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檔案揭秘親承:陸軍打不過志願軍,只有蘇聯有可能

2020-12-26 ALEX俊赫

【話說軍世】在韓戰中,志願軍通過五次戰役,一路向前推進數百公裡,美軍從眼看就能「回家過聖誕」了,到如今還駐紮在韓國,而也有:「當時如果不是美國海空軍力量強大,美國陸軍早就被打廢了」的說法,那麼美軍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呢,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

美軍檔案揭秘親承:陸軍打不過志願軍,只有蘇聯有可能

最近有《參謀長聯席會議致國防部的備忘錄(1951年3月16日)》和《中情局關於1952年中國大陸的力量及其對臺灣意圖的評估(1952年4月)》兩份檔案解密,其中提到了當時還十分落後的海軍,以及發展中的空軍,不過我們重點看一下對我們陸軍的看法。

美國的報告認為,當時的志願軍陸軍:「可以阻止除蘇聯外,任何一個國家的進攻,以保衛國土安全;而且中國軍隊有隨時發起主動進攻的能力,可以打敗除蘇聯軍隊之外,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包括多個國家的聯盟」。

這個說法很好理解,在陸軍方面,只有當時的蘇軍和志願軍是對手,而並沒有把美軍自己算在其中,而當時蘇軍陸軍的優勢是機械化力量強大,裝甲集團的突擊能力非常強,這也是我軍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國土防禦的重點。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許多人對於志願軍步兵戰術的「誤解」

對於使用人數規模,成批的衝向美軍陣地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大多也都是「外面流傳進來」的,想要理解很簡單,大規模兵力集中的壓迫式進攻一段陣地,利用兵力優勢突破防線的方式,在一戰的塹壕戰中是最為常見的,不過就地面戰鬥而言,機槍對於這種密集的步兵隊形,有著極強的集團殺傷能力。

在陣地前的開闊地帶,以炮擊和機槍組成的火力殺傷區域,對於衝鋒的步兵而言,殺傷效果非常驚人,一戰中的幾場有名的戰役中,傷亡大多都是以萬為單位的,而結果也不一定能能夠衝破對方的防線,反而需要付出十分慘重的傷亡代價。

在二戰中及二戰後的美軍,步兵聯排單位的半自動和自動火力,加上迫擊炮以及火炮的支援火力非常強大,這一點,搞過大規模衝鋒的日軍最有「感受」,比如在瓜島戰役中,1942年10月的亨德森機場戰役中,日軍曾用7000多人的兵力,進攻美軍兩個營的陣地,結果日軍遭遇了「火力覆蓋」,僅陣亡就高達1500人,受傷另算,美軍僅60人陣亡。

在二戰前後的時代中,日軍也一直都是步兵集團衝鋒使用較多的,源於在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中的「豬突」衝鋒,不過實際上不僅當時日軍傷亡十分驚人,在二戰中,1939年諾門坎戰役發生時,日軍對蘇軍發動的夜間衝鋒,同樣大規模的倒在了蘇軍密集的火力網之前,而當時觀戰的德國武官,稱呼日軍還在使用一戰時代戰術,而這種描述,卻並沒有出現在二戰及二戰後的其他軍隊中。

實際上,我軍一直戰術方式多變,在抗美援朝時,面對裝備優勢的美軍,經常會大膽的戰術穿插,穿插到美軍各部的結合部之間,雙方部隊犬牙交錯,讓美軍火炮支援優勢難以發揮,單拼步兵戰術,因此後來美軍才會儘量「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美軍被「圍毆」,或者各部防區之間縫隙太大,被志願軍打出縱深穿插。

在韓戰中,志願軍最常用的是夜戰,不過與二戰中日軍擠成一團的衝鋒不同,我軍是分成最小3人一組的戰鬥小組,滿山坡的「撒人」,然後吹哨後一起開火,想一想那畫面,美軍正在「密西」,結果漫山遍野的開火,美軍就會認為志願軍投入進攻的兵力非常多,而機槍等火力反擊時,因為看不到志願軍的進攻重點,不知道該打哪,反正不停地開火就是了。

這裡就涉及到傷亡統計的問題了,各國軍隊統計殺傷,並不是真的跑到陣地外去「數人頭」,而是基層戰鬥單位上報戰鬥情況時,報告預估的對方參戰兵力,再根據己方火力預估計算殺傷效果,具體統計方式就不展開說了。

比較直觀的就是在美國電視劇《兄弟連》中,迪克·溫特斯上尉在「十字路口」戰鬥中,帶領一個排(加強機槍班)偷襲德軍一個連(當時德軍居然在空地上曬太陽,連個放哨的都沒有),大量殺傷一個連的德軍,配合火炮火力打擊,撤退的另一個連的德軍也被打報廢了,戰後統計中,預估炮火攻擊重創了德軍一整個營。

