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波斯匿王夜夢十事 佛陀預言千年教史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波斯匿王,佛世兩大護法名王之一。當佛來到祇園精舍弘法之時,波斯匿王有感於給孤獨長者之舉,親自前來禮拜世尊,卻又心有不服,遂與世尊激辯,最終心悅誠服,皈依佛門,成為當世兩大護法名王之一。今天這篇故事講述波斯匿王夢見十件奇事,來到祇園精舍向佛請教,佛陀為其詳解末法時代十大亂象。

波斯匿王來到祇園,詳細描述夢中十事。(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舍衛國波斯匿王聽說了給孤獨長者的事跡,十分好奇,便親自前來禮拜釋尊。波斯匿王開始時充滿了疑惑和好奇,但到祇園精舍後,被釋尊超凡脫俗的氣質打動,不禁按傳統的禮儀先禮拜了釋尊。不過他的傲慢之氣仍然很盛:「聽說你很了不起,明悟並宣說了脫生死的大法。不過,有一點我不明白,有很多修道者長住山林、石洞苦修數十個寒暑,直到衰邁之年仍有很多人沒有證悟。而你這樣年輕,出家不過幾年,怎麼就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釋尊安祥地說:「大王,很多人喜歡蔑視年輕人,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青年時代。大王,世間有四事不能輕視: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龍;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輕的僧侶。因為王子雖幼,待他將來長大卻可以統治國家,如果是一位賢德的君主,便可以為大眾造福;如果是一位暴君,又會帶來無窮的災難。小龍雖小,卻可以很快長成大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僧侶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守護道業,清淨戒行的智慧心和為眾生謀福利的菩薩行,這是不分老幼的。大王,作為一國君主,對自己的臣民應憐愛如子,對於沒有接觸過或不理解的事情應虛心學習。一切輕慢與盲目的否定都是要獲罪的,只有通過懺悔才能滅除。」

波斯匿王性情狂暴,從來沒人敢直言相諫,此時聽了釋尊的話,心中受到震撼,慚愧無比,低聲說:「世尊啊!在您面前,我倒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請您以後多多指教!」釋尊為國王傳授了皈依,從此波斯匿王成了忠誠的大護法。

一天夜裡,波斯匿王夢中出現了十種奇異的事情。他從夢中驚醒,甚為不安,害怕是亡國的預兆,天亮後立即召集群臣及婆羅門修道者為自己解夢。群臣為保自己的烏紗帽,都不願說不吉利的話,倒是有位修道者不住地搖著頭,對大王說:「我能解夢,卻怕大王降罪於我。」波斯匿王說:「但說無妨,無罪,無罪。」修道者說:「大王的夢不吉利。從夢兆看,王當亡國,亦當亡身。應當除去性格怪異、脾氣暴燥的太子,並把庫中所藏珍寶盡數焚燒用來祭祀天王。如果能這樣做,可保大王平安。」

波斯匿王聽後非常不悅,但既已事先赦修道人無罪,也不便說什麼,便匆匆退朝,悻悻地回到後宮。夫人見狀詢問,波斯匿王有氣無力地說:「昨晚我做了一個怪夢,有十種事非常不吉利,修道者解夢,說我有亡國亡身之患!」夫人說:「大王請勿憂慮。比如有人買金子,是不是真金,只要在石頭上磨一下就知道了。大王何不去祇園精舍,請世尊開示呢?」波斯匿王一下跳起來說:「我真糊塗,怎麼就沒想起來!」於是立即傳旨,召集左右賢臣數人,一同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頂禮釋尊后,詳細地描述了夢中十事。

釋尊聽後微笑著說:「大王切莫憂惱,您夢中之兆乃是後世之事。從我成道初轉法輪至五百年為正法時,這是佛教興盛時期,其特徵是有教、有行、有證;再往後一千二百年為像法時,與正法相像,有教、有行但無證,這是佛教的持續時期;再往後五千五百年為末法時,此時的眾生剛愎難調,社會混亂,佛教瀕臨衰微,有教但無行、無證,真實修行證果者極為罕見,而眾生則以放縱自己為樂事。大王!您夢中十兆即預示末法時代的十種現象:

「一、兩鍋中沸氣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預示後世人將不復供給貧窮的親朋鄉裡,亦不救助孤獨老者,凡相交往必有所求、互得利益;

