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長篇文章:美國加緊控制臺灣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本文系全文轉載,以供參考

  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過,美國4個專家代表團就匆忙趕往臺灣。這些高級代表團急匆匆訪臺,任務是什麼,會向臺灣當局傳達什麼信息或「指示」,最為島內各界關注。

  四個代表團密集訪臺

  率先訪臺的是「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一行5人。這個委員會是美國國會依據2001年《國防授權法案》撥款而成立的,每年6月向國會提出有關臺海安全的機密報告,對美臺軍售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5人行事頗為低調,加上適逢新年假期,所以外界所知不多。代表團於去年12月31日在美國聽取「臺北駐美代表」程建人長達2小時的報告後,1月1日上午啟程飛赴臺灣。抵達臺灣後,代表團迅即展開一系列的活動。1月3日、4日,他們分別與在野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1月7日又與陳水扁會面,並與臺「國防部」、「外交部」的官員會談,了解臺灣的「國防需求」、軍事訓練、美臺軍事交流等,甚至也很關心兩岸加入WTO之後的安全事宜。

  代表團中有一位「臺灣的朋友」,名叫金德芳,是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教授。1月6日,她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鼓吹說,臺灣與美國之間不僅應分享情報,甚至應該展開聯合軍事演習,「雙方沒有聯合軍事演習,這實在很荒謬」。她甚至說,美臺加強軍事合作當然會觸怒大陸,但「我們不應該太在意」。

  緊隨「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之後赴臺的是美國學者訪問團。該團1月6日從美國啟程,成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和智囊庫蘭德公司等,美國國務院前負責臺灣事務的官員卜道維是成員之一。他們將在臺灣停留一周。

  第三個代表團則是「赴臺參加一個研討會」,成員包括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副總裁坎貝爾、傳統基金會亞洲部門負責人及國際聯絡部門的負責人等。研討會將於1月11日舉行,全程公開,主題與海洋權益有關。受臺灣當局的邀請,代表團還將參觀臺軍的海軍基地。

  第四個訪臺的是大西洋理事會訪問團,已於1月9日深夜抵臺。這個代表團層次很高,領隊是美國陸軍協會終身主席、退役四星上將梅裡特。團員中最受矚目的是前國防部副部長司洛康,他曾主管美國防政策達7年之久,擔任過多項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要職。他曾聲稱「臺灣軍艦急需現代化」,力主對臺軍售。據悉,訪問團出發前就準備好了討論提綱,在臺灣問題上重彈老調,說什麼「任何使用武力都將有不可估計的後果」。訪臺期間,該團將與臺政要「交換意見」,並將於11日下午與島內學者舉行小範圍的研討會。

  美臺軍售最令人關注

  4個代表團有的是「赴臺參加學術研討會」,有的是為了「實地了解海峽兩岸關係現狀,以便撰寫相關報告」,但共同之處都與臺軍動向及美臺軍售有關。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有關早期預警雷達的軍售案。

  199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同意出售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早期預警雷達給臺灣,親臺分子莫不視之為「一大突破」。然而,臺軍高層及不少「立委」反對購買,認為這代價太大,會影響其它的武器購買項目;此外,這種預警雷達目標太大,有近10層樓高,很容易被鎖定、摧毀。所以,臺灣當局聲稱,「消化現有武器系統才是當務之急」,有意拖延,甚至想取消這項採購。

  臺當局的做法引起了一些美方人士的不滿。他們多次警告說,早期預警雷達事關臺灣能否建立起飛彈防禦系統,「臺灣不要誤以為美國會在臺灣遭受攻擊時提供保護傘」;臺灣若取消這項採購,「可能令美國友人不願再積極為臺灣軍購奔走」。警告之餘,他們派遣「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緊急赴臺,直接要求臺「國防部長」伍世文就遠程雷達採購案向他們秘密「匯報」。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臺灣就算有一萬個毀約的理由,也不敢不看美國的臉色。1月3日下午,「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會見了伍世文。臺「國防部」高層乖乖地表示,早期預警雷達是臺美軍售的既定項目,臺方沒有改變決定的意思。

