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切除就萬事大吉? 忽略複查後果可能很嚴重

2020-12-18 東南網

福州新聞網12月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沈華鳳 周彬彬)在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可別因為常見就不當回事。最近,兩年前曾切過腸息肉的李依姆,就因未遵從醫囑做定期複查,息肉發生癌變。

兩年前,50多歲的李依姆出現排血便的症狀,擔心自己得了腸癌,遂趕緊上醫院做腸鏡檢查。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依姆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的話拋到腦後。

上周,李依姆在刷手機時,偶然看到一篇醫療科普文,說腸息肉可能癌變,這才想起該去複查。這次,她換了一家醫院,到福建省老年醫院做腸鏡。

不料,這次檢查竟發現她患上腸癌。通過腸鏡,醫生在距離她的肛門約25釐米遠的地方,發現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在鏡下切除後送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腸絨毛狀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腸癌。程度為早期。

所幸病情發現及時且該病灶被完整切除。醫生建議李依姆3個月後再行複查。

省老年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何鋮介紹,腸息肉是腸道黏膜表面凸起的贅生物,通俗地說,就是腸黏膜表面的一個「肉疙瘩」。成人的發病率在40%左右,發病高峰為50歲,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有研究表明,90%左右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演變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展為腸癌。」 何鋮指出。

何鋮說,根據癌變的可能性,腸息肉可分兩大類: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常是10-15年),終有一天會癌變。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但如果長得比較大,存在時間較久,也有變成腫瘤性息肉的可能。

