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下篇)

2021-01-09 小仙說詩詞

昨天小仙給大家說明了古詩詞中最常見的五種意象:月亮、酒、梅花、桃花、蝴蝶,今天繼續給大家說說其他常見的意象。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楊柳

和桃花一樣,楊柳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起源於詩經。《詩經·小雅·採薇》中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在這以後,楊柳就成為離別的象徵了。折柳送別也成了送別詩中最常見的句子。

當然,關於楊柳這一意象,也還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是說「柳」字通「留」字,「折柳」表示希望故人能留下來,是一種依依惜別的深情;

另一種說法是,楊柳的生命力頑強,折下一支插在地上就能活。「折柳」的寓意是希望朋友離開之後,在遠方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下來。

至於和楊柳相關的詩詞,那就數不勝數了,大部分的送別詩都會寫。小仙隨意舉幾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白居易《青門柳》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

由於楊柳常常作為送別時的信物,當在他鄉看到楊柳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想起故鄉的戀人或故友,於是楊柳也成為思念的代言人。比如: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除了離別、思念外,詩詞的楊柳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和桃李一樣表示春天,因為楊柳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就連民間的《數九歌》裡也有「五九、六九,河邊插柳(一說沿河看柳)」的句子。代表的詩詞有: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高鼎《村居》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值得注意的是,楊花、柳絮在詩詞中和楊柳的意思完全不同。楊花柳絮往往代表惆悵、惋惜、哀愁等情感,比如賀鑄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是其中的代表。

《紅樓夢》第七十回大觀園起社填詞,題目就是柳絮,眾人的詞作都帶有頹喪悲戚之意,唯有薛寶釵獨出機杼,寫出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句子,令眾人擊節讚嘆。

笛,也就是笛子,是中國最最古老的傳統樂器之一。賈湖骨笛的出土,表示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使用骨頭製作笛子了。如今我們熟悉的竹笛,則是大約4000年前出現了。直到現在,竹笛依然是民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

笛子的聲音清越、透亮,穿透力極強,古人認為,笛聲有洗滌心靈的作用,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來才演變成現在的笛。

由於竹笛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因此古人抒發心情的時候常常吹奏。此外,清亮的笛音也成為思念的最好媒介。詩詞中出現笛,一般就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內涵。詩詞舉例:

千裡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李煜《望江南·閒夢遠》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不過要注意的是,笛和羌笛並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樂器。詩詞中出現羌笛,雖然有時也會有思念的意思,不過一般是作為邊塞詩詞中的意象,和竹笛有所區別。

梧桐

梧桐也是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同樣出自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句。

梧桐在詩詞中的意象有三種含義。

第一種是和鳳凰一起,表示一種高潔的品格。比如: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李商隱

蒼蒼梧桐,悠悠古風,葉若碧雲,偉儀出眾。——晏殊《梧桐》

第二種是表示忠貞不渝的愛情。比如: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孟郊《烈女操》

第三種表示離愁別緒與孤獨悽清之意。比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杜鵑

杜鵑鳥,又名杜宇、布穀、子規、望帝等,是古詩詞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意象。這齣自一個神話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一聲聲地叫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國人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國了。

從神話傳說就可以看出,杜鵑代表的是一個悽婉的意象。代表詩作有: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錦瑟》

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李重元《憶王孫·春詞》

另外,杜鵑和鷓鴣雖然是兩種不同的鳥,但是在古詩詞的意象卻很相近,比如辛棄疾的「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同樣表達的是一種愁苦的心情。

而在西方的傳說中,與中國杜鵑相對應的是夜鶯(Nightingale),是悲傷的象徵。安徒生寫過一篇以中國為背景的童話《夜鶯》,裡面講述了一隻夜鶯和一位中國皇帝的故事。

希臘著名作曲家雅尼據此寫成了一首特別優美又符合中國人審美的曲子《夜鶯》,曲子中特意用中國的竹笛模擬夜鶯的鳴叫聲。此曲曾在紫禁城演奏過,感動了億萬中國人。

芭蕉

芭蕉是中國南方(尤其是華南)常見的一種植物。兩漢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芭蕉還較少出現了詩人的筆下;西晉末年衣冠南渡,南方逐漸開發起來,芭蕉也成為詩人詞人常見的植物,從而被寫入自己的作品中。

