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本兵被俘後當了新四軍,參加過淮海戰役,一直做到團級幹部

2020-12-12 騰訊網

這個日本兵被俘後當了新四軍,參加過淮海戰役,一直做到團級幹部

中國內戰爆發後,撤歸日木人的工作被中斷,以東北地區為主的數萬日本人不得不被留了下來。大約有八千多日本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參加新中國的建設,而其中約有三千人成為八路軍或人民解放軍的戰士活躍在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或大後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巾業而貢獻出自己的青春或生命。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參加解放軍的日本人,大多數都在東北第四野戰軍,很少有在第一二三野戰軍的。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日本人都是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在東北地區就近參軍了,那時候東北的解放軍還叫都被民主聯軍,後來改稱東北第四野戰軍。

但是有一個叫日向勝(中國名林勝之)的日本人卻不一樣,他參加的第三野戰軍。而且更厲害的是,這個日向勝後來做到了解放軍的團及幹部,是參加解放軍的日本人中的佼佼者。

日向勝,於1942年在日本豐橋陸軍預備軍官學校炮兵科畢業後,到日軍駐中國南昌第三十四團任職,第二年任少尉軍官轉移到徐州,不久任警備排長駐守淮安附近。日本投降後,日向勝進入新四軍在淮安設立的延安工農學校華中分校(日軍俘虜的教育機關)接受思想教育。

在新四軍領導的要求下,日向勝和曾在日軍炮兵、重機槍部隊任職的七名軍官和士官被留在新四軍工作。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向江蘇、安徽兩省的解放區發動了進攻,以受過炮兵訓練的官兵為中心,立即組成了新四軍直屬炮兵部隊,日向勝被任命為作戰參謀(連級千部)。

此時,其他七名原日本軍官為支援東北民主聯軍而北上東北戰場,日向勝繼續留在新四軍(後為華東人民解放軍)工作。

在我軍戰略防禦階段,日向勝所在部隊退至山東地區,並參加了陳毅、慄裕指揮的有名的孟良崮戰役,而後轉戰於山東戰場。

1947年1月,日向勝被調往在揚州作戰的華東解放軍第二十九軍炮兵部隊工作,並被任命為作戰參謀。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後,日向勝所在部隊第二十九軍,主要在徐州和宿縣之間地區布陣阻擊徐州之敵逃跑。

淮海戰役結束後,第二十九軍已屬第三野戰軍。1949年4月,第二十九軍重建炮兵團,下屬三個營,日向勝被任命為第一營營長。1949年4月21日,日向的炮兵營隨第三野戰軍由泰興渡江,佔領江陰要塞,直搗上海郊區。在上海戰役中,日向指揮的炮兵營擔負攻擊上海閒民黨軍事要地吳淞的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日向被調至第三野戰軍司令部所在地南京,被任命為南京炮兵學校教育科長。

1950年末,組成炮兵師,並抽出二個團參加抗美援朝到達丹東準備過江參戰,日向也隨炮兵團到達丹東,1951初,日向從丹東返回南京,並被任命為炮兵學校的訓練科長,擔負培訓青年炮兵戰士的任務。

1953年3 月,日向又被提升為閉級幹部,直到1958年回國為止在日向勝是日中旅行社關西支社代理社長,一直都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事業奔忙著。

雖然曾經作為侵略者麼,但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卻為我們國家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這時值得我們記住的。

(不是為他洗白,日向勝有記載的戰鬥就一次,之後就被抓了。

1944年3月5日清晨,新四軍一師在江蘇車橋鎮發動了「車橋戰役」,新四軍大獲全勝,共殲滅日偽軍940人,俘虜24人。日向勝就是在這次戰役中被俘的,同時被俘的還有他手下的14名士兵。他是炮兵中尉,在被俘日軍中職位最高。)

