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醫學上沒這個概念
儘管媒體上經常有有關「過勞死」的新聞報導,但,醫學上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
「過勞死」,日本人創造的一個社會學名詞
既然醫學上沒有過勞死,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這是一個由日本輸入的地域性社會名詞,僅流行於東亞地區。
這個詞產生的背景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衝刺期,陸續有一些人死於長時間,高度壓力的工作期間。
一些工會和法律人士為了替工作期間的這些猝死者主張權利而炮製了一個醫學上沒有的說法,還創造了專用新名詞:Karoshi。
到1987年,日本勞工部門也開始承認這種所謂過勞死,並開始進行統計,意味著這個說法得到了官方接受。
隨後,這個說法逐漸傳到包括我國在內的東亞國家。
但是,直到今天,所謂Karoshi也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也沒有獲得日本以外其他任何一個政府的接受。
與工作相關的猝死,而已
那麼,Karoshi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底,不過是與長時間、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相關的猝死。
當然,長時間、高強度、高壓力工作與猝死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或者因果關係,更多不過是「雞司晨」似的時間上同時或先後的相關關係。
為什這麼說呢?
因為,猝死並不是那麼罕見,幾乎可以隨機發生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場所。
人們往往把猝死在時間上存在相關性的事或物當成這種猝死的原因。
與長時間、高強度、高壓力工作相關的猝死被認為是過勞死,倒是符合「人之常情」,但是並不符合任何醫學準則,因此,醫學界對這個說法根本連眼皮都沒有「瞭」一下。
比如,一項基於美國某個社區人口的調查估算,人到45、55、65、和75歲時餘生(到預期壽命的85歲計算)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機率分別為:
可見,一般人群中原本就存在一定的猝死機率,有些發生在與圍工作期間毫不奇怪,並不能說因為工作而致死。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