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任職期滿,我主動申請繼續駐村丨桐梓縣新站鎮捷陣...

2020-12-20 天眼新聞

我叫宋傑,今年45歲,多彩貴州網行政中心綜合行政科科長。2017年10月,我到桐梓縣新站鎮捷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多的駐村工作,我早已把這裡當成我的家,把村民當成我的家人,用心、用情去幫助群眾辦好每一件事情。

既然來了這裡,我就要扛得起這份責任擔當,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是我剛來新站鎮捷陣村時對大家的承諾。

三年來,我吃住在村,走訪群眾4000餘人次,召開群眾會90餘場次……通過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談心,進一步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樹立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入戶走訪

2018年12月22日,我在走訪貧困戶途中,因道路溼滑不慎摔傷,致右腿髕骨粉碎性骨折,但想到村裡的方竹合作社正處於建設初期,很多工作還需要完善,在貴陽接受手術治療兩個多月後,我拄著雙拐毅然返回了駐村工作一線。因為我知道村裡的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誤。

為提升治理水平,我們抓黨建強班子。2019年以來,我村發展預備黨員2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人,進一步夯實了村黨組織力量,培養的3名後備村幹部經過上級黨委政府考察,已全部正式進入村委工作。

鞏固脫貧成效,產業發展是關鍵。捷陣村屬於省級三類貧困村,基礎設施較為落後,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村民依然沿襲著靠天吃飯的傳統耕種模式,群眾收入較低。通過多彩貴州網扶貧資金30餘萬元,我們因地制宜在捷陣村發展方竹筍、花椒、辣椒、有機高粱和養殖等產業。目前捷陣村已植育方竹林10400餘畝,花椒、辣椒、有機高粱等高經農作物2300餘畝。

走訪群眾

我和村支兩委爭取省財政獎補資金35萬元,協調社會捐資20萬元,為捷陣村購置太陽能路燈160餘盞,一定程度解決群眾夜間出行難的問題;多方協調資金8萬餘元修建水渠,解決捷陣村田灣組春耕灌溉問題;協調多彩貴州網向和林小學捐助一套價值2萬餘元的「班班通」系統,解決了該校長期沒有網際網路教學設施的難題;協調社會團體向新站鎮捷陣小學捐助5萬多元的教學物資,為在校師生傳遞溫暖。

去年10月,兩年任職期滿的我本可以回貴陽上班,但村裡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完,就這樣回去我心裡不踏實。為此,我主動申請繼續駐村扶貧,帶著村民脫貧致富。

【人物小傳】

宋傑,男,45歲,中共黨員,多彩貴州網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科長,2017年10月至今派駐遵義市桐梓縣新站鎮捷陣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婁勤麗