相關焦點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這位金門戰役被俘的士兵,後來過的如何?
    1949年的金門戰役,對我軍來說是一次教訓深刻的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9086人,大多數人英勇犧牲,只有少數人被俘虜,這些被俘虜的戰士,後來在臺灣過得咋樣,接下來就讓我們根據這位老人的回憶,了解金門戰役被俘人員後來的生活處境2002年這位老人再次回大陸探親,由於當時年齡大了,這次是他的女兒陪他一起回來,他女兒叫陳心怡,也是在這次的探親中,她才知道父親的 真實往事
  • 金門戰役中,國民黨被俘的最高將領,是由解放軍日本籍戰士活捉的
    70年前的10月,一場金門戰役震驚了世人。然而,在這場失利的戰鬥中,解放軍卻湧現了許多英雄。在這些英雄中,包括一個日本人。他就是第28軍82師224團的黑田。黑田也是解放軍參加金門戰役唯一的外國籍戰士。
  • 新四軍中哪些將領是少數民族?此人去世後才被發現真實身份
    新四軍組建後,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戰鬥,屢建奇功,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創建了光輝的業績,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讚揚。其中,第4師副師長韋國清、淮海軍區司令員覃健,團級幹部覃士冕、朱鶴雲、趙濱玉、劉震英、周一峰都是壯族。也因此,壯族成為新四軍中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土家族此外,新四軍中的廖漢生、彭飛兩位將領則為土家族。
  • 最幸運的團級幹部,大授銜前一天還在管倉庫,第二天成了開國少將
    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他只是個團級幹部,大授銜前一天還在管倉庫,第二天卻成了開國少將,他也由此成了最幸運的團職幹部,這個人就是開國少將蘇魯。蘇魯是湖南瀏陽人,家中只有幾畝薄田,一年的收成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儘管日子過得十分緊巴,父親還是咬牙把蘇魯送進了學堂。讀了幾年私塾之後,家裡實在供不動了,蘇魯只好輟學回家,幫父母幹活。
  • 金門戰役,團政委中彈被俘,潛伏島上32年,被叛徒出賣犧牲
    陳利華是廣東梅州人,1940年就參加新四軍,經歷了皖南事變。他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能寫詩作文,成為一名優秀的政工幹部。 金門之戰,是我軍戰史上一次罕見的失敗。
  • 淮海戰役簡介,淮海戰役的地點在哪裡?
    粟裕是最早提出淮海戰役建議的人,在他的設想裡,戰場只限於兩淮和海州地區,也就是現在江蘇省的淮安市到連雲港市。兩者是臨近的兩座城市,可見在最早的設想裡戰場是並不大的,所以被稱為「小淮海」。可是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在戰前中央軍委商討後的計劃中,淮海戰役的規模就已經越來越大。
  • 日向勝:參與圍殲張靈甫74師的原日本兵
    原載《上海譯報》據日本晉人社出版的《冰凍大地》一書披露,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批日本官兵放棄遣返回國的機會,轉而加人解放軍,在中國內戰中發揮獨特作用。就解放軍序列而言,參加第四野戰軍的日本人最多,主要是四野所在的東北戰區當初是日軍駐紮最密集的地區。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抗戰期間,粟裕歷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第六師師長。曾先後組織指揮過1944年的春節攻勢作戰、車橋戰役、南坎戰役等對日軍和日偽軍的作戰。解放戰爭期間,粟裕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先後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海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 金門戰役失敗後,登島作戰的四個團長,各自的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派出三個團強行登陸金門,準備解放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對解放軍來說,一路經歷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因此並沒有把一個小小的金門放在眼裡。登陸後的邢永生很快就陷入敵人的包圍圈,25日上午十點左右,身受重傷的邢永生被敵人俘虜,並被關進戰俘營。關於邢永生的結局有兩種說法,有人說他被俘後不久被殺害,也有人說他被俘後失蹤,下落成迷。第二,251團團長劉天祥劉天祥出生於1919年,他是山東濱州人。1937年,18歲的劉天祥入伍參軍,在遊擊隊中擔任少先隊指導員。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何說淮海戰役最為重要?
    ,消極抗日,更是在1941年的時候,在皖南地區舉兵突襲新四軍。日本軍國主義被打倒後,蔣介石爭奪政權,侵吞勝利果實的行為幾乎暴露無遺了,蔣介石的國民黨基本都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與共產黨代表的受壓迫階級是矛盾的,解放戰爭因此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不斷把國統區變成解放區,基本上每一次戰役都能取勝,在看看國民黨,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間爆發的三大戰役時,國民黨就不可能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
