年授銜時已77歲,擁有一項元帥都沒有的特權 大家好,小編來給大家更新歷史故事啦,歡迎各位看官。 戰爭年代,很多將領十幾歲參軍,在實戰中成長,積累作戰經驗,成為一位位優秀的指戰員,55年授銜時有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開國將軍,如最年輕的開國少將吳忠將軍,55年只有34歲,而開國大將張雲逸當時已63歲,在開國將軍中應該是年齡最大的,不過當年參與授銜的一位軍官比他年齡還大,此人就是蔣維平。
  • 他是55年授銜時唯一的一位外籍將軍,中國送給他的錢能買30棟別墅
    說到洪水將軍,毛主席是這麼評價她的:「洪水的性格是執著、透明的。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就是馳聘千裡的駿馬。」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洪水將軍光輝的戰鬥人生。洪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的將軍中唯一的一位外籍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雙重軍籍、雙重黨籍的「雙籍將軍」。
  • 新中國第一位去世的開國將軍,授銜後僅39天就因病去世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是就是因病去世的開國將軍,同時他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去世的開國將軍,授銜後僅39天就因病去世,他的名字叫資鳳,1955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資鳳出生於1895年,湖南人,出生於一個農村家庭,他參加紅軍的時間算是戰友中比較晚的,1928年,三十三歲的資鳳參加了湘南起義,並加入工農革命軍,起義後,資鳳跟隨大部隊上了井岡山
  • 1955年授銜時,他是四川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25軍,是參加長徵幾支紅軍隊伍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支,這支不到三千人的隊伍,卻創造出紅軍長徵史中很多奇蹟,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25軍還支援給他們5000銀元,建國後這支幾千人的隊伍,卻走出一位大將徐海東將軍,和兩位上將,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其實還有一位將領按資歷應授上將銜,可惜55年已離開部隊,沒有參與授銜,此人就是曾任紅25
  • 山西一倉庫管理員,55年授銜時,突然被接到北京,授予少將軍銜
    ,只要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可以了,這位了不起的將領叫做蘇魯。 成為獨臂將軍 抗戰勝利時,蘇魯已經升為太嶽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爆發後,他擔任第18兵團184師副師長,他一直領兵在華北作戰,數年間曾指揮戰鬥幾十次,晉中戰役時,他曾率領127團在太谷與敵人展開董村阻擊戰,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他們血戰四天四夜,最終擊潰了敵人,守住了敵人,也為晉中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基礎。
  • 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1955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國在借鑑了蘇聯、朝鮮的軍隊建設模式和經驗之後,開始獨立自主地進行了我軍的軍銜改制,從此結束了我軍長期被國際說成是「有兵無將」的局面。在1955年之前,我軍無論是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還是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解放軍,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志願軍,都是實行的「官兵一致」,在軍裝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部隊司令員來了,如果你不認識,也沒有見過,你也不會知道他就是當官的。
  • 1988年趙南起被授上將,為何在授銜前一年,有老幹部舉報他是臥底
    我軍在1988年又恢復了授銜制,當時一共有17位將軍分別獲得了晉升,或直接被授予上將軍銜。然而,在這17位被授銜的將軍中,卻有一位將軍非常特殊。因為他是一個朝鮮人,是此次授銜中唯一的一位少數民族上將。然而,關於這位將軍的授銜問題,曾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 55年授銜,這10人未獲將帥軍銜,但每人都配得上大將軍銜
    55年授銜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次軍隊授銜,為了表彰那些為全國抗日事業、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此次授銜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上將57名,中將,少將、校級軍官則更多。但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例如毛主席主張已經離開部隊到地方工作的將領不授予軍銜),也有一些功勞很大的共和國元勳沒被評上將帥軍銜。上圖左為李先念事實上,按照當時評選元帥的條件,鄧小平是完全具備元帥資格的,只是他自己堅辭不受。
  • 此人是個外國人,55年被授銜為將軍,中國給他的錢能買3套四合院
    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就是馳聘千裡的駿馬。能讓毛主席如此誇讚的人,自然是不簡單。那麼,他到底是誰呢?此人名叫武元博,是越南人,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赴法國留學,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認識了胡志明。16歲那年,他響應胡志明同志的號召,來到了中國的廣州,加入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再後來的時候還進入了黃埔軍校。
