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引發的連鎖效應——解碼廈門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2021-01-09 廈門網

廈門日報最新航拍

  翔安香山腳下,火龍果引發的鄉村振興效應正在延伸。圖為擁有全省最大火龍果種植基地的大宅社區。(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許若鯤、殷磊、林雯)雨,一直停不下來。

  6日,日報這場新聞大篷車走基層採訪活動,無意中竟然碰上了驚蟄節氣。「一場驚蟄雨,昭示豐收年」。豐沛的雨水,對農業生產來說非常關鍵。

  果然,在大宅村口,農民陳文化說:「廈門已經旱了很長時間了,對火龍果來說,這場雨來得很及時。」他的身後,是福建省最大的千畝火龍果園,翔安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宅火龍果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但是如果以這千畝果園為起點,開始一次田間調查,不難發現火龍果的故事並不只是簡單的農業引種故事,也不只是簡單的農民致富的故事,鄉村旅遊產業的開發,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民文明素質的提升,一個個火龍果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翔安香山腳下數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醞釀、發酵。

  關鍵詞

  產業

  大宅火龍果種出了品牌

  率先探索出廈門農村集體經濟的造血新模式

村民陳文化(中)告訴記者,火龍果產業的發展讓村民過上了富裕日子。(圖: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一年之計在於春。3月初,正是大宅社區的千畝火龍果長苗的時節,一場及時雨的到來,仿佛預示著這個村莊將迎來又一年的豐收。60歲的陳文化站在自己親手種下的一棵棵火龍果樹前,曬得黢黑的臉上堆滿笑容,「以前我種菜、種花生,一畝收下來不到2000元。現在種火龍果,一畝收成就有2萬多元」。陳文化是大宅數百位火龍果種植戶中極其普通的一員,他只種了3畝火龍果。可也就是這3畝地,不僅承載了他十幾年來的辛勤汗水,也描摹出他不斷向上的生活曲線。

  大宅種植火龍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年前,但社區黨委書記陳錦芳卻說,大宅真正把火龍果種「火」了,卻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在廈門市農業局的牽頭組織下,作為廈門山區老區之一的大宅率先啟動了村容村貌的升級改造,隨著基礎設施的提升尤其是交通網絡的建成開通,大宅的火龍果事業迎來了新契機,「在我們村莊裡,車子不用掉頭能繞全村。村路一通,運輸條件上來了,火龍果的物流效率也跟著提高了。」

  村莊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優勢和高效實用的硬體條件,首先吸引來了臺灣農業企業的入駐,紅心火龍果也第一次在大宅的土地上紮根生長。大宅社區適時抓住機遇成立合作社,帶領農民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大宅火龍果,逐漸種出了品牌,由2008年時的100多畝增加到了現在的千畝,率先探索出了廈門農村集體經濟的造血新模式。

  與大宅共同成長的,是農民越來越鼓的錢袋子,「生活肯定是越來越好,舉個例子,從2015年到現在短短4年,我們村裡就多了100多輛小汽車。」陳錦芳自豪地向到訪村莊的人們講述著家鄉的變化。

  關鍵詞

  鄉村

  大宅民宿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帶動人居環境提升,還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民增收

香境裡的建設已初具雛形。(圖: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走進大宅社區村本部,記者看到,幾戶人家的房屋正在進行坡屋頂改造;村頭新建成的雨汙分流管道剛剛「封頂」;街角的「口袋公園」已經打好了「地基」;幾棟農家小樓正在從裡到外地建設「翻新」……一切變化都在暗示著,這個由火龍果開始的村莊故事,正在續寫著新篇章——大宅被納入廈門市重點打造的休閒農業標杆項目——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版圖,成為廈門因地制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創新實踐。

  「村莊裡正在裝修的7棟房屋,就是我們計劃在8月推出的第一批民宿。」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單位廈門香境旅遊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大宅火龍果從種植、生產、銷售到旅遊觀光的延伸,大宅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距離香山直線距離不過兩公裡的地緣優勢,這使大宅順理成章地成為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重要一環,進一步完善了香山景區的旅遊服務配套。

