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名
萬裡黃河自瑪曲草原進入甘肅
流經913公裡
過甘南、臨夏、蘭州、白銀
黃河哺育出無數熱情奔放、勤勞勇敢的兒女在此繁衍生息
這個國慶假期
可以循著這條母親河展開鄉村旅遊的行程
探尋黃河村落
探訪黃河兒女
看看那裡的人與河
美麗與希望
以及生生不息的生活
在甘南州國道213線上欣賞著周邊廣闊無垠的草原,當車駛入碌曲縣23公裡處(尕海鎮)時,你就來到了尕秀村。
在這個以藏民為主的高原純牧業村莊裡,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藏族特色房捨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利用周邊豐富的旅遊資源及深厚的民族文化,這個原先藏民的定居點,如今成為了一處「宜遊宜業宜居」的生態旅遊村莊。
曾經居無定所、櫛風沐雨、顛沛流離的遊牧生活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藏家民居、一座座獨具特色的藏式門樓、一條條通暢整潔的水泥村道、一處處錯落有致的休閒廣場。有的風景,在人生中只是一剎那,便驚豔了你的目光,讓你一生難忘。尕秀,絕對是你路過不能錯過的鄉愁!
雪山,草地,森林,石林和河流,在這裡靜靜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塞東克爾古城堡遺址、獨特的遊牧文化和濃厚的藏傳佛教文化在這裡孕育出了最淳樸的藏民,他們用真摯的眼神訴說著「這裡很好」。
黃河第二次從臨夏進入甘肅。一路奔騰東流的黃河,從層巒疊嶂的大峽谷中奔湧,呼嘯而下,在永靖縣劉家峽水面激增至數倍,黃河一改奔騰雄渾的模樣,變得清澈、和緩,高峽出平湖,黃河在這裡滋養著兩岸的黃土高原。
當地發展起了鄉村旅遊,建立了農家樂。位於永靖縣三塬鎮東風村的黃河三灣濱湖休閒度假區,這裡有碧波蕩漾的炳靈湖,有寧靜幽美的田園風光,有放飛激情的滑翔基地,是國慶假期休閒旅遊的理想之地。
一望無際的湖面上白雲悠悠,天空湛藍,遠山朦朧、湖岸蜿蜒。在這裡可以蕩舟其中,會使人有一種靈魂被濯洗、被淨化的感覺……累了,可以在這裡品嘗新鮮的黃河鯉魚和地道的農家美食,親手打打地鍋鍋,找尋記憶的味道;或約三五好友,夜營其中感受無限童趣。
「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華尚有容。水陸碼頭衰去後,商家後代盡從農。」柳祥麟的一首《古堡商街》,寫的是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河口村的變遷。
西出蘭州,沿黃河上行40公裡,就是河口村。「河口」者,莊浪河匯入黃河之口岸。千百年前,作為水陸咽喉之地,村子變成「絲綢之路」上的物資集散中心,商賈雲集,繁華無比。抗戰期間,這裡設過蘭州海關。
村子南邊就是黃河。黃河在這裡竟然那麼清澈、寧靜。遠處青塔在水面上影影綽綽;不時有三兩隻水鳥掠過打碎鏡面,然而片刻便又新如琉璃。
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著一個故事。隨意推開一扇厚重的大門,房梁上的木雕花鳥,古樸精緻的門飾,偌大的花格窗戶,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依然讓人過目難忘。村裡人指點著說,這裡以前是碼頭倉庫,這是河口海關,這是磨坊、酒坊、煙坊,這是義學……院內的梁柱上刻著形態豐富的各式圖案,每個圖案都有含義。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孫,蓮花象徵著純潔,松柏表示長壽等。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在甘肅省景泰縣中泉鄉一帶,滾滾東流的黃河卻拐了個大彎,出現了由東向西「倒流」的奇景。這裡孕育了一個國家地質公園——黃河石林,和一個美麗村莊——龍灣村。
幾百萬年間的地殼運動和水蝕風蝕,在此造就了黃河石林。這是一片以黃色砂礫巖為主構成的石林群,總佔地約10平方公裡。石柱石筍均高百米,最高可達200多米。
龍灣村就依石林而建,大約從漢代開始變得繁華起來。「倒流」的黃河在這裡呈現出一個S形,遠觀就像一條蜿蜒的巨龍,因此當地便有了「老龍灣」的叫法。到了清代,為了躲避土匪和兵禍,龍灣村整體遷至黃河南岸,背山面水,延續至今。
從龍灣村到黃河石林,最有特色的交通方式就是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在龍灣村,至今還保留著製作羊皮筏子的工藝。宰羊、剝皮是這門手藝的核心技術。把羊皮脫毛後,灌入鹽、清油和水,將四肢和頭尾紮緊,再往裡面吹氣形成氣囊。用木頭把十來個羊皮氣囊組合在一起,一個羊皮筏子就製作好了。筏子客羅崇瑞每天用羊皮筏子載遊客往返十幾次,這種西北人最原始的渡河工具,如今成為旅遊者的首選遊樂項目。據村裡人介紹,在古代有一種用幾百張羊皮製作的大筏子,比現在的黃河渡輪還要大。
從日出到日落,當地村民組成的筏子隊載著遊人,從湍急的黃河上順流直下,羊皮筏子上傳來陣陣歌聲;西側石林奇峰下的險道上,10餘輛繫著銅鈴的驢車叮咚作響。風聲、水聲、歌聲、銅鈴聲,交織成一首和諧的山村變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