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球共有6.5億殘疾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其中80%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就有8500多萬殘疾人, 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出,截止2010年我國殘疾人總人數已達8502萬人。「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殘疾人事業格外關心、高度重視,2019年底,每年新增城鄉就業殘疾人30萬左右,就業的城鄉持證殘疾人達到900多萬人。
作為北京市屬綜合性大學、北京市重點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北京聯合大學於2000年9月成立了我國第一所殘健融合、綜合性的特殊教育學院。
自學院成立以來,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現任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中國殘聯副主席、理事長魯勇以及時任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書記徐錫安、朱善璐,副市長範伯元等領導先後來學院調研考察,對學院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特殊教育學院取得了長足地發展,2014年獲批面向視力殘疾大學生的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碩士授權學科點,是全國首個面向殘疾人招生的碩士點,不僅完善了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體系,而且還填補了殘疾人碩士研究生層次教育的空白。學院在全國首次對成人殘疾人實行單考單招政策,開闢了殘疾人終身教育的新途徑,填補了殘疾人教育體系中繼續教育的空白。
學院利用高校資源與優勢,積極開展高等特殊教育發展相關的課題研究,有力推動了北京市乃至全國高等特殊教育的整體發展。學院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省部級以上課題33餘項。
作為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的秘書長單位,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組織全國特殊教育學科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積極為中殘聯和北京市政府制定特殊教育政策和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政策法規提供依據和建議,為推動全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近年來學院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助殘先進單位-殘疾人之家」、「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等9項國家及北京市級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與瞬息萬變的世界緊密相連,國際化發展一直是北京聯合大學的辦學理念。積極拓寬與世界各國高校的廣泛聯繫,與國外多所院校開展了合作辦學項目。2011年,與美國高立德大學合作,嘗試聽力殘疾大學生合作培養辦學形式,進一步拓寬了國際殘疾人高等教育合作的渠道。此外,還與韓國拿撒勒大學籤署了合作辦學協議,與日本筑波大學、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臺灣東華大學等國際及港澳臺高校開展了合作辦學的探索交流。
2019年,北京聯合大學與全球知名的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籤約合作辦學。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國家聾人工學院以理工技術和無障礙支持系統為特色,與高立德大學並稱全美聾人大學雙雄,後者已於2011年11月與學校籤約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這次籤約豐富了中美兩國聽障大學生合作培養辦學形式和內容,並進一步拓寬了殘疾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空間和渠道。
自辦學以來,特教學院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他們在全國各地發光發熱。在近日落幕的第十三屆(2020年度)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北聯大特教學院信息技術系2018級本科生李江、盧彬、盧印端三位同學組成的團隊力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代表隊,獲得一等獎。
2018年,學院陸忠華老師指導的許青、劉潔同學在「創青春」首都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喜獲金獎,在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銅獎;2017年,學院學生作品《融合教育,能否打破那道「牆」?——對聾人大學生的訪談調查報告》獲得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視力殘疾生林鈺寧獲得莫扎特國際鋼琴大賽中國賽區一等獎和全國高校鋼琴大賽二等獎(小金鐘),另有兩名視力殘疾生在省級音樂器樂比賽中獲得獎項。視力殘疾生李鵬團隊和聽力殘疾生王超然等在北京地區創業大賽上斬獲殊榮。2016年,視力殘疾生許祿參加「最強大腦」節目,代表中國隊參賽戰勝德國隊;2015年,由聽力殘疾學生於俊濤領銜研製成功的手語機器人「聯合一號」在「挑戰杯」全國及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分別榮獲國家級三等獎和北京市級一等獎……
作為北京市殘疾運動員的人才庫和訓練基地,北聯合特教學院培養的殘疾人運動員已經成為北京市及全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的骨幹力量。在2008年、2012年、2016年三屆帕運會上,我院八名殘疾大學生取得了五金三銀並破兩項世界紀錄的輝煌成績。學院聽力殘疾大學生薑馨田在2008年北京帕運會聖火採集暨火炬接力啟動儀式上擔任聖火採集使者,代表全國8300萬殘疾人、全世界6億殘疾人引燃了奧運聖火。
北京聯合大學依託北京首善之區的社會背景和首都教育的發展平臺,努力辦好滿足特殊教育需求的應用型教育,積極創建首都殘疾人高等教育品牌,建立起「殘健融合,共同成長」的校園文化特色。特殊教育,有價值,有需求,有挑戰。用愛心、耐心、信心,傳授特殊人群生活之道,幫助特殊人群解決人生之惑。
本文素材來源: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