  根據規劃,大宅將以朱子文化為主題,打造具有香山特色的精品民宿樣板。「我們來到村莊裡建設民宿,希望能起到示範帶頭的作用,如果有村民願意跟著我們做,我們能夠用經驗和資源帶動他們一起創業。」這位負責人說,歸根結底,農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由象嶼集團牽頭帶動形成大宅民宿產業集群,不僅僅盤活的是農村閒置的房屋資源,更重要的作用還在於帶領當地農民共同發展,推動就業,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民增收。

  事實上,國企入駐使村莊產生的變化與共振,農民一點一滴都看在眼裡,新的希望的種子正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幾天,正在著手準備進行火龍果品種更迭的陳文化也在仔細留意著民宿的改造,「我想學習一下大企業的經驗,他們怎麼建設的,我也能跟著學。」陳文化說,他的目標是很快也能擁有一棟自己的精品民宿。

  關鍵詞

  轉型

  休閒農業項目備受期待

   「香山鄉苑」將成我市最大規模的精品休閒農業項目之一

  實事求是地說,政府部門很早就意識到,在耕地面積狹小的廈門,發展以觀光休閒農業等為標誌的都市農業是最符合本地實際,也是最高效的農業發展道路。近年來,廈門高度重視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三農」工作,從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拓寬農民致富渠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高度出發,把休閒農業作為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駛上了快車道——2017年啟動建設的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正是廈門休閒農業的轉型升級之作。

  不僅僅是依託大宅建設特色精品民宿,在香山潘林湖水庫旁,佔地100畝的休閒農業項目——香境裡已經初現雛形,一座座現代化的農業大棚一字排開,先進的水肥一體化設施陸續進駐,大棚裡種植的,是廈門市農科所的最新科研成果。「我們在香境裡引種試種,並不僅僅是滿足園區自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把成功試種的高附加值品種帶給農民,幫助農民提升農業種植價值。」相關負責人說。

  各界對香山鄉苑的期待遠不止於此。市農業局方面表示,在廈門發展休閒農業的產業藍圖中,香山鄉苑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市最大規模的集自然教育、生態旅遊和現代農業為一體的精品休閒農業項目。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

  ●本報記者許若鯤殷磊

  香山腳下,火龍果引發的鄉村振興效應正在延伸。

  千裡之外,北京。正是全國兩會「進行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部署今年重點,「鄉村振興」再次成為一個重要章節——「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全國同頻共振。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

  大棋局,講的是系統的思考、整體的布局。無疑,在廈門推進鄉村振興這個大課題上,火龍果的連鎖效應可以提供一些啟示。

  如果說,十幾年前大宅農民引種火龍果是自發的創新創業之舉,之後,市、區和相關部門通過政府搭臺、政策扶持,國有企業與農村合作社對接,和原本自產自銷的個體農戶凝成一體,共同應對市場,這條產業鏈已經越拉越長,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高。

  向上遊延展,火龍果改良種植試點不斷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快馬加鞭。「白(心火龍)果的產量高,但紅(心火龍)果賣得貴,算下來還是種紅果更划算。我家3畝田,紅果種了四成,今年收成後還要再換一些紅果種……」當陳文化在地頭掰著手指給記者算田地收支情況時,火龍果產品更新換代的工作正悄然推進。

  向下遊延伸,火龍果種植不斷融合二產三產。大宅不僅研發火龍果相關特色產品,還引導火龍果種植從生產向觀光旅遊方向多元化發展。「我們生產的火龍果酒不敢打廣告,生產再多也會被一下子『掃光』。下一步我們要和國有企業加強合作,一方面提高產能,一方面豐富品種。我們還在打造特色鄉村民宿,盤活村民閒置房屋資源……」只要看大宅火龍果合作社書記陳燦紅語帶自豪的樣子,就知道「接二連三」的火龍果產業前景廣闊。

  當城裡的遊客紛至沓來,村容村貌、鄉風民俗成了重要的營商環境,變成了生產力。村民們比以往更加注重清潔衛生、文明禮儀、生態環保、村莊基礎設施的完善……村莊面貌由此煥然一新,村民的文明素質持續得到提升,大宅成為遠近聞名的美好家園。

  向周邊拓展,市、區政府部門更主動作為,支持國有企業依託大宅的火龍果產業基礎和香山優越的旅遊資源,建設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未來的大宅,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祖屋變民宿……農民增收,農業增值、農村發展,美好明天觸手可及。

