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本兵被俘後當了新四軍,參加過淮海戰役,一直做到團級幹部
中國內戰爆發後,撤歸日木人的工作被中斷,以東北地區為主的數萬日本人不得不被留了下來。大約有八千多日本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參加新中國的建設,而其中約有三千人成為八路軍或人民解放軍的戰士活躍在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或大後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巾業而貢獻出自己的青春或生命。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參加解放軍的日本人,大多數都在東北第四野戰軍,很少有在第一二三野戰軍的。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日本人都是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在東北地區就近參軍了,那時候東北的解放軍還叫都被民主聯軍,後來改稱東北第四野戰軍。
但是有一個叫日向勝(中國名林勝之)的日本人卻不一樣,他參加的第三野戰軍。而且更厲害的是,這個日向勝後來做到了解放軍的團及幹部,是參加解放軍的日本人中的佼佼者。
日向勝,於1942年在日本豐橋陸軍預備軍官學校炮兵科畢業後,到日軍駐中國南昌第三十四團任職,第二年任少尉軍官轉移到徐州,不久任警備排長駐守淮安附近。日本投降後,日向勝進入新四軍在淮安設立的延安工農學校華中分校(日軍俘虜的教育機關)接受思想教育。
在新四軍領導的要求下,日向勝和曾在日軍炮兵、重機槍部隊任職的七名軍官和士官被留在新四軍工作。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向江蘇、安徽兩省的解放區發動了進攻,以受過炮兵訓練的官兵為中心,立即組成了新四軍直屬炮兵部隊,日向勝被任命為作戰參謀(連級千部)。
此時,其他七名原日本軍官為支援東北民主聯軍而北上東北戰場,日向勝繼續留在新四軍(後為華東人民解放軍)工作。
在我軍戰略防禦階段,日向勝所在部隊退至山東地區,並參加了陳毅、慄裕指揮的有名的孟良崮戰役,而後轉戰於山東戰場。
1947年1月,日向勝被調往在揚州作戰的華東解放軍第二十九軍炮兵部隊工作,並被任命為作戰參謀。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後,日向勝所在部隊第二十九軍,主要在徐州和宿縣之間地區布陣阻擊徐州之敵逃跑。
淮海戰役結束後,第二十九軍已屬第三野戰軍。1949年4月,第二十九軍重建炮兵團,下屬三個營,日向勝被任命為第一營營長。1949年4月21日,日向的炮兵營隨第三野戰軍由泰興渡江,佔領江陰要塞,直搗上海郊區。在上海戰役中,日向指揮的炮兵營擔負攻擊上海閒民黨軍事要地吳淞的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日向被調至第三野戰軍司令部所在地南京,被任命為南京炮兵學校教育科長。
1950年末,組成炮兵師,並抽出二個團參加抗美援朝到達丹東準備過江參戰,日向也隨炮兵團到達丹東,1951初,日向從丹東返回南京,並被任命為炮兵學校的訓練科長,擔負培訓青年炮兵戰士的任務。
1953年3 月,日向又被提升為閉級幹部,直到1958年回國為止在日向勝是日中旅行社關西支社代理社長,一直都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事業奔忙著。
雖然曾經作為侵略者麼,但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卻為我們國家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這時值得我們記住的。
(不是為他洗白,日向勝有記載的戰鬥就一次,之後就被抓了。
1944年3月5日清晨,新四軍一師在江蘇車橋鎮發動了「車橋戰役」,新四軍大獲全勝,共殲滅日偽軍940人,俘虜24人。日向勝就是在這次戰役中被俘的,同時被俘的還有他手下的14名士兵。他是炮兵中尉,在被俘日軍中職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