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2020-12-09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打個比方,意象好比蓋房子的磚頭水泥,意境是水泥磚頭所建造的房子,同樣的材料,設計理念不同,房子可以是西式洋樓,也可以是中式園林。

這位朋友其實自己在提問補充裡面就做出了回答。

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

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到意象,就已經超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詩詞創作中的寫景、寫物、敘事的時候已經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

關鍵是詩人的這種情感投射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是否能夠得到天下文人的認同。如果只是個人創作,處於某一個時間段的心血來潮,作了某個比喻,但是在其他人那裡得不到共同的反映,雖然也可以稱作意象,卻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

詩詞意象是在千百年的沉澱中積累下來的固化意象。

打個簡單的比方。我們用「金烏」來指代太陽,是因為金烏的傳說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所以在詩詞中使用這個詞,讀者都知道是太陽,同時帶出了上古神話的味道。這就是一個合理的意象使用。

我們也經常把太陽比作鹹蛋黃,但是這個比喻就相對個人化、口語化,而且使用這個比喻的時間、環境的因素影響也比較大,同時鹹蛋黃歷史不久、用詞世俗化,在詩詞裡面基本上沒出現過。那麼你用鹹蛋黃比喻太陽,就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因為別的讀者領會不到,這只是你個人的、有特色的比喻。

詩詞意象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由於詩詞是生活之上的文藝修辭語言作品。美感、裝飾性是必須的,所以很多世俗比喻雖然很貼切,也無法成為詩詞意象——詩人不認同。因為詩詞這種作品,在獲得普通大眾的認可傳頌之時,同樣也需要文人的肯定。否則的話何來打油詩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說法?

傳統詩詞因為幾千年來的傳承,很多意象已經固化。比如我們看到「西風瘦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們看到「老樹昏鴉」,自然聯想到天涯孤獨,我們看到「刀劍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縱馬北疆。

從嚴謹的角度來說,這些經過沉澱的固化意象,我們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

而這些詞語意象的形成,很關鍵的一點是這些意象對詩詞整體意境的構成拔高作用是否得當。也就是題主說的,材料都一樣,都是板兒磚,蓋成什麼樣的房子,關鍵還在於設計理念。這些材料在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並且固化成不同的部件,為以後蓋房子的人直接調取使用,並且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就是固化意象的形成。

而設計理念,就是詩人本身感情的的投射。

所以,意象實際上是帶上了詩人「有我」情感的形象描敘。而在詩人的排列組合之下,搭建出一首上了境界的作品,我們就稱之為「有意境」——意是意象,境是境界。

但是在文學創作中只懂意象用詞,是遠遠不夠的。

很多人在學習了古詞意象之後,使用這些詞語寫出來的作品卻讓人覺得虛浮,華而不實。他們多讀了幾首詩詞,學到了一些古典意象的詞彙。 作品中充斥著「明月」、「深閨」、「庭院」、「白馬」、「長階」、「闌幹」、「青絲」、「明鏡」、「寒煙」,「醉酒」之類的古詩意象詞彙,卻無法在作品中把這些意象進行合適的聯結,產生自己的、有新意的創作思維。

