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全方位構建長江大保護長效機制,編制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1+5+N」系列規劃,破立結合,最嚴立法,治水、治氣、治土、治江。
湖北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發展「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攀升。湖北將重點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瞄準「四大產業集群、四大重點基地、四大創新融合」發展壯大。隨著長江黃金水道梗阻逐步打通,航運能力將大幅提升。
江豚嬉戲、兩岸披綠。長江正逐步恢復秀麗的面貌。作為長江幹線流經裡程最長的省份、三峽工程庫區和壩區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湖北勇擔使命,出實招、下猛藥、祛舊痾,護一江清水,謀高質量發展,唱響了新時代「長江之歌」。
長效機制標本兼治
「這一兩年,巡江時經常能看到江豚。」日前,宜昌市漁業協巡隊護豚員謝順友坐在巡護船上感慨:「真沒想到,兒時記憶中的畫面還能再現。」
在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看來,這與近幾年長江大保護以及今年起實施的長江10年禁漁計劃密切相關,由於長江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質優良,魚類資源豐富,緩水區小魚多了,吸引了江豚前來捕食。
長江水質的變化有數據為證。今年上半年,全省國考水質優良斷面為99個,佔比86.8%,同比上升4.4個百分點。東湖、通順河水質達到40年來最好水平。
湖北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全方位構建長江大保護長效機制。
源頭髮力,規劃先行。2017年,湖北率先編制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1+5+N」系列規劃,為未來發展留足綠色空間。
破立結合,最嚴立法,治水、治氣、治土、治江。著眼水汙染防治、秸稈露天禁燒、土壤汙染防治,連續3年地方立法治汙,為生態環境劃下不能逾越的紅線。
2017年,湖北在全國率先出臺河湖長制,探索水生態治理新路徑。省裡主要領導掛帥,擔任長江湖北段第一總河長。全省4230條河流、755個湖泊河湖長制實現全覆蓋,設立省、市、縣、鄉四級河湖警長。
建立綠色GDP考評體系,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進行環境責任審計,對生態負債終身追責。
4年來,湖北沿江196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騰退岸線149.8公裡,復綠856萬平方米,鄉鎮汙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
共抓大保護,全國一盤棋。湖北還與長江上下遊省份聯手推進長江大保護,湘鄂贛攜手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先行區,合力推進湖泊溼地管理保護、生態修復。恩施與湖南湘西協作,立法共護酉水;黃岡與安徽安慶開展龍感湖流域水汙染聯防聯控。
今年1月至7月,全省13個國考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5%;平均優良天數佔比90.2%,同比提升13.8個百分點。
綠色鋪底產業更旺
「我們所用的蒸汽和原料甲醇,均來自園區內的三寧公司,全程管道運輸,減少了危化品運輸中的環保風險。」位於宜昌市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區內的湖北宜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剛說,這一園區內的「閉環」,每年為公司節約運輸、能源成本2000多萬元。
枝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熊劍鳴介紹,園區已形成20條成熟的產業鏈閉環,園區基本實現廢物全利用和零排放。
順江而下,在武漢東湖高新(600133)區,華星光電第六代柔性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實現量產,其柔性摺疊屏開始向品牌手機廠商供貨,該生產線達產後年產值將突破300億元,是此前投產項目年產值的3倍。
步入武漢光谷東左嶺大道,8公裡長的公路兩側分布著長江存儲、華星光電、天馬等國內頂尖高科技企業,名副其實的「黃金大道」勾勒出芯屏端網產業新主軸。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湖北從頂層設計入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湖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武漢一馬當先,全流程5G智能製造生產線、商用100G矽光收發晶片、9納米光刻機試驗樣機……全力打造「光芯屏端網」、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襄陽奮力奔跑,一年投產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211個,新增智能工廠10家、數位化生產線130條、機器換人示範企業30家。
宜昌壯士斷腕,累計淘汰落後化工企業38家、改造升級55家,千億元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落戶。
黃石加速轉型,目前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對黃石工業產值貢獻率達35%。
從「化工鎖江」到創新賽跑,湖北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發展「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攀升。目前,新的長江經濟帶產業藍圖已經繪就。湖北省發改委主任程用文介紹說,「十四五」期間,湖北將重點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瞄準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四大產業集群,高質量建設國家存儲器、國家航天產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四大重點基地,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四大創新融合發展壯大。
黃金水道「流金淌銀」
在黃岡、鄂州間的長江中淺洲,1.5公裡的護灘加固工程進入衝刺階段,10多臺挖掘機轟鳴,百餘名工人正在鋪石、碎石。這是國家下活長江經濟帶這盤大棋、實施長江「645」整治工程中的一段。「645」工程,即武漢至安慶段航道水深提升到6米,武漢至宜昌段航道水深提升到4.5米。
「『645』工程實施後,1.3萬噸級內河船和1萬噸級江海船將直達武漢,5000噸級內河船將直達宜昌。」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告訴記者,這將有效解決長江幹線航道「兩頭深、中間淺」的「腸梗阻」,形成一條串起湘、鄂、贛、皖四省的水上快速路,大幅提升航運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隨著長江黃金水道的梗阻逐步被打通,位於武漢陽邏港的國家貨櫃鐵水聯運示範工程也將迎來發展黃金機遇期,該港陸續開闢了「上海―武漢―川渝」「上海―武漢―陝西、新疆」兩條雙向物流大通道和「滬―漢―蓉」外貿貨櫃鐵水聯運線路。長江新絲路物流公司現場運營負責人程巧巧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外貿線路「上海―德國」為例,貨櫃鐵水聯運時間比純海運節約24天,比公鐵、鐵公水聯運運輸成本分別下降6200元/標箱和1000元/標箱。
長江黃金水道同樣是一條綠色水道。為了將環保措施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荊州煤港投入3.2億元,佔整體投資9%,是目前長江流域環保投資力度最大的專業煤炭港口。湖北荊州煤炭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建新告訴記者,針對煤炭粉塵排放和含煤汙水處理兩大環保問題,項目以高於環評要求的標準推進實施,一座綠色港口正在悄然崛起。
在宜昌三峽庫區,66個經營性碼頭全部完成岸電樁改造。今年前10個月,三峽壩區共為2223艘次船舶提供岸電145萬千瓦時,替代燃油341噸,減少有害物排放1073噸。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