枝葉肥大芭蕉,在下雨天會更加青翠欲滴,因此寫芭蕉的詩詞,往往是和下雨聯繫在一起的,芭蕉在詩詞中的意象,也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詩人詞人把傷心、愁悶借著雨打芭蕉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代表詩作:

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吳文英《唐多令·惜別》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

芭蕉和海棠常常作為一對兒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芭蕉的綠和海棠的紅相得益彰,比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寶玉住的地方是怡紅院,裡面就種了芭蕉和海棠,牌匾上寫的是「怡紅快綠」。

因此芭蕉在詩詞中有時也代表一種夏日的閒適心情,比如: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裡《閒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韓愈《山石》

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錢翃《未展芭蕉》

《紅樓夢》第十八回,元春省親,讓寶玉以大觀園各處牌匾為題作詩,在「怡紅快綠」一首時,寶玉寫道「綠玉春猶卷」,用來比喻芭蕉,被寶釵看到。寶釵忙提醒他:元春不喜歡「玉」字,將原來的「紅香綠玉」改成了「怡紅快綠」,要寶玉趕緊換。在寶釵的提示之下,寶玉將此句改為了「綠蠟春猶卷」,出處就是上面錢翃的《未展芭蕉》。這首詩的名氣並不大,但是曹雪芹寫書的時候卻信手拈來,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啊!

以上就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10種意象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意象,小仙無法給大家說明了,比如浮雲、西樓、黃葉、青鳥、燕子、鴻雁、落花等等,詩詞讀得多了,就會體會到它們的內涵。

小仙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啦,有機會再和大家聊詩詞!

更多相關文章:

>>>蘇軾最經典的十首詞,每一個中學生都應該背下來!

>>>

這十首詩,代表了唐朝五言詩的最高水平!