但是這種預估,在黑夜中的朝鮮戰場很容易出錯,畢竟滿山遍野的火力,美軍這邊只有一個連,便直觀的認為志願軍出了一個營甚至更多,而實際只是同樣的一個連,因此在戰果統計時,美軍統計的殺傷人數,就經常會比支志願軍實際參戰人數還要多。

而實際上,我軍三個人就敢穿插對方指揮部,而且還驚訝對方,「非但不投降,還膽敢還擊」;當然,對於某些「裝睡」的人,試圖叫醒的行為,總是徒勞的。

相關焦點

  • 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導語: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在二戰時,蘇聯是一個軍事國力強大的國家。在製造武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所以很多國家也對蘇聯很忌憚。而且,蘇聯曾經打造過一款武器,給蘇軍裝備使用。
  • 美軍想不通:上甘嶺戰役,6萬美軍為什麼打不過志願軍兩個師?
    美軍至今都想不通,在上甘嶺前線,6萬美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為什麼打不過志願軍的兩個師?從各個方面的角度看,美軍在上甘嶺打不過志願軍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戰鬥精神,美軍和志願軍可不是一個檔次!透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歷次戰役,我們就會發現:志願軍是中國近代的最強軍隊!這支部隊可以在武器裝備極其落後的客觀條件下,憑藉著頑強的戰鬥意志和亮劍精神一次次戰勝敵人。說實話,當時的美軍是經歷了二戰洗禮的強大軍隊,其諸軍兵種協同作戰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美軍基層部隊隨便一個空中呼叫,其軍機就能配合地面部隊展開轟炸,這在當時的志願軍看來是想都不敢想的。
  • 抗美援朝志願軍為何能與美軍打成平手
    再來看看當時中美武器對比,第一個是核武器,美國有核武器,中國沒有,第二個是海軍力量,建國初期中國的海軍幾乎為零,第三個是空軍方面,雙方都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和F86半斤八兩,不存在武器代差,差距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數量懸殊,一是志願軍空軍的戰鬥素養和美國沒法比,第四個是陸軍方面,分為輕重武器,輕武器美軍沿用了二戰配置,M1步槍、M3衝鋒鎗等,志願軍最好的用波波沙
  • 韓戰,美軍並不懼怕和志願軍夜戰,只是打不過而已
    郭文宣觀察地形認為,美軍三個小高地構成了「品字形」防禦,互相之間能給予有效的支援,要想打掉風樹洞東側高地只有採取夜襲的辦法,偷偷接近,速戰速決。而風樹洞東側高地的美軍又有三個地堡,成一字排開,這樣的話,如果從側翼接近,只有一個地堡能形成接觸,另外兩個地堡難以觀察志願軍行動。於是郭文宣把自己手下這十幾個人分成三個突擊小組,一個機槍組,一個60炮組。
  • 飛機座艙被打掉後還敢倒飛,向美軍王牌飛行員揮拳示威的志願軍
    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了陸軍的英勇,但是卻不知道我們的志願軍空軍也十分英勇。在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空軍的規模才不過百架戰機,根本就無法和美空軍相比,陸軍由於沒有空軍的掩護,損失十分巨大。在這個時候,中國空軍在蘇聯的支援下迅速建立起來。
  • 志願軍一個連殲滅美軍一個王牌加強團,團旗差點被我軍拿來蒸饅頭
    這塊北極熊旗確實不簡單,它的主人美軍第7師31團更不是一般的部隊,號稱美國陸軍最精銳的部隊,因為在一戰中率先攻入俄國西伯利亞,戰功顯著,被威爾遜總統親自授予「北極熊團」稱號,並授北極熊旗
  • 蘇聯曾公布一批檔案,內容重塑歷史,學者:難怪中國參加韓戰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是在蘇聯的壓力下參戰的。他們的論點是,當時蘇聯不可能也不敢和美國立即展開一場大規模衝突,但東西方固有矛盾又無法止步於朝鮮半島,因此,蘇聯和美國在朝鮮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蘇聯的代理人是志願軍,美國的代理人是南韓軍,只是後來,蘇聯和美國也紛紛參戰了。這類論點比第一種理性、深入一些,但其論據乏善可陳。
  • 令美軍意想不到!志願軍空軍首次轟炸任務,摧毀大和島90%目標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空軍正式成立,並在蘇聯的幫助下還組建了轟炸機部隊,反蘇聯組成的空軍混成旅,並且還擁有了一隻圖2轟炸機團。大和島位於北朝鮮西部鐵山半島南部,距離鴨綠江僅僅70公裡,是美軍的一個重要基地,這個島嶼十分重要,即可作為登陸作戰的跳板,也是美軍重要的情報基地,該島駐紮了上百名名諜報人員,一直在不停的收集志願軍的情報,對我軍的威脅十分大,必須將其拿下。
  • 抗美援朝志願軍修鐵路的能力太強,美軍嘆服,蘇聯派專家學習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志願軍和美軍陷入了僵局。正趕上那一年,朝鮮爆發了四十年未遇的大水。山水下衝,河流漫溢,泛濫成災。洪流所至,交通中斷,堤防大潰。志願軍主要的後勤集散地三登更是一片汪洋,後勤物資送向前線成為了問題。
  • 韓戰,蘇聯空軍冒充志願軍參戰美國心知肚明,為何敢怒不敢言
