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15日電(彭婧如)近日,湖南郴州出現固體飲料被當成特醫奶粉售賣給家長、導致兒童頭骨出現畸形一事,引發高度關注。特醫奶粉是什麼?與固體飲料有何區別?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誰是始作俑者?
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兒童頭骨出現畸形
「只敢去大超市買國行進口奶粉,或者讓朋友在國外超市採購,做好記號發直郵。」「總出現奶粉問題,真不知道以後孩子還能喝什麼奶粉。」這是很多人在看到湖南郴州「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事件後的第一反應。
資料圖:家長稱服用「倍氨敏」後,幼兒出現頭部發育異常現象。
從目前線索看,當地身體出現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出現畸形的孩子們,是食用了一款名為「倍氨敏」的「特醫奶粉」。實際上,這款「奶粉」是一種固體飲料,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
13日,「倍氨敏」固體飲料委託方湖南唯樂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市場部人員表示,一線導購併不是公司的員工。「倍氨敏」產品質量和標籤第三方檢測都合格。包裝清晰標註是固體飲料,沒有誇大宣傳。
不過,該工作人員表示,此次事件前公司發現有客戶前往門店投訴,已於去年主動停產「倍氨敏」產品,向渠道召回銷毀並向有關部門備案。
另外,湖南郴州永興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媒體表示,產品的檢測是按照國家標準,這個產品是合格的,可在市場流通。
據媒體報導,郴州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蛋白固體飲料「倍氨敏」冒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虛假宣傳特殊功能。
所以,目前來看,這並非奶粉質量問題,因為孩子們喝的本身就不是奶粉,而是固體飲料……
誰出了問題?
除了生產企業,還事涉醫生、導購員和售貨的母嬰店等多方,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事發後,唯樂可公司聲稱產品質檢合格,並否認有虛假宣傳。永興縣市監局曾對媒體回應稱,暫未發現有醫院醫生參與事件過程。
但事件持續發酵,5月13日晚間,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徹查湖南郴州奶粉事件,並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
就目前信息看,涉事生產廠家和母嬰門店等,可能會承擔怎樣的責任?中消協律師團前團長、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表示,固體飲料不是嬰幼兒配方奶粉和特醫奶粉,如涉事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按照奶粉產品進行不當宣傳,給家長造成了誤導,那麼就涉嫌虛假宣傳。
「現在就看廠家、經銷商誰存在誤導和虛假宣傳,誰就要對整個事件負責。」邱寶昌說。此外,產品也要符合食品預包裝規則,如果固體飲料產品在包裝設計上與奶粉易混淆,廠家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中新網(cns2012)表示,目前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倍氨敏」產品是否有問題,而是這款產品是蛋白固體飲料,被「狸貓換太子」,說成是特醫奶粉來欺騙消費者,這個才是關鍵。
遭遇「狸貓換太子」的特醫奶粉是什麼?
據湖南經視報導,事件中的幼兒在體檢時被診斷為牛奶過敏,醫生因此建議家長購買胺基酸奶粉給孩子食用。家長們隨後去郴州愛嬰坊母嬰店買奶粉,經導購員強烈推銷,最終購買了「倍氨敏」這款產品。
當有家長對產品包裝上的「固體飲料」提出質疑時,導購聲稱「倍氨敏」是店裡最好的奶粉,也是最暢銷的,許多過敏寶寶都在吃。
母嬰店視頻截圖。
醫生提到的胺基酸奶粉實則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適用於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適用於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我國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實行嚴格的註冊審批管理。
5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選購消費提示》:消費者不能自行決定購買使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一定要在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使用。購買產品後要重點閱讀、掌握標籤上標示的食用方法和使用說明,了解如果配置和使用不當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警示說明。
「使用過程中如出現不適症狀,或未達到預期效果,應及時向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諮詢。」市場監管總局提示,固體飲料是普通食品,不能為特殊醫學狀況人群提供營養支持,不能標示適用人群,也不需要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使用。
不是奶粉問題,是利益鏈的問題!
事實上,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2019年8月,因旗下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銷售,金大洋公司被青島市黃島區市場監管局罰款238.82萬元,同時被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約2.15萬元。
在郴州,類似事件也並非首次發生。2019年3月,十幾位家長發表「聯名信」,指控「小孩身體出現問題因郴州兒童醫院醫生向患兒推銷的奶粉所致」。
郴州市場監管局於4月調查核實過「舒兒呔」系列固體飲料,最終認定涉事公司誤導患兒家屬,而該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個別醫生,使用這些虛假宣傳材料,向患兒家屬推薦購買。這些被推薦的家長來到店鋪後,又會接受導購員的「二次洗腦」。
多家媒體報導,湖南郴州市場監管局、衛健委13日回應關於郴州市兒童醫院醫生開處方推薦「假奶粉」事件的處理進展:事件定性為虛假宣傳,已對涉事企業下達處罰決定書;企業將聯合醫院按退一賠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賠償,已安排患兒進行體檢,涉事醫生停職一年。
朱丹蓬認為,目前市面上依然存在一些以假亂真的現象,這由多種因素造成。其中,特醫食品較為特殊,註冊較為嚴格,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不惜鋌而走險,以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鑽空子獲取利益。
根據受害兒童家長對媒體的表述,「倍氨敏」的價格並不便宜,一桶400克,售價298元,比一般的奶粉貴兩倍多。
另外,「倍氨敏」固體飲料產品包裝設計為常見的奶粉罐裝形式,400克的產品規格也是特醫奶粉常用的包裝容量,且包裝顯著位置印有「深度水解蛋白&無乳糖配方粉」等字樣。
涉事產品「倍氨敏」截圖。
有從事奶粉銷售多年的人士表示,存在醫生給家長推薦奶粉的現象,是因為醫生可獲得的提成很高,一桶最少百元以上,而且人們很信任醫生。如,月子中心和醫院聯合給孕產婦推薦「寶寶第一口奶」,已不是什麼秘密。奶粉經銷商在自己開的月子中心,推薦自己經銷牌子的奶粉,便可以掙兩份錢。(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