大多數腸息肉患者都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症狀。發現腸息肉,醫生通常建議切除。

何鋮提醒患者,非腫瘤性息肉切除後,可1年複查1次;若息肉為腺瘤性,切除後3個月應複查1次,若複查無異常,可半年至1年後再查。

相關焦點

  • 腸道息肉明明切除了,為什麼還是患了腸癌?可能是這3點沒做到位
    根據研究表明,有大約80%--95%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慢慢發展而來。所以腸道息肉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並不是說發現腸息肉就會癌變,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根據個體的差異也會有所有不同,所以醫生建議發現腸道息肉,應該儘快切除。但是王先生之前已經切除了息肉了,為什麼後來又發現了呢,還轉變成了腸癌呢?
  • 身體這4個部位若長息肉,需及時切除,一再拖延,可能會發生惡變
    所以,在聽到腫瘤類疾病時,的確是會讓人害怕,比如「息肉」就是腫瘤的一種。但是,息肉不能與癌症劃等號,它就是常見的良性腫瘤,在臨床上又分為增生、嚴重、腺瘤和錯構瘤等多個種類,凡是人體有黏膜分布的器官,都可能出現息肉!雖說息肉屬於良性病變,但是卻不能放鬆警惕。
  • 體檢查出腸息肉,要不要切除?若是遇到3種息肉,早處理比較好
    如果查出腸息肉的尺寸大於1.5釐米,那麼很可能會有癌變的風險,儘早切除處理掉比較好,如果害怕手術也應該保持密切的定期隨訪才可以。這種情況下,一般會在腸息肉切除後,不適症狀就會逐漸緩解或者消失,為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應該早處理這種會引發不適的腸息肉。
  • 膽囊息肉你了解多少,真的嚴重嗎?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因在臨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膽囊息肉臨床上予以定期觀察。除定期觀察外,也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好自身情緒,並用息福欣,將息肉消除,服用時也應定期複查,對比息肉縮小情況。
  • 身上的3種息肉,一旦發現不能拖,及時切除,別讓癌細胞逮到機會
    提到息肉大家可能想到的是胃息肉,除了胃,其實人體很多部分也會出現息肉,例如腸息肉,聲帶息肉等等,有些地方的息肉呈單個存在,而有些地方的息肉可能有兩個以上,稱為多發性息肉,息肉指的是人體黏膜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屬於良性的腫瘤,但是有些息肉存在惡變的可能
  • 腸息肉發展到癌大約需要10年時間!這個檢查一定要做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洪楚原教授指出,大腸癌的產生,大約80-95%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可以說,大腸腺瘤是造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廣醫二院洪楚原教授腸息肉是100%公認的癌前病變洪楚原教授介紹,大腸腺瘤是結直腸息肉中的一種,也叫腺瘤性息肉或腫瘤性息肉。
  • 再次提醒:身體這3個部位長息肉,若置之不理,可能會惡變
    很多人長期存在不良生活習慣,有可能會讓身體的某些部位受到損傷,甚至出現了息肉。而在這些息肉生長過程中還可能會產生惡變,轉變成癌症威脅健康。因此,留意到身體的某些部位長了息肉,應該儘早切除,避免息肉逐漸發展而誘發癌症。身體的哪些部位出現息肉需要及時切除呢?
  • 困擾我幾十年的膽囊息肉居然消失了!
    不經意間發現膽囊息肉切除是不留下來的,平時要注意飲食,很多好吃的只能看不能吃,但膽囊息肉還是越長越大。雖然我掙的錢越來越多,但我的身體越來越差,膽囊息肉引起的症狀也越來越嚴重。治療後,症狀很快就消失了。經過幾個月的複查,我發現困擾了我幾十年的膽囊息肉已經消失了。
  • 杭州男子膽囊上長了個息肉 手術時才發現膽囊位置長偏了
    近日,杭州的徐先生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了一次膽囊切除手術,因為五年前就發現的膽囊息肉已經越長越大了,再不介入處理就會有癌變風險了。有意思的是,他的膽囊沒有好好長在原本該在的右肝位置,反而跑到了左側肝臟邊緣!為其主刀手術的普外科副主任沈海濱副主任醫師說,這或許也是他患膽囊息肉的原因之一。
  • 膽囊息肉不必硬挨一刀
    核心提示:就膽囊息肉這種病來說,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往往容易被非專科醫生和患者忽視。首先,膽囊息肉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容易被發現,膽囊息肉多無症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在檢查上,2~3毫米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或常常漏診。
  • 一家三代膽囊都長了息肉,他為什麼不用像長輩那樣切除膽囊?
    肝膽外科張竝主任告訴他,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就是臨床上的腺瘤型息肉,這類息肉往往是單發,逐漸增大有惡變為膽囊癌的可能。張主任曾接診一名22歲的患者,剛剛大學畢業,就查出了1.1釐米的膽囊息肉,一年後,長到了1.9釐米,有癌變傾向,當機立斷選擇了切除膽囊。
  • 長了息肉也莫慌,它沒那麼可怕
    胃息肉,簡單說來就是在胃裡長了個凸出來的小肉贅,它可能不疼不癢,一直與你友好相處;但也有可能像不定時炸彈一樣,潛伏在你的身體裡,看似友好,但當有一天引爆後,後果不堪設想。那麼究竟如何分辨在身體裡生長的息肉是「友好」的息肉,還是「兇惡」的息肉呢?下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消化分中心專家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 膽囊息肉真的沒必要恐懼
    膽囊息肉從前因醫療並不發達很少被人提及,但近幾年來以膽囊息肉就診者越來越多。這是由於近三十年來,高科技引發起影像檢查設備革命性變化(B超、血管造影、CT、磁共振等),促進了醫學臨床診斷學的飛速發展,使得體內臟器細微改變,能很早捕捉出來了。膽囊息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在B超下,2-3mm大小息肉就能清楚展示出來。
  • 聲帶息肉用什麼藥比較好?
    聲帶息肉的出現多與用嗓過度、用力發音、吸菸飲酒、胃食管反流及上呼吸道感染有關,臨床上主要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症狀,伴或不伴有咽喉部的不適感。聲帶息肉的診斷並不難,在喉鏡下即可觀察到息肉的大小形態。聲帶息肉原則上需採用手術治療,目前常用的術式有兩種,一種是在纖維喉鏡下將聲帶息肉切除,另一種是在支撐喉鏡下行聲帶顯微手術,可根據聲帶息肉的大小、部位等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式。
  • 43歲男子,腸子裡長了100多個息肉,會不會變成癌?
    長期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誘發腸息肉的重要原因,這其中包括長期吸菸、酗酒、高脂飲食、吃太多紅肉、喜歡吃辣等。 另外,久坐少動、年齡增長以及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增加腸息肉的發病風險。
  • 膽囊息肉要如何治療?一文告知你如何取捨,或對你有幫助
    通常腺瘤性膽囊息肉的危害性最大,且有可能發生惡變,特別是基地較寬、與膽囊壁接觸面積大的腺瘤性息肉,惡變率最高。既然如此,面對膽囊息肉,究竟該如何治療呢?就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膽囊息肉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大方式,一種是內科的保守治療,而另一種則是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包括了膽囊切除手術以及保膽取息肉手術兩類。
  • 得了膽囊息肉應該多吃什麼食物?
    相信大多的膽囊息肉患者經常聽醫生講起,在查出膽囊息肉後需注意飲食及生活方式,用息福欣將息肉消除,在服用時也需定期複查,對比息肉縮小情況。若息肉過大或息肉引發的症狀非常嚴重,則需考慮手術切除膽囊。目前大多數醫生都在講膽囊息肉不能吃什麼,那麼,大家知道得了膽囊息肉應該多吃什麼食物嗎?
  • 4種小病,不能一味硬抗,拖久了後果或會很嚴重
    很多癌症跟一些常見的小病有一定的聯繫,若不重視小病,拖久了可能就會增加癌變風險,4種小病,不能一味硬扛,拖久了後果或會跟嚴重,要重視,下面就向大家介紹一下。但如果退熱了之後,沒過多久又開始燒了,體溫不是非常高,但卻一直反反覆覆退不了燒,持續了2-3周左右,一定要重視,早點做檢查,這可能已經不是普通的發燒感冒了,拖得越久後果或越大。
  • 如何對待膽囊息肉?
    什麼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病變或膽囊腫瘤,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是一種消化常見疾病,以膽固醇性息肉多見,多無症狀,部分患者僅有輕微的上腹部不適或隱痛,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
  • 膽囊息肉其實真的不用切!
    很多膽囊息肉患者了解到息肉可能癌變後會產生恐懼,等這種恐懼感到達極點時,很多患者就會選擇手術切除,但手術切除的風險很大,在一定大小內切除比不切的危害來的更快。那麼膽囊息肉切還是不切,應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