意象可以通過學習積累,但是意境卻無法依靠積纍堆砌盤活。

真正要寫出有意境的作品,需要的是辭藻之下的靈犀一指。用今天的話來說,要有中心思想,詞句之間要有行文邏輯,然後還需要構思巧妙。

至於意象詞語的使用,用得好那是錦上添花,但是並非錦繡文章的本身。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首先,我們要解釋一個問題:什麼是意象?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小仙的理解就是:生活中的事物,和文人的思想產生共鳴,從而賦予事物獨特的內涵,這就是意象。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了。於是錦鯉就成了一種意象。說了這麼多,下面可以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含義?有哪些代表性的詩詞講到了這些意象呢?下面小仙給大家一一道來。
  • 意象是什麼?意象如何分類?最簡單最正確的解讀來了
    一、意象是什麼意象是什麼?意象是表達了某種意思的事物。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也沒什麼爭議。提起意象,很多人都會想到古詩詞。沒錯,意象基本上屬於古詩詞專用,雖然在別的行業和領域也有使用,但是都借鑑了古詩詞。無論意象怎麼使用,其中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古詩詞中的意思。
  • 語文為王的時代,古詩詞基礎學習,理解記憶答題方法
    發現其內在的意象,深臨其鏡有畫面感,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一、如何理解古詩詞1、理解古詩詞的方法:亂序法如:杜甫的一首詩:「香稻啄餘鸚鵡粒」這裡如果直接按順序讀,那意思就很怪了,「香稻啄了一下鸚鵡,一粒粒的」這很難讓人理解了。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下篇)
    昨天小仙給大家說明了古詩詞中最常見的五種意象:月亮、酒、梅花、桃花、蝴蝶,今天繼續給大家說說其他常見的意象。>>>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楊柳和桃花一樣,楊柳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起源於詩經。《詩經·小雅·採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文章從「美在意象」與「美」的本體建構、如何理解「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如何理解「醜」作為「審美意象」存在三個方面論述了「美在意象」說的理論價值, 並回應了學術界對於「美在意象」說的一些質疑。文章認為, 「美在意象」命題的提出, 不僅僅是出於一種美學知識體系建設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審美活動對於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 別時長亭柳依依,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幫孩子讀懂更多古詩
    意象是閱讀古詩詞時的一個重要概念,認識並積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項任務。學會總結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打開詩詞寶庫大門的鑰匙,可以幫助孩子們讀懂更多古詩詞。什麼是意象呢?詩人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加上自己的主觀之意,所以古詩詞中出現的景物,就不可避免地籠罩了一層作者的主觀色彩。
  • 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眾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古詩詞意象分享:桃之夭夭,十裡揚州最妖嬈
    讀這個故事,可以看到,桃花在古詩詞中的幾乎所有意象內涵:豔情、愛戀、佳人、容顏易逝。桃花開於仲春時節,粉白粉白,花期很短,極易凋零。宋朝時期的詩詞作品中,桃花已經基本成為「情慾」的代名詞,但是最初,桃花,只是自然界的一種存在而已,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 古詩詞意象分享:楊花不止水性,似花還似非花
    楊花,在古詩詞意象中,擁有著最為矛盾的內涵,因而也很耐人尋味。大多數文學作品裡,楊柳楊柳,其實是柳。楊花楊花,其實不是花。何解?從植物學上來講,楊和柳,區別甚大。單看葉子,楊樹葉子是短圓形的,但是柳葉細長狹窄。
  • 古詩詞意象分享:王謝燕,又雙飛
    傍著春天這個流量大咖,定時回巢,雙對出入,再加上清雅俏麗的外表,清脆如歌的鳴聲,燕子,在古詩詞中的地位,從一開始,就不容忽視,雖身形小巧,卻有王者般的影響力!當然,提起燕子,「趙飛燕」和「燕子樓關盼盼」也是必須帶上的話題。
  • 音樂:古詩詞教學的拐杖
    小學生的文化與文字積累非常有限,古詩詞教學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巧妙引入音樂作為教學輔助,可以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詞牌輔助理解。
  • 重慶小升初詩詞中常見意象舉例解析(13)
    古詩詞中有很多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極美,表達著靈動的中國式美學,承載著中國人雅致的情感審美,是一種獨特而高雅的中國符號。伴隨著語文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中越來越重要,我們也要對語文的學習關注起來!
  •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古詩詞中的這些意象如何區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讀了不少的唐詩宋詞,也遊覽過很多名勝古蹟,可這「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始終是概念模糊,不知如何區分。別擔心,下面就跟著老向一起邊欣賞古詩詞邊簡單了解這些古建築吧!
  •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東籬」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可是事實不是這樣,而文章一旦產出並流傳,這些意象,包括「東籬」,「南山」就已經固化,不再是簡單的客觀事物。那麼後世詩人在描寫這種類似於隱居生活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已經固化「隱逸思維」的東籬和南山,來指代籬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適合隱居的山。關鍵是取其名稱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認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詩詞文字中儘量延展感情又無須多用筆墨來解釋。
  • 灞橋柳,沈園柳,章臺柳,古詩詞中的楊柳意象你知道多少個?
    楊柳作為春天的象徵,經常出現在我國古典詩詞中,詠柳詩詞之多,與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因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徵高尚的人格,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楊柳則是一個情意纏綿的常見意象,表示離愁別恨、代指故鄉、愁的象徵、借指春天、韶華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徵美女、喻指愛情、借代小人等。
  • 在古詩詞中,十大傳統樂器如何爭奇鬥豔?「上」
    在古詩詞之中,同樣有眾多關於樂器和樂聲的描述,有些樂器甚至被固定為某種意象,承載著作者的種種情感。今從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著手,淺窺十大傳統樂器在其中扮演的千般角色。琵琶琵琶是傳統的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代出現。
  • 「萬戶搗衣聲」中「搗衣」是洗衣嗎?詩詞大會百人團一半人理解錯
    中華古詩詞之美,是漢字之美的重要體現。但古詩千代久遠,多數時候我們理解起來只能靠猜猜猜。這就像上學時的閱讀理解題:「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或許作者並沒有那麼想,真正多想的是我們。可見要賞好詩詞,就要猜得準、猜得有依據,於是掌握一些古詩詞的經典意象、典故就很有必要了。
  • 【詩歌鑑賞】詩歌鑑賞意象
    意象又是什麼呢?簡而言之,詩人在客觀之物上加上主觀之意,便創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感情被逐漸固化下來,用以表現特定的場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覆出現的。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 高中語文:古詩詞形象鑑賞解析
    古詩詞賞析歷來都是高考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提起古詩詞就一陣陣頭大,畏之如虎。什麼欲抑先揚、借物喻人、移景移情……總是讓人讀著讀著就雲山霧繞,無從理解,以至於一下筆就錯,失分現象十分嚴重。
  •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這篇小說講的就是一個叫葛薇龍的女大學生,她是如何一步步墮落的人生故事,裡面的角色沒有我們常說的那種所謂積極的,正面的形象特徵,因此移情的心裡活動在她的作品裡你幾乎無法開展,也就沒有繼續讀下去的動力,張愛玲的作品都是一種揭示人性的作品,因為人性是經不起揭示的,就算我們看清一個好人的真實人性,估計你也喜歡不起來,何況張愛玲筆下的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