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最新航拍
翔安香山腳下,火龍果引發的鄉村振興效應正在延伸。圖為擁有全省最大火龍果種植基地的大宅社區。(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許若鯤、殷磊、林雯)雨,一直停不下來。
6日,日報這場新聞大篷車走基層採訪活動,無意中竟然碰上了驚蟄節氣。「一場驚蟄雨,昭示豐收年」。豐沛的雨水,對農業生產來說非常關鍵。
果然,在大宅村口,農民陳文化說:「廈門已經旱了很長時間了,對火龍果來說,這場雨來得很及時。」他的身後,是福建省最大的千畝火龍果園,翔安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宅火龍果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但是如果以這千畝果園為起點,開始一次田間調查,不難發現火龍果的故事並不只是簡單的農業引種故事,也不只是簡單的農民致富的故事,鄉村旅遊產業的開發,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民文明素質的提升,一個個火龍果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翔安香山腳下數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醞釀、發酵。
關鍵詞
產業
大宅火龍果種出了品牌
率先探索出廈門農村集體經濟的造血新模式
村民陳文化(中)告訴記者,火龍果產業的發展讓村民過上了富裕日子。(圖: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一年之計在於春。3月初,正是大宅社區的千畝火龍果長苗的時節,一場及時雨的到來,仿佛預示著這個村莊將迎來又一年的豐收。60歲的陳文化站在自己親手種下的一棵棵火龍果樹前,曬得黢黑的臉上堆滿笑容,「以前我種菜、種花生,一畝收下來不到2000元。現在種火龍果,一畝收成就有2萬多元」。陳文化是大宅數百位火龍果種植戶中極其普通的一員,他只種了3畝火龍果。可也就是這3畝地,不僅承載了他十幾年來的辛勤汗水,也描摹出他不斷向上的生活曲線。
大宅種植火龍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年前,但社區黨委書記陳錦芳卻說,大宅真正把火龍果種「火」了,卻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在廈門市農業局的牽頭組織下,作為廈門山區老區之一的大宅率先啟動了村容村貌的升級改造,隨著基礎設施的提升尤其是交通網絡的建成開通,大宅的火龍果事業迎來了新契機,「在我們村莊裡,車子不用掉頭能繞全村。村路一通,運輸條件上來了,火龍果的物流效率也跟著提高了。」
村莊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優勢和高效實用的硬體條件,首先吸引來了臺灣農業企業的入駐,紅心火龍果也第一次在大宅的土地上紮根生長。大宅社區適時抓住機遇成立合作社,帶領農民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大宅火龍果,逐漸種出了品牌,由2008年時的100多畝增加到了現在的千畝,率先探索出了廈門農村集體經濟的造血新模式。
與大宅共同成長的,是農民越來越鼓的錢袋子,「生活肯定是越來越好,舉個例子,從2015年到現在短短4年,我們村裡就多了100多輛小汽車。」陳錦芳自豪地向到訪村莊的人們講述著家鄉的變化。
關鍵詞
鄉村
大宅民宿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帶動人居環境提升,還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民增收
香境裡的建設已初具雛形。(圖: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走進大宅社區村本部,記者看到,幾戶人家的房屋正在進行坡屋頂改造;村頭新建成的雨汙分流管道剛剛「封頂」;街角的「口袋公園」已經打好了「地基」;幾棟農家小樓正在從裡到外地建設「翻新」……一切變化都在暗示著,這個由火龍果開始的村莊故事,正在續寫著新篇章——大宅被納入廈門市重點打造的休閒農業標杆項目——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版圖,成為廈門因地制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創新實踐。
「村莊裡正在裝修的7棟房屋,就是我們計劃在8月推出的第一批民宿。」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單位廈門香境旅遊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大宅火龍果從種植、生產、銷售到旅遊觀光的延伸,大宅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距離香山直線距離不過兩公裡的地緣優勢,這使大宅順理成章地成為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的重要一環,進一步完善了香山景區的旅遊服務配套。
根據規劃,大宅將以朱子文化為主題,打造具有香山特色的精品民宿樣板。「我們來到村莊裡建設民宿,希望能起到示範帶頭的作用,如果有村民願意跟著我們做,我們能夠用經驗和資源帶動他們一起創業。」這位負責人說,歸根結底,農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由象嶼集團牽頭帶動形成大宅民宿產業集群,不僅僅盤活的是農村閒置的房屋資源,更重要的作用還在於帶領當地農民共同發展,推動就業,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民增收。
事實上,國企入駐使村莊產生的變化與共振,農民一點一滴都看在眼裡,新的希望的種子正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幾天,正在著手準備進行火龍果品種更迭的陳文化也在仔細留意著民宿的改造,「我想學習一下大企業的經驗,他們怎麼建設的,我也能跟著學。」陳文化說,他的目標是很快也能擁有一棟自己的精品民宿。