  透過火龍果引發的變化不難看出,城市和農村,可以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是一個發展共同體,通過城鄉要素、產業、居民、社會和生態等的全面融合,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可以期待。

  香山的實踐,是廈門推進鄉村振興全局中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者悅,遠者來」。

  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到同安區蓮花鎮和汀溪鎮現場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出發展旅遊產業,要注重提升產業鏈條緊密度和組織化程度,引進有實力、專業化的旅遊公司,進行生產要素整合,統一標準、形成規範,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打造鄉村旅遊品牌。調研中,胡昌升對廈門如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鄉村,作出了明晰的指示。

  誠然,統籌三個維度,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正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目標。

  廈門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在翻開新的篇章。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門翔安大宅第二屆火龍果文化旅遊節開幕
    、翔安區人民政府指導,中共翔安區委宣傳部、翔安區委鄉村振興辦、中共新店鎮委員會、新店鎮人民政府、翔安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中共大宅社區委員會、廈門香境旅遊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承辦,翔安區圖書館、翔安區攝影協會、鉑爵旅拍文化有限公司、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廈門翔安92580志願者聯盟等協辦的「Lighting Pitaya!
  • 探索具有睢寧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
    從十九大報告的字裡行間中,我讀出了黨中央重農固本的不變初心,也找到了村鎮發展的實踐路徑。睢寧是傳統農業大縣,擁有80萬農業人口和155萬畝耕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鄉村。結合對十九大精神的學習理解,就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建立系統性思維。
  • 美食旅遊引導鄉村振興實施路徑及啟示
    美食旅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以陝西袁家村為例,運用Nvivo11質性分析軟體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深入探究美食旅遊引導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因此,有必要對成功美食旅遊目的地引導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進行系統研究,從而加深對鄉村美食旅遊功能和價值認知,為有效解決鄉村美食旅遊發展存在問題提供經驗借鑑。2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2.1 研究方法由於文章旨在探究美食旅遊引導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量化研究不能很好地表達、解釋和解決相關問題,因此採用紮根理論的方法自下而上構建理論。
  • 創新育人機制,燃旺鄉村振興「頭雁之火」
    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落實,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鋪開鄉村振興的工作「攤子」,就需要在振興鄉村產業、建設農村人才隊伍、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和促進呈現融合上多加用心,才能下好鄉村振興這步關鍵棋。當然,要推動鄉村振興,最關鍵的還是要配備適量、適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要求部署落到實處,這就需要創新育人機制,在引進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上探索出新的路徑,才能引導更多的人才走向基層,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注入強大的智力支撐。內挖外選,為鄉村振興配人才。
  • ...創新基地:生態振興、產業振興、組織振興,「兩山」轉化的萊西路徑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振興、產業振興、組織振興,「兩山」轉化的萊西路徑 2020-12-02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廈門灌口田頭村依託「雙千億」推動產業振興
    俯瞰軍營村 陳嘉新 攝大宅社區火龍果田園綜合體 朱毅力 攝澳頭社區一瞥 朱毅力 攝產業振興、農民增收,這是廈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出的精彩答卷。近幾年來,當地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立足實際,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農村人居環境、都市現代農業、鄉村創新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三農」經濟數字不斷刷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2元,增長10.7%,總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
  • 鄉村振興示範區的「杭州路徑」在哪裡?
    農民富裕程度、農村環境的潔淨程度、生活幸福感,都是衡量鄉村發展水平的標準。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杭州正在加快步伐,探索符合地域特徵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確保我市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 中國探索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需釐清鄉村振興起點
