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是老人們留下來的一句俗語老話,這也是千百年來飲食經驗的一個總結,而其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告訴人們,黃鱔的頭不要吃,田螺的尾也不要吃,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今天來給各位粗淺的分析一下:
黃鱔不吃頭:民間關於黃鱔不吃頭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種黃鱔叫望月鱔,此鱔比較喜吃腐肉,更加誇張的是,此鱔每逢月圓之夜,會出洞昂首望月,因而得名望月鱔。
但對於黃鱔來說,這確實是個美味,做成紅燒黃鱔確實也挺好吃的,在家裡做個黃鱔然後喝上兩杯,也是非常愜意的,不過對於黃鱔來說最好吃的也就在半斤以內的還算是可以,如果太小了就是沒有什麼味道了,太大了也是不怎麼還吃,發柴。
在農村裡有著大的黃鱔不可以吃的說法,比如像我們常說的望月鱔之類的我們是不可以吃的,據說這種黃鱔都能長到好幾斤,平時的時候都是吃一些貓肉的屍體,所以這種黃鱔是吃不得的。
更別說頭了,其餘的黃鱔不可以吃頭的意思其就是因為黃鱔常年在水裡生長,身體就會有一些殘留的重金屬以及農藥,那麼這樣的黃鱔頭部是積攢了很多的毒素,所以這樣的黃鱔不能吃頭,不小心可能會導致中毒。
傳說自然就是傳說,並無根據,真正不吃黃鱔頭的原因,個人覺得很有可能是有兩點:
1、黃鱔頭骨頭比較的多,沒有肉,不好吃,黃鱔整個身子都是細嫩的肉,唯獨頭,都是骨頭,食之無味。
2、黃鱔的頭可能積累有些毒素,吃黃鱔的人多半衝著補身體去的,特別是一些病人,體質非常的虛弱,用黃鱔來補,而黃鱔多為養殖,養殖的黃鱔頭部可能會有一些藥物殘留,所以也就不可以吃了。
田螺不吃尾:吃田螺,最主要的就是講究兩點,一個是田螺髒,需要用清水養三五天左右,才可以把田螺裡的髒東西給排出來,這裡有個技巧,用清水養的過程之中,除了需要定期的換水,可以在每次換水的時候在裡面滴幾滴食用油,可以 讓田螺排得更加乾淨。
這裡有個技巧,用清水養的過程之中,除了需要定期的換水,可以在每次換水的時候在裡面滴幾滴食用油,可以 讓田螺排得更加乾淨。
另外一個就是用剪刀剪田螺的尾巴,這個是最費勁的,市場上有專門去尾的機器,快捷方便,去尾的原因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因為田螺不吃尾。
田螺的尾巴是田螺的排洩物和內臟聚集地,非常的髒,還含有很多的寄生蟲和細菌,吃了對人體不利,特別是外來物種福壽螺,吃的時候除了頭部,尾巴是萬萬不可直接進行食用的。
田螺這東西其實說實話,一般人並不喜歡吃它,因為我們內陸地區的一些水溝之中就是有很多的田螺生長在裡面,有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的寄生蟲在裡面。
所以農村人也是很少去吃的,還記得以前捉來的田螺都是餵食了鴨子,現在很多的大排檔都有著這樣的美食田螺的,不過對於吃田螺也是相對比較的麻煩,做之前還需要把田螺尾部的尖去掉。
因為在做到時候可以把髒東西給排出去,然後就是可以很快的入味,不過對于田螺老人會告訴我們說,田螺的尾巴是不可以吃的。
因為田螺的尾巴處是內臟和一些排洩物的地方,這些也是和黃鱔是一樣的,有很多的殘留物在裡面。
吃多了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一定影響,所以這些是不可以吃的,對於老人這些話也是根據他們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畢竟聽了也是沒有壞處的。
總而言之,老話俗語說的非常有道理,黃鱔頭雖然可以吃,但是不好吃還可能有藥物殘留,田螺尾巴就更加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