  當然,也有一些美國人向臺灣當局支招。「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成員金德芳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臺灣取消這項採購案,也相當合理」;臺灣可藉此議題「討價還價,向美方要求最好的預警雷達」。島內有輿論分析認為,這並非金德芳吃裡扒外,而是美國人發出了一個信號:美國可以考慮給臺灣當局一個下臺階的機會。但臺灣媒體還認為,不論結果如何,臺灣都得砸進一大筆冤枉錢,買美國人推銷的所謂「好東西」。

  中情局招兵買馬

  美國對臺灣實行「政治扶持,軍事控制」的同時,中央情報局也加緊對臺灣進行滲透。

  1月3日,臺「國安局」證實,美國中情局企圖高薪收買一名剛自臺「行政院」卸職的官員。臺灣媒體報導說,這名官員從學術界轉入「行政院」工作,曾擔任前「新聞局長」鐘琴的機要秘書,長相斯文,能力不錯,幾個月前離職,後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由於他與一些美國政界官員相當熟悉,因而一抵達美國,就受到中情局的高度注意。中情局官員在一名華人的陪同下,私下拜訪了他,並以支付高額酬金為誘餌,試圖招收他「從事搜集臺灣政府情報的工作」,但被拒絕。

  美國對臺從事情報活動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其中,廣為人知的是「中山科學院」「張憲義叛逃事件」。在這起事件中,被中情局收買的工作人員張憲義捅出了臺灣研製核武器的秘密,使臺灣研製核武器的計劃流產。美臺「斷交」後,美國與臺灣仍維持情報合作關係,但並未減緩對臺灣的滲透,在臺灣收買線人的傳聞不斷。臺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邱義仁就曾被美方「接觸過」,「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更不時被影射「具有中央情報局的影子」。

  此次中情局直接滲透到臺灣「政府機構」,顯然非同小可。這名離職官員的同事們心有餘悸,慨嘆說,所謂的「盟友」正在拿臺灣開刀。臺灣輿論認為,中情局收買的對象「竟是政府機要人員」,暴露了美國「隨時掌握臺灣官方動向的強烈企圖」。

  臺當局高層雖「相當震驚」,但不敢得罪「大老闆」。「行政院」故意保持低調,只強調「以後會全力防範這類事件發生」。「法務部調查局」強調,該局對中情局在臺人員動向「相當了解」,為中情局工作的臺籍人士並不太多。「外交部發言人」乾脆裝聾作啞,說「從未聽說類似傳聞」。

  政治涵義非同尋常

  美國高級代表團在特殊時機訪臺,中情局目標直指臺灣當局,其背後透露出的政治涵義自然非同一般。有分析認為,中情局收買臺灣線人是一種看得見的滲透行為,而大批美國代表團訪臺不僅僅有滲透的成分,「控制臺灣」的意味似乎更濃一些。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反恐,客觀上為中美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峰會後,中美合作的趨勢加強。臺灣當局擔心「美國的臺海政策偏向大陸」;此外,兩岸加入WTO後,島內要求「三通」的呼聲趨於高漲,臺灣當局的大陸政策相當被動。

  在上述特殊背景下,美國短期內組成4個代表團,尤其是「美臺安全檢討委員會」這一帶有半官方性質的代表團赴臺,無非是為了表明美國不會改變「以臺制華」的戰略,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陳水扁當局,從而幫助陳水扁走出「內政、外交、大陸政策」困境。金德芳露骨地聲稱,「臺美間的軍事合作不可能走向條約化」,但雙方實際上有一個「隱形的防衛條約」。不難看出,這些話為陳水扁撐腰壯膽的意味相當濃。

  1月底,臺灣「內閣」改組在即,美國對誰能出任新「國防部長」相當關注。美國期待一位了解美國、能與美國配合的人選,也期待一位能「繼續推動軍事改革之人」。自去年9月以來,臺當局調整軍方高層的風聲不斷,下任「部長」人選更是眾說紛紜,美國擔心無法再以「美臺軍事合作」的名義控制臺軍未來走向。一名美國高層到訪者與陳水扁會面時,特別關注文人出任臺灣「國防部長」的可行性,影響臺「國防部長」人選、將美國的意願滲透給臺灣當局的企圖相當明顯。

