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裡糊塗『被漲工資』」,「做蟻族還是蝸居?」……2009年年末,新鮮熱辣的各大網絡流行語排行榜強勢出爐。與以往相比,時下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熱點就是網民討論社會公共事件的主動性和推動事件發展進程的強大力量。
-公民意識的覺醒
與2008年流行網絡的「囧」 、「雷人」、「山寨」等單純戲謔、搞笑的熱詞風格不同,2009年網絡熱詞大部分來自於社會公共事件:「釣魚執法」、「躲貓貓」、「樓脆脆」……網民對這些公共事件的熱議,不僅增加了其社會關注熱度,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也推動了事件的發展,清理了一些藏汙納垢的社會死角。
「一個以『被』字為前綴的流行語表達格式,帶有懷疑、調侃、反諷意味,是網民的一種社會表達行為,充分表明中國社會轉型在當下的進步特徵……」對於這些網絡現象,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星教授分析說。
2009年在中國網際網路傳播的歷史上是一個眾聲喧譁的年頭,所有能夠產生社會性傳播效果的事件幾乎都源自網際網路的揭示和推動,在這些網絡熱詞的背後,中國公民意識的進步表現出明顯的特徵:第一是公共事件開始成為社會傳播的重點;第二是網民通過網際網路來伸張屬於法律保護範圍內的公民權益;第三是網際網路的輿論監督功能越來越引人注目,尤其是對一些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工作提出質詢。
-公民發言新平臺
相對於2009年由網絡熱詞引起的對公共事件的熱議,推動這一現象的科技力量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網際網路上,信息分享的速度、參與評述的便利性等都在科技的推動下飛速提高,特別是微博客問世後更是如此,它已成為具引領性的全新網絡社會互動形式。
微博客即迷你型博客,是一種可以及時發布消息,類似於博客的系統,在中國被親切地稱為「圍脖」,更有「這年頭,沒個『圍脖』,還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著名廣告詞。「國慶閱兵」、「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保八」……這些信息利用微博客迅速傳播的同時,體現了我國網民主體意識的增強,對於網絡的使用方式也開始不僅僅局限於接受信息,而是更青睞於信息分享。
微博的出現為每一個公民提供了一個現場直播式的麥克風。正如陳衛星解釋的,由於微博的技術優勢和非個體責任性,自然會對公共事件的話語表達形成一個更加自主、更加多元的傳播態勢,激發網民自主參與事件,彰顯社會群體的自治意識和權益意識,從而形成新的推進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