通訊員 張小紅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群眾解難題丨桐梓縣風水鎮坪子村駐村第一...
    「大家好,我是桐梓縣水務局下派到坪子村的駐村書記,我叫王登,我的電話是……」還記得剛來時,為了讓群眾記住我,每次開會我都會這樣自我介紹。  一個背包、一個筆記本、一輛摩託車是我駐村以來的標配。  2016年6月,我到桐梓縣風水鎮坪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不知不覺,駐村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了,這四年多以來,我從信心滿滿到忐忑不安,再到如今的樂在其中,經歷了許多,改變了許多,更收穫了許多。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個腳印 真心為群眾做事丨桐梓縣大河鎮羅溪...
    我叫蘭洋,2019年12月來到桐梓縣大河鎮羅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羅溪村全村轄4個村民組300戶1140人,村民靠山吃山,以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群眾收入不穩定,生活較為艱苦。還有陳光友家,在走訪中我了解到他本人很想發展產業,但因為家庭條件有限,所以產業發展一直都沒有進行下去。為了鼓勵他發展,我們便幫他購買高粱種子,種植高粱。同時,通過扶貧專崗為他妻子提供村裡的廚師崗位,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顧家庭,日子越來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一點一滴的技術傳導與服務丨省農科院油料...
    2014年10月,省科技廳號召貴州省科技人員申請「三區」科技特派員,到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在油料研究所的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下,我毫不猶豫申請「科技特派」並獲批,從此開啟了農業科技扶貧的徵程,自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每年都積極參與,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老科特派,一幹就是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肖亮在村裡的林下香菇種植基地採摘香菇告別溫馨的家庭,我一頭扎進山溝裡的扶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幹部與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到王澤伍戶核對住房信息,為王澤伍戶申請保障性住房接觸過的朋友都會經常這樣問我:「你剛畢業就被安排到村裡,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呢,有效果嗎?」對此,我曾疑慮過,也想放棄過。如今,駐村的年頭過去了三個春秋。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大嶺的故事還在繼續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
    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開展扶貧工作,成為了駐村工作隊的一名隊員。成亮國(左一)正在入戶走訪群眾晚上,我便將白天走訪遇到的問題和上級下發的各項政策及時梳理出來,主動跟幫扶幹部對接,以便幫扶幹部及時掌握所幫扶貧困戶的情況和及時理解各類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駐村「五味」丨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
    我叫徐嘯,是遵義市新蒲新區組織人事部組織科的一名幹部,也是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到平溪村已有2年零8個月了,近1000天的駐村生活,有汗水有淚水、有歡聲有笑語、有精彩有欣慰,可謂是「五味」雜陳。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結合袁宗林一家的生活實際情況,我主動對接,為他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學堂堡社區。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也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從「新人」到「老兵」丨大方縣六龍鎮紙廠村駐村...
    我叫尹廷貴,現在是大方縣醫療保障局派駐六龍鎮紙廠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從2017年到現在,我先後在興隆鄉、六龍鎮駐村,三年的駐村工作,我從一個扶貧工作上的「新人」走到「老兵」,也使我逐漸走向成熟。   到興隆鄉上壩村駐村時,我是一名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對駐村工作既充滿了期待也有些許的迷茫。
  • 「我的扶貧故事」滿懷豪情繼續奮戰丨冊亨縣八渡鎮者弄村駐村幹部...
    2018年10月,我與者弄村的駐村情緣,由此開始。乾淨、整潔,村容村貌好、群眾質樸善良,是冊亨縣八渡鎮者弄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駐村伊始,為了儘快融入工作,掌握村情民意,在村小組長的帶領下,我開始對全村群眾進行走訪,通過宣傳政策,制定幫扶措施,幫助爭取扶貧產業,一來二去我很快成了群眾們所熟知的「小趙」。  者弄村是二類貧困村,交通不便、地處偏僻是影響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阻礙。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皮所村是錦屏縣深度貧困村,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踏上扶貧之路前,我滿懷憧憬,也懷著一腔熱情與抱負,立志將我所學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上,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那些事丨鳳岡縣天橋鎮天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楊衝
    我叫楊衝,是國家稅務總局鳳岡縣稅務局幹部。2019年5月,一道請纓、一紙命令,我便與天橋村這個邊遠鄉鎮村落結下了「扶貧」緣分。駐村前,我曾在心裡做過無數遇到困難後的假設,加上自己又是生長在農村,對農村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我出發了,帶著滿滿信心。 然而,當我卷上鋪蓋入駐這個山村之初,我驚覺到自己其實對於農民、農村、農業是如此的知之甚少,頓有「井底之蛙」感覺! 想像中村裡慈祥的老奶奶哪裡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鳳岡縣何壩鎮林光社區駐...
    我叫李華,2017年9月12日,受鳳岡縣委編辦委派,我來到何壩鎮林光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從此便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李華(右)進入村民家中宣傳扶貧政策因為歐孝倫一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只要辦理好相關手續,他們一家人就有希望搬到縣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那裡有120平方米的住房,便捷的交通、教育資源也可以為歐孝倫家上學的子女提供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王文杰與村幹在雨中討論綿綿細雨卷著刺骨的寒風滴在我的臉頰,吹打著我單薄的身軀,讓我頓感一陣涼意。初來乍到,這樣一份「見面禮」著實讓我肅然起敬,脫貧攻堅一刻等不起、一天耗不起,我與村兩委寒暄後,就和村幹走訪串寨、入戶了解當地村情民情。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沿河自治縣和平街道大溪村駐村...
    我叫黃猛,是沿河自治縣和平街道扶貧站工作員,2018年2月,我主動請纓到和平街道大溪社區駐村,大溪村是和平街道唯一的一類貧困村,交通不便、群眾工作不好做是大溪村最大的難題。到村後,想儘快熟悉村情,我揣起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訪,在走訪中我發現農戶怨言大,不熱情,問問題時愛理不理,群眾工作開展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仍需接續奮鬥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
    我叫黃金保,自2018年3月起擔任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駐村以來,我常常利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的有利時機,挨家入戶訪民情、嘮家常。我每到一戶都要到農戶家中房前屋後、室內室外進行觀察貧困現狀,鼓勵貧困戶發展致富信心,向老百姓盤根問底,了解其發展意願和需求。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全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勞務和傳統的種養殖業,村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雞、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