「二、馬口及尻均食草者,預示後世大臣官吏,前口吞食國家奉祿,後口吞食民脂民膏,損公肥私;

「三、大樹生花者,預示後世之人未老先衰者多,年未滿三十頭當生白髮;

「四、見小樹生果,預示後世女人早婚早戀,年未滿十五即行夫妻之事,生養子女;

「五、見一人制繩,有羊在後食其繩,預示後世女人會耗損侵吞丈夫的勞動所得,如同羊吃繩一樣去吃食丈夫的財產;

「六、見怪異的外族人坐在金銀床上吞吃金銀器,預示後世之人,貴者當賤,賤者當貴,君子吃糟糠,小人食美餚;

「七、見母牛吃犢子之奶,預示後世的母親為了發財,將會教唆自己的女兒去賣淫,自己在中間作媒介;

「八、見群牛鳴走相聚、欲鬥又散,預示後世之人貪婪好財,棄田地而集中於鬧市,人與人之間缺少真正深厚的友情,像浮雲一樣相聚,旋即解散,還會鬧出矛盾來;

「九、見池水中濁邊清,預示後世之人不敬國君,不尊重老人;

「十、見溪水赤紅,預示後世之人貪慾過重,沒有知足之時,為了物質利益而不斷挑起戰事,致使民間血流成河。」

佛說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概念,事實上是用相對的方式。對每一位佛弟子來說,心中有正法並依教奉行,便是處在正法之中。「末法時期」既是佛陀對未來緣起的一種觀察,更是對未來佛子的策勵。唯當猛力精進,大悲承當,弘法利生,如救頭燃。