關鍵詞
轉型
休閒農業項目備受期待
「香山鄉苑」將成我市最大規模的精品休閒農業項目之一
實事求是地說,政府部門很早就意識到,在耕地面積狹小的廈門,發展以觀光休閒農業等為標誌的都市農業是最符合本地實際,也是最高效的農業發展道路。近年來,廈門高度重視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三農」工作,從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拓寬農民致富渠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高度出發,把休閒農業作為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駛上了快車道——2017年啟動建設的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正是廈門休閒農業的轉型升級之作。
不僅僅是依託大宅建設特色精品民宿,在香山潘林湖水庫旁,佔地100畝的休閒農業項目——香境裡已經初現雛形,一座座現代化的農業大棚一字排開,先進的水肥一體化設施陸續進駐,大棚裡種植的,是廈門市農科所的最新科研成果。「我們在香境裡引種試種,並不僅僅是滿足園區自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把成功試種的高附加值品種帶給農民,幫助農民提升農業種植價值。」相關負責人說。
各界對香山鄉苑的期待遠不止於此。市農業局方面表示,在廈門發展休閒農業的產業藍圖中,香山鄉苑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市最大規模的集自然教育、生態旅遊和現代農業為一體的精品休閒農業項目。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
●本報記者許若鯤殷磊
香山腳下,火龍果引發的鄉村振興效應正在延伸。
千裡之外,北京。正是全國兩會「進行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部署今年重點,「鄉村振興」再次成為一個重要章節——「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全國同頻共振。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
大棋局,講的是系統的思考、整體的布局。無疑,在廈門推進鄉村振興這個大課題上,火龍果的連鎖效應可以提供一些啟示。
如果說,十幾年前大宅農民引種火龍果是自發的創新創業之舉,之後,市、區和相關部門通過政府搭臺、政策扶持,國有企業與農村合作社對接,和原本自產自銷的個體農戶凝成一體,共同應對市場,這條產業鏈已經越拉越長,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高。
向上遊延展,火龍果改良種植試點不斷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快馬加鞭。「白(心火龍)果的產量高,但紅(心火龍)果賣得貴,算下來還是種紅果更划算。我家3畝田,紅果種了四成,今年收成後還要再換一些紅果種……」當陳文化在地頭掰著手指給記者算田地收支情況時,火龍果產品更新換代的工作正悄然推進。
向下遊延伸,火龍果種植不斷融合二產三產。大宅不僅研發火龍果相關特色產品,還引導火龍果種植從生產向觀光旅遊方向多元化發展。「我們生產的火龍果酒不敢打廣告,生產再多也會被一下子『掃光』。下一步我們要和國有企業加強合作,一方面提高產能,一方面豐富品種。我們還在打造特色鄉村民宿,盤活村民閒置房屋資源……」只要看大宅火龍果合作社書記陳燦紅語帶自豪的樣子,就知道「接二連三」的火龍果產業前景廣闊。
當城裡的遊客紛至沓來,村容村貌、鄉風民俗成了重要的營商環境,變成了生產力。村民們比以往更加注重清潔衛生、文明禮儀、生態環保、村莊基礎設施的完善……村莊面貌由此煥然一新,村民的文明素質持續得到提升,大宅成為遠近聞名的美好家園。
向周邊拓展,市、區政府部門更主動作為,支持國有企業依託大宅的火龍果產業基礎和香山優越的旅遊資源,建設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未來的大宅,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祖屋變民宿……農民增收,農業增值、農村發展,美好明天觸手可及。
透過火龍果引發的變化不難看出,城市和農村,可以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是一個發展共同體,通過城鄉要素、產業、居民、社會和生態等的全面融合,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可以期待。
香山的實踐,是廈門推進鄉村振興全局中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者悅,遠者來」。
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到同安區蓮花鎮和汀溪鎮現場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出發展旅遊產業,要注重提升產業鏈條緊密度和組織化程度,引進有實力、專業化的旅遊公司,進行生產要素整合,統一標準、形成規範,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打造鄉村旅遊品牌。調研中,胡昌升對廈門如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鄉村,作出了明晰的指示。
誠然,統籌三個維度,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正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目標。
廈門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在翻開新的篇章。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