    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鄉村該何去何從,是必須要回答的理論命題。早在2003年,賀雪峰就提出了「鄉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的判斷。一直以來,賀雪峰主張將鄉村建設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固大後方。《大國之基》一書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與策略諸問題,從幾個層次展開作者關於我國現代化實踐路徑的思考。
  • 雲山茶話|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仇小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我們黨在科學認識和深刻總結城鄉之間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辯證關係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培育鄉村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思維範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根基。一方面,從全局視域進行鄉村城市規劃的頂層設計,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要素優化配置、實現城鄉充分融合,培育城鄉發展彼此不可分割的思維範式,為鄉村振興打造新的經濟體、新動能和新格局提供條件。
  • 生態莊園經濟:鄉村振興戰略的「山西路徑」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能夠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出一系列積極信號,鼓勵支持農業優先發展。於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全面展開。
  • 廈門:鄉村旅遊業賦能農村新發展
    作為廈門代表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的頂上人家和軍營村分別接待遊客6.23萬人次和2.06萬人次。數字的高速增長,反映了廈門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現狀,這一產業正逐步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增長極,這是廈門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的又一具體體現。
  • 廈門同安蓮花村:用藝術鋪就鄉村振興之路
    8月15日,數百名遊客紛紛踏至廈門市同安北部的蓮花村,參加「城鄉同樂,樂享蓮花——蓮花古窯鄉村音樂會暨田野地攤夜市」。有近30萬人次的網友通過直播共享了這一文化視聽盛宴,一起感受鄉村振興的「觸動」與「心動」。
  • 發展鄉村旅遊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近年來,潛山市大力發展和推廣鄉村旅遊,以鄉村旅遊帶動鄉村設施、生態文明等各項建設,走出了一條現實有效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基礎。「江淮第一山」天柱山,通過實施基礎建設提升工程,以龍頭景區帶動周邊旅遊資源開發,A級景區由2015年12家發展到17家,農家樂由102家發展到315家,爭創省旅遊鄉鎮9個、省旅遊示範村2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形成4條鄉村旅遊示範帶,成功以景點旅遊帶動全域旅遊。
  • 廈門優質鄉村遊線路日益增多
    (廈門日報記者 張奇輝 張江毅 攝)在位於同安汀溪的一家創新農場,家長帶著孩子體驗田園生活。(廈門日報記者 王火炎 攝)臺海網10月4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大自然悄悄擰開金黃色的顏料瓶子,仔細塗抹鄉野田間。突然輕拂過一陣微涼的風,這些金黃跟著搖曳起來,散發出豐收的味道。
  • 泉莊鎮探索實踐鄉村振興戰略「泉莊路徑」
    合作社帶動、工商資本參與泉莊鎮探索實踐鄉村振興戰略「泉莊路徑」初秋時節,沂水縣泉莊鎮尹家峪村有機蜜桃產業園區內,鬱鬱蔥蔥的桃園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漫山遍野的桃樹迎風舞動金龍山合作社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李金泉告訴記者,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必由之路,而工商資本下鄉能夠為鄉村帶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基於此,2015年,沂水五洲房地產有限公司的投資9000萬元,吸納尹家峪村的土地流轉農戶成立了金龍山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1781畝有機晚熟蜜桃核心區域,並註冊「百桃」商標。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系列述評③典型引路,鄉村振興崛起「樣板群」
    王娜說,典型的帶動效應已經顯現。後進學先進,一村帶一片,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正在「星火燎原」,成為齊魯大地的亮麗底色。包括九女峰片區在內,目前,我省首批40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正在加速創建。我省計劃,到2022年,創建省級示範區100個、市級示範區200個、縣級示範區300個。以其為載體,探索鄉村振興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統籌推進區域「五個振興」。
  • 佛山三水:探路全域鄉村振興的「三水經驗」
    三年來,三水立足於黨建引領制度、人才、組織、惠民、善治「五大振興路徑」,抓好抓實頂層設計、路徑選擇、機制創新三大主線,全力以赴打造「全省全域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本」,開出振興之花: ——農村美起來。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績考核在全市並列第一;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榮譽稱號。 ——產業旺起來。
  • 鄉村振興的「美學」路徑
    七賢鎮黨委書記張輝說,鎮裡還開發了「小七」+黨建、「小七」+旅遊、「小七」+扶貧……「小七」IP成為工作創新催化劑和產業發展推進器。  「小七」是修武縣打造的眾多美學符號之一。該縣結合自身發展優勢,編制美學經濟發展規劃,通過新媒體、網紅等營銷,打響修武美學品牌。
  • 專家齊聚莫幹山會議談鄉村振興:探討城鄉互動新路徑
    專家齊聚莫幹山會議談鄉村振興:探討城鄉互動新路徑 2020-09-24 21:04:39 」為主題的第三屆莫幹山會議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召開,中國「三農」相關單位和專家學者參加,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分享經驗、凝聚智慧、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