  (自《環球時報》2002年01月10日第一版,作者:《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彭鳴)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專訪臺灣島內三名資深人士:美國「變天」,將如何影響...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若在全球列出幾個對美國大選關注度最高的地方,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臺灣一定在內。當早期調查顯示島內支持美國現任總統川普者遠多於其對手拜登時,它已被當成全球的一個「異數」看待。而在美國選後跌宕起伏的開票過程中,島內一些人的心情明顯跟著翻轉。
  • 臺灣電視臺:絕對不要認為環球時報是隨便說說!
    在臺灣媒體圈,中天電視臺被視作一個中偏藍的電視機構,但《夜問打權》這檔節目的藍色更深。該節目節目主持人是臺灣知名女作家黃智賢,她雖出生於臺北一個深綠家庭,兄長是民進黨籍「立委」黃偉哲,但她本人反對「臺獨」,不欣賞蔡英文的態度都比較明顯。在28日晚主題為「賴清德主張臺獨!美國不挺重申一中政策」的節目中,黃智賢邀請了6位嘉賓,一同對賴清德的「臺獨」言論開炮。
  • 美記者稱解放軍「很難拿下澎湖」《環球時報》:鬧出大笑話
    美國軍事記者艾克斯近日在《福布斯》發表專文,指解放軍若想拿下臺灣,澎湖將是重要關鍵點,但只要解放軍拿下澎湖,臺灣就能啟動南部海邊的戰力,時間並不站在中國這邊。不過,該篇文章被《環球時報》形容是「鬧出大笑話」,並指艾克斯是「軍事記者、電影製片人」,報導引發頗多爭議。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美國則通過派高官訪臺、派遣軍艦和軍機進入臺灣海峽、年內6次宣布對臺軍售以及通過「臺灣保證法」等手段繼續深度介入臺海關係,使兩岸局勢越發複雜。為討好美國政府,蔡英文當局放開臺灣對美國含瘦肉精豬肉的進口限制,引起民眾強烈不滿。
  • 環球時報:疫情下的美國正成為現代版人間地獄
    來源:環球時報12月3日,在美國紐約,工作人員運送一名患者。新華社發(郭克 攝)美國正在陷入新冠疫情所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而當下的美國聯邦政府主要官員繼續保持無動於衷的態度,拒絕在全國範圍內動員採取強有力的緊急措施,這是令人髮指的瀆職。他們無疑在犯下彌天大罪,不可饒恕。
  • 圖文:環球時報:臺灣欲購美國掃雷直升機
    西方最大型號的直升機  目前臺灣每年對外海運量近2億噸,其中絕大部分由高雄、基隆、花蓮、蘇澳等幾個重要港口承擔,因此海上交通線的暢通與否對臺灣來講是生死攸關的。臺灣四周海域水深多在50—60米之間,容易大規模布雷,特別是臺灣東部的花蓮、蘇澳兩個港口,由於其面向廣闊的太平洋,實施兵力封鎖難度較大,而遭遇密集的水雷陣封鎖的可能性更大。
  • 環球時報社評:臺海,各方都應恪守「不開第一槍」
    來源:環球時報臺海局勢有進一步緊張之勢,責任無疑在美臺。鑑於擦槍走火的風險在上升,臺灣《中國時報》的一則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臺灣軍方在內部表示,臺軍飛行員如果在沒有接到空軍作戰指揮部下達的命令擅自開第一槍,著陸後將被立刻移送法辦。
  • 臺灣原住民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到臺灣
    【環球時報記者畢方圓】「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環球時報》推特發起民意調查:哪個美國駐華總領館最可能被關閉?
    (觀察者網訊)7月21日,美國對華採取前所未有的升級行動,突然要求中方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中國外交部堅決回應,必將作出正當和必要反應。而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措施堅決應對。就中方做出必要反應一事,7月22日下午4點《環球時報》在推特上發起民意調查,「哪個美國駐中國總領館最有可能被關?」截至發稿已有2300多人參與投票,票數最多的為「美國駐港澳總領館」,得票率66%;上榜的還有「美國駐廣州總領館」以及「美國駐成都總領館」。「其他」獲14%的票數。
  • 臺海觀瀾 單挑環球時報,蔡英文當局想幹啥
    她的戰車不但衝媒體而來,而且跨越臺灣海峽,炮口直指北京,要和環球時報單挑。11月3日,臺灣「國安局」發布消息,稱影響臺灣選舉的假新聞來源主要有6個Facebook粉絲團和3個網站。其中3個網站一個在香港,兩個在北京:環球時報的環球網和新華社的新華網。
  • 《環球時報》走進海航貴賓室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沈  洛《環球時報》美國版致力拓展發行渠道,與更多航空公司展開合作。從2016年7月7日起,美國版成為中國海南航空公司在洛杉磯國際機場貴賓室的提供閱讀報紙。海航是繼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之後,與《環球時報》美國版在美國合作的第二家航空公司。