  • 粟大將當新四軍師長時,旗下3個旅長,都是哪些名將擔任?
    1941年1月20日,歷經過皖南事變的新四軍浴火重生,在蘇北重新建立。重建的新四軍從四個支隊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其中第一師由原蘇北指揮部直屬的部隊改編成的,師長是大名鼎鼎的粟裕。第1師成立後活躍於蘇中地區,下轄三個旅,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三個旅長,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認識。
  • 淮海戰役解放軍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他倒下後,一參謀站出指揮!
    在偉大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殲敵55.5萬餘敵,敵損失128位將軍,其中敵司令和軍長死傷十幾個,那麼,與之對陣的解放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又是哪一級的呢?出人意外的是,只是兩位團級幹部——中原野戰軍一縱2旅4團的團長晉士林和政委鄭魯。1948年11月,中野一縱殲滅敵181師後,沒來得及補充和休整,就接到總前委命令:在兩天內趕到蒙城、板橋、唐集,憑渦河、淝河組織防禦,正面狙擊黃維兵團,爭取3天時間,掩護野戰軍主力集結和展開。
  • 《新四軍騎兵團徵戰發展紀實》
    這支英雄部隊於1941年8月1日誕生於淮北抗日根據地淮寶縣(今江蘇洪澤縣)岔河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屢建奇功、威震敵膽,成為新四軍一支驍勇善戰的鐵騎勁旅,也是華中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一支著名的快速主力部隊。新中國成立後,該團又轉型為裝甲部隊,成建制保留至今。
  • 臺灣老兵群裡的一位新四軍戰士
    1949年10月24日,他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八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餘人渡海進攻金門,全軍覆滅,是解放軍成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敗仗……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中將在《金門戰役檢討》一文中,對因金門慘敗在軍事上形成海峽兩岸對峙的格局時說,「無金門之戰,便無今日臺灣」。陳書言被俘之際,把中國共產黨黨證吞進了肚子裡。
  • 1949年解放軍金門戰役被俘之後的命運
    《金門之殤——來自臺灣的一位參戰老兵親口講述的歷史》採用人物傳記與紀實文學的形式,從當年親身參加戰鬥的營部醫務員趙保厚的視角,詳盡生動地記敘了金門之戰的全過程和主人公被俘後在金門、臺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坎坷經歷。該書給參加金門戰鬥的我軍9000官兵立了文字碑。
  •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老蔣不惜血本,投入了80萬重兵。那麼該由誰來指揮這場已經輸不起了的戰役呢?老蔣挖空了心思。原本他是準備讓白崇禧來指揮的,之所以選擇白崇禧,主要有兩點考慮。
  • 淮海戰役,獨輪車推出的勝利!黃橋決戰,黃橋燒餅攤出來的大捷
    這三場戰略決戰中,最兇險、最慘烈的當屬淮海戰役,無論是兵力、武器裝備,解放軍都要落後於國民黨軍隊,當時解放軍60萬對陣國民黨80萬。 最終,60萬贏了80萬,這一點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淮海戰役結束後,陳毅元帥曾直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老鄉的一輛輛獨輪車推出來的。
  • 探訪中原「紅色地圖」丨探訪永城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館
    ,進行了偉大的淮海戰役。杜聿明被俘,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勝利,這也宣告了淮海戰役的結束。中國人民和解放軍向世人展示了浴血奮戰的英勇和前赴後繼的壯舉,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上樹起了永遠的豐碑。1987 年 9 月,淮海戰役陳官莊烈士陵園被列為河南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樹碑昭英烈,存史啟後人。
  • 阿蒙:豈曰無衣——淮海戰役勝利背後的勞動婦女
    「針兒短、線兒長、家家戶戶做鞋忙,點燈做到大天亮,部隊等著要過江;青年參軍為殺敵,做鞋是為打老蔣。」知道為何而戰的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組織下迸發出改天換地的熱情。過去的鞋沒有什麼橡膠底、牛筋底全是土布鞋,我軍大範圍迂迴包抄殲滅敵人,每名解放軍戰士身上都帶著一雙新鞋備用。淮海戰役我人民政府發動婦女做鞋,支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