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興旅遊行業的老油條,並且接受過「獨木橋」高考薰陶的「殘餘分子」,再讀必背、必考的《陋室銘》,突有新感,仿佛間,感受到了,古人當年,自我抒發的詩情畫意,卻也成為如今的「社會現實」。
讓我先貼上《陋室銘》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結合現如今,旅遊業的亂象來說,這篇文章,真是妙呀!
在遊玩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到了每個城市,想去看看當地的風景,突然發現,好像都是千篇一律的公園、山川湖泊、名人故居等等,甚是讓人有所乏味,覺得單調,甚至遊玩過後,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 這也行?還能收門票?
當然,如果作為市民公園,城市文化名片等等,這一類的景點,都是可行的,但是請不要過多的賦予它們超出預期的經濟價值,比如說:虛高的門票。
不要一昧的追求旅遊經濟,而「粗編爛造」出不少景點。
從《陋室銘》中,就有三條,景點標準,從而讓不少地方,「活學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如果真是歷代名山、名潭,自然是會有歷代文人墨客進行歌頌傳播,但是那些,市區裡的小山、小潭,就因是哪位歌仙、戰神或者地方龍王,從而圈地成景,還不加以維護、設計的,就開園收費的,真是讓人「無奈」。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這裡不是詆毀歷史名人,但是名人之名,都被利用的淋漓盡致。說到「某某故居」,相信很多地方都有,從而成為一道「人文景點」,用於歷史教育和地方名片展示。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往往受到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的限制,真是「陋室」,並且沒有加以引導,並不能給參觀者,一種受到「歷史薰陶」的感覺,畢竟歷史的氛圍感,還是需要引導的。
讓很多遊客,都是只知其名,參觀後,確定真是「陋室」,並沒有其他觀感,真是因為「惟吾(先賢)德馨」,才讓人願參觀呀,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一類景點,如果不注意,跟第二類景點「故居」差不多,但是因為其主人,做不到「惟吾德馨」,但是比「陋室」要好很多,甚至是「豪宅」一類的,從而被圈為「景點」。
畢竟這類景點,在古時候,真的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所以,你們猜一猜,這一類是什麼景點呢?
其實,歪解《陋室銘》,就是單純的吐槽,某些地方,圈地「畫景」,卻只得其名,不得其意,這也是我們這社會的矛盾所在,如果免費開放,就沒辦法維持、維護,甚至根據其景,進行設計 —— 畢竟這也是一筆大投資。
但是令人糟心的是,圈地「造景」,收費入園(參觀),卻讓人覺得「不值」,哪怕是本地人都「嫌棄」,那這樣一個「景點」,是否有存在的意義呢?
所以,一個吐槽,而不給出自己的建議,那就是單純的吐槽,而身為一名有想法的旅遊從業者,我個人給出以下幾個建議:
1、這一類人文景點,請設計成免費的文化名片,比如:某某公園——市民公園,公園裡立碑、立雕像,維護費用由政府負擔。
山水類的,就是健身公園,提升城市形象。
缺點:需要一定的圈地面積及徵地款
2、如果本市有多個名人「故居」,是否可以統一串聯,成為一個文化博物館,用於「愛國教育」或民族教育,近代、現代的革命類的,甚至可以成為黨員學習點,也可以成為中小學生的課外教育點。
收費可以以提供講解、解說導遊服務,讓遊客能更了解這一段歷史,更有代入感,而不是蒼白的圖畫和沒有特色的建築
如果各點比較分散,建議可以適當的開通「旅遊專線公交」,然後推出多點聯票,也是可以讓外來遊客,有一個一日多點遊玩,至於如何讓遊客在本地多待幾天,那是城市規劃部門的事情,我就不亂彈琴了。
3、正確對待這一類,人文、山水,如果沒有開發價值,不要勞民傷財,如果不能展現「它們」應有的價值,我們更多的希望,成為一個「遺蹟」,讓它成為自駕遊或者驢友們,偶然發現的驚喜。
4、沒有了,因為我也想不出,但是你們可以說一說你們的想法,大家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