  • 1955年授銜,廣西籍將軍十六位,這個縣就有五位
    廣西歷史悠久,在土地革命時期就爆發了著名的「百色起義」,有廣西籍開國將軍十八位,其中1955年授銜的有十六位,分別為韋國清上將、李天佑上將、韋傑中將、莫文驊中將、覃健中將、冼恆漢中將、韋祖珍少將、覃士冕少將、吳西少將、盧紹武少將、歐致富少將、黃新友少將、黃惠良少將、黃一平少將、姜茂生少將及覃國翰少將,而張英少將、朱鶴雲少將分別於1961年、1964年晉升。
  • 55年授銜57位上將名單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度。其中將軍軍銜參照蘇聯軍隊的軍銜等級,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4級。  9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授予10人大將軍銜,授予55人上將軍銜,授予175人中將軍銜,授予801人少將軍銜。
  • 55年大授銜:主席不當大元帥,粟裕等讓帥自降級,許世友嫌銜低
    但解放戰爭早期敵強我弱,後期我軍勝勢凸顯但戰事緊張,所以一直無法騰出精力推進軍銜制。到了韓戰時期,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協同作戰,由於我軍沒有軍銜體制,導致在中朝聯合作戰指揮中出現混亂的情況時有發生。後期在與美軍談判時,由於我軍沒有軍銜制度更顯得我軍不夠專業和正規,我軍高級代表鄧華將軍,竟然是以沒有軍銜的身份參加談判的,這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談判中是較為少見的。
  • 1955年懷仁堂10大元帥授銜,為何出席的只有7位?
    這樣就會造成談判的時候職稱上不對等,為了「平起平坐」,只能臨時給談判代表安上一個頭銜,比如某某將軍、某某上校……而這種尷尬在1955年得以解決。最終大家都沒能說服他。  有一天,彭德懷、羅榮桓等到中南海向毛澤東等匯報評銜工作進展情況。  毛澤東聽完匯報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 詹大南將軍與世長辭,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僅剩三位,均已過百歲
    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詹大南。 詹大南16歲的時候在家鄉參加紅軍,一開始被分配到中央教導二師特務連。後來在紅軍裡面擔任一名通訊班長,在蘇家埠反「圍剿」戰役中屢立戰功,被批准入黨。 因為入伍時年紀較小,他一直擔任各部隊首長的勤務兵。1934年,被調到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處當警衛員,跟隨首長參加了歷次反圍剿和長徵,後來升任徐海東的保衛幹事。
  • 他是唯一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解放後授銜的人,名字很耳熟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在北京中南海隆重舉行,十大元帥、十名大將誕生,5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授予中將和少將軍銜的分別有177人、1360人,而在被授銜的軍人中還有一位特別的人物,是唯一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的人,是最年長的中校,名字很熟悉。
  • 解放軍首次授銜,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又為何接受結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隆重盛大的授銜儀式,除了10大元帥和10大將外,還有55人授予上將軍銜,175人授中將軍銜,798人授少將軍銜。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皆大歡喜,有四位將軍就不滿,感覺自己授的銜太低了,為此,在授軍銜前,他們要麼吵鬧,要麼請老上司給自己說情,那麼,他們是誰,到最後為何接受了結果。這四位將領分別是許世友、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
  • 抗日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1955年9月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授予軍銜,佩戴勳章,軍銜等級為六等十九級。當年軍官軍銜的評定主要有五要素:任職、素質、能力、資歷和軍功,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授銜幾乎都有壓低。
  • 授銜時,這八位將領都曾被提名為上將,為何最終未授上將
    1955年的授銜中,共有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兩位將軍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總人數達到了57位。其實,在原來以彭總和羅帥為首的授銜委員會,向組織上提交的預授上將名單中,還有其他8位將領被提名為上將,他們分別是誰呢?為何最終未授上將軍銜呢?
  • 1955年授銜時有3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最後獲得什麼軍銜?
    我國直到1955年才開始實行軍銜制,並為那些在革命期間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授予了相應的軍銜。不過由於這次授銜的人數太過龐大,也不是人人都像粟裕將軍那樣不受功名利祿的桎梏,因此在授銜名單出來以後,很多將軍都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不滿,認為其軍銜太低。
  • 授銜儀式後,主席看到這位「紅小鬼」,驚喜叫道:你也當上少將啦
    為了表彰我黨忠誠的將士們所做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國家舉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打的授銜儀式,當時大家都很高興,有很多人都獲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