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凡是與「腫瘤」相關的疾病,都會讓大家感到恐懼,這是因為我們都被「癌症」嚇怕了!
雖說近些年醫療界對癌症的研究從未停止,且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於癌症早期發現困難、晚期治癒率微乎其微,所以癌症在我國的治癒率一直都不高,大部分中晚期癌症患者,都在短短幾年內,因癌症轉移、各種併發症爆發,最終走向了死亡!
所以,在聽到腫瘤類疾病時,的確是會讓人害怕,比如「息肉」就是腫瘤的一種。但是,息肉不能與癌症劃等號,它就是常見的良性腫瘤,在臨床上又分為增生、嚴重、腺瘤和錯構瘤等多個種類,凡是人體有黏膜分布的器官,都可能出現息肉!
雖說息肉屬於良性病變,但是卻不能放鬆警惕。因為有一部分息肉同樣具有惡變傾向,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後期就可能逐漸發展成癌變、癌腫!
如果以下四個部位檢查出息肉,儘早處理才就是正確做法:
1、腸道息肉
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可出現在腸道內的息肉也有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種類。根據臨床調查表明,炎性、增生性都是良性息肉,癌變率相對較低。
在沒有症狀、息肉生長較小的情況下,甚至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定期複查、觀測息肉生長情況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醫生都會建議患者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因為臨床調查表明,有接近90%的結直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言的。越是數量較多、生長較大的腺瘤,後期發生癌變率也就會越高,而且腺瘤性息肉還具有遺傳特性;
其遺傳性也是造成大腸癌家族聚集的一大因素,當遺傳給下一代之後,患者在20歲左右時就可生長出腸道息肉,甚至是在結直腸內出現上百個息肉。如果未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後期癌變率幾乎就接近了100%!
2、胃息肉
胃息肉在臨床上的病發率並不及腸道息肉,而且有接近80%的胃息肉患者都是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其餘則是腺瘤性息肉。就目前臨床掌握的數據來看,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在0~5%左右,而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能達到25%~50%之間;
所以,只要是發現了胃內腺瘤性息肉,無論大小與否,都應第一時間做切除處理。如果一直放任不管,無疑就是增加了後期的癌變率!
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有近90%的患者都是良性種類,比如膽固醇、增生性息肉等。不過,有少數的膽囊息肉同樣需要警惕起來,特別是單發性、直徑超過1釐米的息肉,應及時進行切除處理。另外,需注意的一點是,膽囊息肉並不是都需要將膽囊摘除;
這主要是看患者的病情、息肉大小,在能保留膽囊的情況下,醫生都會採用保膽切除息肉的方式。但是,如果息肉已經發生了惡變,手術切除膽囊就是最保險的辦法。
4、宮頸息肉
宮頸息肉的出現,與長期患有慢性宮頸炎有關係,大部分患者都是良性種類,且沒有明顯症狀,有少部分可出現繼發性不孕、出血等異常表現。
不過,宮頸息肉也有可能會發生癌變,其癌變率相對較低,僅僅是在0.2~0.6%左右,越是臨近更年期或進入絕經期的女性,癌變率也就會越高,所以在宮頸息肉生長較大、有癌變趨勢、影響身體健康時,也應進行切除。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息肉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有的息肉即便是已經切除了,仍然可能會死灰復燃、再次復發,特別是腸道息肉復發率相對較高。所以,在手術過後也應按照醫生建議,定期對出現息肉的器官進行複查,如此才能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