>>>這十首詞,代表了宋詞的最高水平!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可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國文化,可能很多人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的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底蘊何其深厚!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青銅器、瓷器是中國文化;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萬裡長城是中國文化;京劇崑曲也是中國文化……今天小仙就只選取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來大致領略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別時長亭柳依依,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幫孩子讀懂更多古詩
    意象是閱讀古詩詞時的一個重要概念,認識並積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項任務。學會總結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打開詩詞寶庫大門的鑰匙,可以幫助孩子們讀懂更多古詩詞。什麼是意象呢?詩人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加上自己的主觀之意,所以古詩詞中出現的景物,就不可避免地籠罩了一層作者的主觀色彩。
  • 重慶小升初詩詞中常見意象舉例解析(13)
    古詩詞中有很多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極美,表達著靈動的中國式美學,承載著中國人雅致的情感審美,是一種獨特而高雅的中國符號。伴隨著語文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中越來越重要,我們也要對語文的學習關注起來!
  • 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打個比方,意象好比蓋房子的磚頭水泥,意境是水泥磚頭所建造的房子,同樣的材料,設計理念不同,房子可以是西式洋樓,也可以是中式園林。這位朋友其實自己在提問補充裡面就做出了回答。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
  • 教師資格備考:初中語文古詩詞常見意象
    245885192 (點擊加群)2019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524574854(點擊加群)聯創世華統一客服熱線:4001105311教師資格備考:初中語文古詩詞常見意象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例句及出處1、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漁家傲》範仲淹)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古詩詞意象分享:桃之夭夭,十裡揚州最妖嬈
    在古典詩詞文化中,提及桃花,我最先想起一個故事。相傳漢明帝時期,有兩位樵夫,一名劉晨,一名阮肇,進天台山採穀皮,迷了路,他倆在山裡轉啊轉,忽然見到一片桃林,樹上結的果子粉嫩新鮮,餓壞了的時候,看到這等美食,豈可放過,一頓飽餐。
  • 意象是什麼?意象如何分類?最簡單最正確的解讀來了
    一、意象是什麼意象是什麼?意象是表達了某種意思的事物。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也沒什麼爭議。提起意象,很多人都會想到古詩詞。沒錯,意象基本上屬於古詩詞專用,雖然在別的行業和領域也有使用,但是都借鑑了古詩詞。無論意象怎麼使用,其中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古詩詞中的意思。
  • 古詩詞中的6種風雅,意境絕美,美不勝收!
    古詩詞中有很多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極美,表達著靈動的中國式美學,承載著中國人雅致的情感審美,是一種獨特而高雅的中國符號。一、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蟬這兩句出自宋朝詩人辛棄疾的古詩詞作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三、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 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中國詩詞,緣情言志,這是數千年來的傳統。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眾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灞橋柳,沈園柳,章臺柳,古詩詞中的楊柳意象你知道多少個?
    楊柳作為春天的象徵,經常出現在我國古典詩詞中,詠柳詩詞之多,與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因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徵高尚的人格,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楊柳則是一個情意纏綿的常見意象,表示離愁別恨、代指故鄉、愁的象徵、借指春天、韶華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徵美女、喻指愛情、借代小人等。
  • 古詩餘韻在新詩中的還魂——余光中詩歌中的古典意象
    這兩個傳統中,余光中受古典文學的浸染更深厚,他在詩歌創作中自覺踐行了對古典文學傳統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繼承。從第五本詩集《蓮的聯想》開始,余光中的詩歌創作進入"新古典主義"時期,詩人把創作之根深植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古典詩歌中汲取養分,寫就了眾多融貫古今、中西合璧的佳作。余光中的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繼承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繼承尤其表現在其詩歌對古典意象的使用上。
  • 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13個意象典故!
    古人的詩詞喜歡用意象典故,就是用自然界中的外物來感應或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以達到烘託人情感的作用。在古詩詞中,有最常見的13個意象,具體都哪13呢?哲學詩畫為大家整理了下,一起來品讀。1,冰或雪以冰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十種意象,你知道幾個
    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十種意象。
  • 高考語文試卷常出現的古詩詞意象與典故,轉給學子,防止丟分
    文言文與古詩詞中有許多經典的意象和著名的典故,作者通過意象的選用和典故的借用表達出不同的情感,託物言志。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文言文、古詩文在高考語文中的分數佔比也在增長,每年高考語文中的文言文和古詩詞閱讀裡常涉及到這樣的考題。
  • 古詩詞意象分享:王謝燕,又雙飛
    傍著春天這個流量大咖,定時回巢,雙對出入,再加上清雅俏麗的外表,清脆如歌的鳴聲,燕子,在古詩詞中的地位,從一開始,就不容忽視,雖身形小巧,卻有王者般的影響力!當然,提起燕子,「趙飛燕」和「燕子樓關盼盼」也是必須帶上的話題。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客情結為何流行於古詩詞文化中?
    一紙墨香,一筆豪情——古詩詞文化中的俠客行時光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六位俠客在太史公的筆下留名青史,他們有勇有謀,悲壯之感躍然紙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為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透過生死的大霧已然望見未來的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事敗身死,六年後高漸離刺秦,同樣隕滅。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摘 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於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採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 弱小而強大的蜜蜂,蜜蜂在文化中的意象與呈現
    蜜蜂在人類社會中實在太常見了,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蜜蜂。古今中外,都有讚美蜜蜂的記載,在人們看來,蜜蜂雖小,但卻辛勤勞作,而且生產甘甜的蜂蜜。在古代貧苦社會,人們對於花和甜的認知非常敏感,所以對蜜蜂產生了非常崇敬的感情,蜜蜂的意象也就常見於人類文明之中了。
  • 古詩詞意象分享:楊花不止水性,似花還似非花
    楊花,在古詩詞意象中,擁有著最為矛盾的內涵,因而也很耐人尋味。大多數文學作品裡,楊柳楊柳,其實是柳。楊花楊花,其實不是花。何解?從植物學上來講,楊和柳,區別甚大。單看葉子,楊樹葉子是短圓形的,但是柳葉細長狹窄。
  • 在古詩詞中,十大傳統樂器如何爭奇鬥豔?「上」
    在古詩詞之中,同樣有眾多關於樂器和樂聲的描述,有些樂器甚至被固定為某種意象,承載著作者的種種情感。今從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著手,淺窺十大傳統樂器在其中扮演的千般角色。琵琶琵琶是傳統的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