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日本援華物資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火了,一起到來的還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些詩句一出現在人們眼前便讓人眼前一亮。
中國文化的積澱深厚,語言從來不匱乏、枯燥,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詩的最早來源是唐代·長屋所寫《繡袈裟衣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個偈子,後來鑑真深受此偈影響而決心東渡弘揚佛法。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指雖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人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蘊含了他鄉對我們的美好祝福和命運同心。
但這句話裡面隱藏了個文字遊戲,山和川,都是字形三豎,不同的是山字下有一橫,即「異域」,所謂立根之地不同;風,月,外形相似,即「同天」。
這句一出引發國人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關注,那麼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什麼可以與之媲美呢?來看看這幾句話!
1.舉首白雲天共遠,四方上下與同愁。
這句話出自宋·袁說友的《過故郡渡》,全詩是「山路一千三百裡,中間四渡今江流。天涯作客壯年事,老馬長途幾日休。誰知江深念歸客,日向峨岷無盡頭。舉首白雲天共遠,四方上下與同愁。」
意思就是我們同在一片藍天白雲下,無論你去哪裡我都將會掛念著你,一個「同愁」便可以將自己對對方的牽掛和擔憂表現得淋漓盡致,感同身受的體驗最容易共情,路途漫漫還望珍攝。
2. 「流水本同源,叢蘭亦同根」
這句話出自元代鄧雅的《柬同宗鄧仲偉》,流水發流同源,叢蘭深底同根,語言維繫和文化認同讓我們內在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上下對應展示了凝聚的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是大非面前總是同祖同根的的幫助來得更真實。
3. 「三春時分,南園草木一時新」
這是元·白樸元《白樸元曲集》中的句子,正當值三春時節,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草木煥然一新,那麼把疫情現狀看作三春當下將向好發展的希望和祝願又有什麼不可呢?
此外,宋·釋師範《偈頌》中的「同身共命,同氣連枝」;宋·陳剛中《絕句》中的「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呂氏春秋》中「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等等都可以用來表達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相似的意思。
中華文化的深蘊內涵應當是我們自覺地傳承,而非一時興起的跟風,增加文化認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詩詞這個歷經千年發展磨礪的表現形式當然屬於必不可少的一項,它往往將更加複雜的話語凝聚在了了幾詞之中,這種高度凝練而又生動傳神的表現形式是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靜心研讀會發現這裡面蘊含的深刻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