    引言韓戰期間,在鴨綠江南岸廣沃平原的上方,有一條「米格走廊」,這裡是蘇聯米格-15戰鬥機攔截美國轟炸我軍補給線的空中戰場,不可一世的美國空軍多次在這裡折戟沉沙。戰爭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認為在「米格走廊」上和美軍作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部隊。
  • 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志願軍39軍如何重創美軍騎八團?美軍:他們走過來和我們握手
    志願軍入朝之後,打的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19日—1950年11月24日)就是個漂亮的「露臉戰」。39軍乾脆利落地將美軍騎一師騎八團打得失去了戰鬥力,這個團人員損失大半,騎八團三營幾乎被全殲。後來倖存美軍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心有餘悸的表示:我們以為他們是友軍,剛握手完,他們就把營指揮所給端了!
  • 在韓戰中,美軍打得如此憋屈,為何沒有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
    而美國在韓戰時,美軍打得如此憋屈,為何卻沒有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呢?1950年爆發的韓戰,原本是一場內戰,卻因美國等多個國家的介入後,變成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美國糾結的聯合軍登入半島後,不但收復了韓國全部領土,還將戰線推到了鴨綠江畔。
  • 飛機盤旋升空,志願軍戰士飛躍三八線,擊落美軍P-51野馬戰鬥機
    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戰士面臨的壓力之一,為此我軍必須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1951年10月,中國與蘇聯達成了初步合作的協議,蘇聯在裝備上對中國提供援助,除了大規模的輕重武器外,還提供了各種飛機3000多架,這些飛機極大的提高了我國軍隊的建設,憑藉如此數量的飛機,中國組建了28個航空兵師。
  • 血戰長津湖: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團,團旗還在軍事博物館
    自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之後,將韓戰視為蘇聯向外擴張一部分的美國,表現得極為激烈。 杜魯門一改之前不重視朝鮮半島的態度,僅在韓戰爆發兩天之後,就火速決定了出兵朝鮮,與此同時,將中國也視為蘇聯擴張一部分的美國人,還將第七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
  • 俄羅斯曾公布一批檔案,內容重塑歷史,學者:難怪中國要抗美援朝
    然而,當年志願軍到底為何出兵朝鮮,至今依然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如果抱著志願軍只是因為兄弟情誼就出兵朝鮮這種認識,那麼就去補習一下基礎知識吧。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今,許多學者認為,志願軍出兵朝鮮的根本原因,是蘇聯強大的外部壓力導致的。《百年潮》一九九七年第二期中認為,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蘇聯壓力的產物。
  • 砥平裡戰鬥慘敗,志願軍陣亡3萬?不吹不黑,真相來了!
    謠言主要集中在志願軍的傷亡數字上,有8千、1萬、2萬等說法。最離譜的是一直流傳了十幾年,近來又突然非常火爆的「砥平裡戰鬥,志願軍5萬參戰部隊,陣亡3萬餘人,拋下1萬多具屍體」。不少網站還用《人海打不過火海——半島不可迴避的一場失利》,《這場被隱瞞近40年最慘烈的韓戰,終於可以說了》等標題反覆炒作,其中部分文章的閱讀量已經達到幾十萬,造成了惡劣影響。
  • 1950年蘇聯空軍秘密入朝,美軍不僅不揭穿反而為其保密38年
    為此,金日成緊急向蘇聯和中國求援。毛澤東思量過後決定抗美援朝,可是當前還存在一個難題,即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沒有建立起空軍部隊,沒有制空權,無法為志願軍地面部隊提供支持,而美國則有空軍支持,志願軍入朝作戰將遭受美軍空軍轟炸,會遭受很大損失。
  • 志願軍39軍:意外遭遇美軍王牌,我們打的就是精銳
    這句話放到志願軍入朝後與美軍騎兵第一師的第一次交鋒卻也再恰當不過。不過這次與美軍的交鋒竟然是摟草打兔子。 美騎兵第一師 說起美騎兵第一師,那簡直是美國人的驕傲。美騎兵第一師,第一次在一戰後的1921年成立。也有些人說其中的第二兵團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師,即使過了騎兵時代,但為了該師的榮譽,還是保留了部隊稱號。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9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早在第二次戰役期間,志願軍就因為後勤問題損失慘重,總共傷亡四萬戰士,即便如此,當時的運輸線也只有不到兩百公裡。如今,志願軍已經到達三七線,後方運輸線長達四五百公裡,缺乏車輛和空軍的志願軍,幾乎不可能在美軍強大空軍的嚴防死守下,靠著馬力和人力,將一袋袋炒麵送抵前線。 反觀美軍,簡直就是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