  • 臺灣50億購美制「死神」無人機,《環球時報》:性能差只能當靶子
    編輯:鰻魚縱觀臺灣歷史,民進黨當局不斷的充當冤大頭,向美國購買武器。要是購買的武器裝備性能優良,多花點錢似乎還過的去。關鍵每次民進黨當局向美國採購武器,都是比較落後的,還花了大價錢購買。很顯然,現在民進黨當局吃虧吃的還不夠多,還在向美國進口軍事武器,不斷的消耗民脂民膏,你們的心難道不會痛的嗎?民進黨花費50億採購4架「死神」無人機據臺灣媒體報導,這次民進黨當局花費了50億採購了美國製造的4架「死神」無人機,還不斷吹噓著性能有多麼強大。
  • 王在希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臺海是否在戰爭前奏,要看民進黨當局下一...
    美國大選後,美臺軍事合作將如何發展?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就此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進行了專訪。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解放軍東部戰區的實戰演練是威懾戰略還是戰爭前奏?  王在希:解放軍東部戰區近期在臺海附近進行的實戰化演練,是針對當前臺海地區形勢。這次演練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實戰化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
  • 環球時報:聯合國不認臺灣「護照」,這就是現實
    環球時報:聯合國不認臺灣「護照」,這就是現實 2015-09-20 09:45:20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溫雅瓊 2015年09月20日 09:45 來源:環球時報
  •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和《臺海研究》主編、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所長倪永傑,他們對兩岸關係透露出明顯的失望,但對和平統一仍抱有希望。環球時報:請您用一個詞概括2020年的兩岸關係。
  • 民進黨加緊勾連美日 解放軍持續實戰軍演 臺灣會「地動山搖」嗎?
    軍事專家宋忠平2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臺灣媒體曝光的細節來看,臺灣島內對解放軍軍演表現出「足夠的恐懼」。臺當局當下一方面搞「臺獨」,另一方面又企圖藉助美國來遏制和牽制大陸。宋忠平認為,美國派偵察機對解放軍軍演進行偵測是例行性安排,也是針對性很強的安排。美軍對解放軍在臺海及附近進行的軍演其實也很擔心,因此偷窺意識很強。
  • 環球時報:CNN表現了部分美國人的陰暗心理
    原標題:環球時報:CNN表現了部分美國人的陰暗心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官方網站日前刊文,評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周一發生的吉普車碾軋行人和衝撞金水橋事件。CNN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一名助理教授,CNN網站予以突出處理,直接表達了CNN的態度。   我們相信這篇文章反映了美國不少人的觀點和態度,但即使他們這樣想,將它以美國社會主流觀點的方式呈現出來,也是非常惡劣的。   其實當年「9·11」事件發生後,有部分中國人是很高興的。在中國民間的餐桌上,有不少讚揚賓·拉登的議論,甚至有人把他稱為「當代羅賓漢」。
  • 環球時報:華航罷工,民進黨「先放火後滅火」?
    信息 環球時報:華航罷工,民進黨「先放火後滅火」?2016-06-27 09:11:14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 《環球時報》專訪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主任裡奧斯:中共執政...
    【環球時報駐西班牙特派記者 陳曉航】2021年,對中國來說是有特殊意義一年,特別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去年12月底,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主任胡裡奧·裡奧斯在「中國政策觀察網站」發表系列文章,暢談2021年中國的各項政策基調,而近幾年,他也多次撰文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
  •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在歐美已經屢見不鮮,而近日《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點燃了讀者的怒火。 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裡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