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我被組織安排到者相鎮深度貧困村旗上村任第一書記。
在我的印象中,者相鎮是城鎮建設比較完善的,不應該會有深度貧困村存在。但第一次進村,從貞豐到者相鎮,越往村走,路越來越窄,草越來越深。 到村後,我發現整個村只有一條硬化水泥路。房屋多為瓦房,產業也沒有,村民全靠種植玉米生活,種出來的玉米個頭還很小。1042戶5470人的旗上村,貧困發生率達37.6%。
蒙仕頓(左)和村民交談
當晚,我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組織既然安排我到村裡任第一書記,作為一名黨員,我一定要把它搞好。 村支書韋興文統計了全村每個組條件最差的村民名單,花了兩周時間,我走訪了名單上所有的人員,平均每個組都有六七名條件特別困難的群眾存在。 全村共有14個自然村寨,有七個組全在山上,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沒有一塊平整的土地,最遠的寨子離活動室二十多千米,走路要走兩小時。
現在的旗上村
了解完村裡情況,便著手解決住房問題,號召群眾搬遷。村裡老人思想觀念老舊不肯搬遷,我們就以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為突破口。通過不斷入戶走訪、宣傳、動員,目前已搬遷330戶1755人,對於沒有搬遷的實施危房改造。 腰包鼓不起來,談何脫貧?只有發展產業才能讓村民真正脫離貧困。在走訪中發現,旗上村有花椒種植歷史,且地勢適合花椒生長,於是決定發展花椒產業。 當時村民們不理解,都說:「我要種包穀、種米,花椒又吃不飽。」通過村支兩委的不斷努力,最終實現了花椒種植2100餘畝,平均畝產值8000元。吃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現在村民們對於花椒產業發展不再抗拒。
村民鄔邦發寫的感謝
「當我要走的時候,村裡面一定會四通八達,放牛都有路,出門不用踩泥巴,晚上走路不用打電筒。」 現在,村裡有10條16.4千米通組路、4條9.7千米「組組通」道路,10餘千米串戶路,186盞太陽能路燈,3個公廁,15個垃圾貨櫃,1輛垃圾車。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7.6%降至2019年的2.3%,今年已實現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將近四年的駐村時間,讓我成長了許多。思想上變得更成熟,不再是個僅有一腔幹勁卻沒有工作思路的「愣頭青」。 現在,村民長時間看不到我,都會主動詢問我是不是要走了,讓我就算離開了也要常回來看看;村民鄔邦發還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給我,言語簡單,卻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人物小傳】 蒙仕頓,男,中共黨員,貞豐縣自然資源局工作員,2017年4月到貞豐縣者相鎮旗上村任第一書記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黃飛鴻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