相關焦點

  • 佛典故事:波斯匿王使者至誠禮請佛陀 命終生天
    波斯匿王使者至誠禮請佛陀,命終生天(資料圖)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弘法,有次結夏安居圓滿後,與眾多比丘欲往他國度化眾生。此時須達長者向波斯匿王說:「佛陀欲至他國遊行教化,我們將有一段日子見不到佛陀,請國王寫信派遣使者至佛陀住處,迎請佛陀到國內來接受大眾的供養吧。」波斯匿王聽了馬上派遣使者前去。 使者手持信函來到竹林精舍致意問候,並在外遙望禮拜。但等了許久,都未能見到佛陀,於是使者至心祈請佛陀能慈悲應允供養之事,佛陀即欣然接受。
  • 佛教通史 001-反抗婆羅門的先驅-佛陀的誕生
    當時這16國非常的亂,經過不停的兼併,在佛陀出現的時候已經就剩下三個國家了。拘薩羅國,建都於舍衛城的國家。國王叫波斯匿,又叫勝光王,跟佛陀是同一時代。這裡提到他是因為後面,這個人對佛陀正式的出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波斯匿王減肥成功之道
    然而,肥胖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毛病,佛陀時代的波斯匿王,就曾經是個大胖子。佛陀看到波斯匿王被肥胖所苦,乃提醒他要減肥,並傳受他減肥的方法。波斯匿王聽了,下定決心徹底奉行,終於減肥成功,恢復昔日奕奕風採,乃特登城樓遙向佛陀禮謝。這段公案記錄在《雜阿含》卷四十二中。波斯匿王篤信三寶,常與王后末利夫人一同到只園精舍請法,也引度了女兒勝 夫人學佛。
  • 波斯匿王問佛:如何布施才能獲得最大福報
    怎樣布施才能獲得最大的福德回報(資料圖) 有一次,波斯匿王來拜會佛陀,向佛請教:「世尊!假如我要行布施的話,該布施到什麼地方呢?」 佛陀回答說:「大王,只要你心存歡喜,布施到哪裡都可以呀!」 波斯匿王聽後,覺得言猶未盡,只好又問:「世尊!我的意思是說,向什麼人行布施,才能獲得最大的福德回報呢?」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而反問波斯匿王:「大王,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您先回答我一個問題吧!」
  • 波斯匿王與佛陀的對話——分別執著的愛不外牢獄,真正的愛是了解
    波斯匿王單獨前往拜會佛陀,完全沒有守衛陪同。他只吩咐車夫把馬車在精舍的閘外停下,讓他自己進去。佛陀在他茅房的門前接會大王。互相作禮後,大王對佛陀坦誠地說:「喬答摩導師,人人都稱頌你為佛陀,一個證得圓滿覺悟的人。但我總是覺得,以你這般年紀而有此成就,實令人難以置信。
  • 佛學|波斯匿王問佛的故事,能真正讀懂它,也許見性開悟只在剎那
    在佛教寶典《楞嚴經》第二卷的開頭,有一個小故事,叫做波斯匿王問佛。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什麼是無常的假,什麼才是恆常的真。假如你能真的讀懂,也許開悟見性,只在剎那之間。波斯匿王是中印度的一個國王,與佛陀同時代的人,崇信佛法,為佛教僧團的大護法。在楞嚴法會上,波斯匿王向佛陀提出了一個有關生老病死的問題。
  • 佛陀父子出家,淨飯王把王位傳給誰?釋迦族結局如何?
    可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後難產而死,阿私陀仙人跑來預言太子必將出家。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有了後,卻註定妻離子散,佛陀的降生對這個家庭是災還是福?淨飯王不認命,為了不讓佛陀感受人間悲苦、生老病死,他甚至另建了一座分城,將國中老弱病殘遷出。為了阻撓佛陀出家,淨飯王甚至在佛陀十幾歲是為他娶三位絕色妻子,海選六萬端莊妙好的婢女。所求的,不過是勝天半子!
  • 恭迎伽藍菩薩聖誕,從波斯王子到關公,話說伽藍菩薩的由來
    二、早期的伽藍菩薩在印度佛教裡,一般伽藍菩薩是古代護持佛法的偉大國王,早期寺院中通常以給(ji)孤獨長者、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為代表伽藍菩薩,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寺院伽藍殿供奉還是這三位佛教早期的大護法。佛教傳人中國後,待到後世關公歸佛的故事流傳開來之後,比較普遍的是用關公形象作為伽藍菩薩的代表,中國民間稱伽藍菩薩為伽藍尊王、伽藍千歲。農曆五月十三日為伽藍菩薩聖誕。
  • 佛教故事:布施供養創造福源
    昔日,佛陀帶領眾比丘來到舍衛城遊化修行,便住在了祇樹給孤獨園中。這一天,波斯匿王盛裝來到祗樹給孤獨園頂禮參拜我佛,波斯匿王對佛陀說道:「世尊!懇請您和眾比丘可以在舍衛城多留幾個月,讓我來供養世尊和眾比丘。」佛陀輕輕點頭,表示答應波斯匿王的請求。
  • 佛教故事:一位聲音洪亮的誦經比丘
    一天波斯匿王率領軍隊經過佛陀講經說法的道場,忽然聽見一位比丘師傅的誦經聲音非常的好聽,於是便下馬來到了佛陀的面前,頂禮請教佛陀:「釋尊!如果你可以請哪位聲音好聽的誦經比丘出來與我相見,我願意布施給您十萬錢!」
  • 正念尋根之旅,走近佛陀
    追隨佛陀的足跡,聆聽佛教經典,品味印度佛教史;這將成為您生命中一段珍貴的旅程、一段美好的回憶……第一站:新德裡國家博物館博物館一共有三層,每層有數量不等的大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定的主題。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裡有位長者,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
  • 【佛教故事】琉璃王滅釋迦族
    佛世時,琉璃王誅殺釋迦族的慘案是佛教中一則重要公案,並常用於闡釋佛法中緣起因果的道理。《增一阿含經》、《彌沙塞部五分律》、《四分律》、《佛說琉璃王經》、《義足經》、《法句譬喻經》等數部佛教經律記載了這一公案:本文據《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第34為本:佛世時,在中天竺有個國家叫憍[jiāo]薩羅,和當時的摩揭陀國並稱佛陀時代的兩大強國。
  • 波斯匿王得佛點化 放開有夫之婦感悟輪迴
    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裡巡視的時候,在路上看見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佇立在她家門口。剎那間,國王就迷戀上她,而想要佔有她。他探聽到她是位已婚婦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宮中來服務。後來,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蓮花與紅土,而且在當天傍晚以前趕回舍衛城,以供國王沐浴。事實上,國王居心叵測,企圖在她丈夫無法於規定的時間內返回時,予以殺害,然後橫刀奪愛。
  • 佛教故事:移花接木婢女代嫁 釋迦王族慘遭屠殺
    釋尊時代的恆河流域共有十六大國,並立相融,其中以南面的摩揭陀國及北面的憍薩羅國與佛陀的教化關係最深,與釋尊年齡相當的兩國國王,頻毗沙羅王及波斯匿王,也和佛陀的關係最密切。但是一到釋尊的晚年,南面的摩揭陀國由王子奪了王位,那便是阿闍世王,青年好勝,併吞了北面的憍薩羅國。在此稍前,北面的憍薩羅國亦由王子接了王位,那便是毗琉璃,先將釋迦族的城邦滅了:此也真的可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了。
  • 【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三講 原始佛教與三藏聖典
    第一個是佛陀時代的 「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第二是佛滅四百年中,為「傾向菩薩之聲聞的分流」。第三是佛滅四世紀至七世紀,為「菩薩為本之大小綜合」。第四是佛滅七世紀至千年間,為「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第五是佛滅千年以下,為「如來為本之梵佛一體」。這個是從思想以及教團的發展演變上考察得來的,比較細緻。
  • 佛陀生平大略
    政治形勢與中國的戰國時代甚為相近.有摩揭陀、憍薩羅、跋耆、伐磋、阿槃提等十六大國爭雄,此外還有眾多小邦國。隨著剎帝利(武士)階層的勃興,思想文化方面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為婆羅門種姓的尊貴地位提供神學論證的婆羅門教一度衰落,各種以反婆羅門教傳統觀念為教義實質的沙門集團紛紛湧現,各自樹宗立教,招羅徒眾,互相辯論。
  • 一個富二代放棄錦衣玉食,而乞求布施的故事——佛陀的故事
    你好,我是大頭娃娃,歡迎來到我的腦洞故事。最近一直在看佛陀的故事,今天準備分享他邁向證悟的故事,也就是一位太子,是如何放棄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乞求布施的故事。因為淨飯王怕悉達多太子真如預言所說,不會成為自己王位的繼承人,而會成為一名出家修行之人。所以淨飯王把悉達多太子富養在王宮裡。可是淨飯王拒絕得了太子一次兩次的出行懇求,不可能永遠地拒絕太子的懇求。漸漸地淨飯王見拗不過太子,就答應了他的出行,但卻命令車夫車匿,只能讓悉達多太子看到美好的事物。
  • 佛陀故事會:鴦掘摩羅 從殺人魔王到佛陀弟子
    鴦掘摩羅洞口(圖片來源:資料圖) (一)在佛陀時代,印度境內的憍薩羅國,發生了一樁恐怖萬狀的事件,這一事件,震動了全國的人民,也幾乎嚇垮了英勇的波斯匿王,因在王都舍衛大城的城外太使我失望了,你竟是個不從師教的壞學生,你竟是個懷疑得道法門的壞青年!」於是,伽瞿便在矛盾與痛苦的心境之下,接受了他老師的教示。仗著寶劍,到了四通八達的大馬路口。由於業力的驅使與成熟,竟有許多的兇神惡鬼,來給伽瞿助威,使得伽瞿的心志迷亂了,面目猙獰了,殺意增強了,氣力壯大了,逢人便殺,殺人之後便將人血塗身,人血塗身之後,再來加倍地殺人。
  • 精舍附近女屍引起的風波 | 佛教故事
    巴帝耶尊者詢後,知道女死者名叫孫陀莉,是舍衛城一個在教團的成員。比丘們都發覺這名字屬於一位近期時有參加法會的妙齡女子。雖然比丘們都告訴警衛在這裡沒可能會找到她的屍體,但他們仍堅持要搜查。出乎眾人的意料,他們竟然在佛陀房子附近地下的淺處,掘出了女屍來。衛兵帶走女屍後,佛陀便告訴比丘如常到外面乞食。
  • 佛教:釋迦族的滅亡和目犍連的神通
    在佛教中,記錄了釋迦族滅亡的因緣:在佛陀時代,古印度是十分重視種族的血統的,所以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佛祖所在的是釋迦族號稱有著最高貴的血統。釋迦族所在的國家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祖國「迦毗羅衛國」,後來他的鄰國「拘薩羅國」崛起,國王「波斯匿王」要迦毗羅衛國公主嫁給他。迦毗羅衛國十分不願意,認為波斯匿王血統不夠高貴,但拒絕又怕遭到拘薩羅國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