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來工作多少年了?剛畢業?還是工作了1年、2年,甚至更長久?
假如你是一個工作了5年的職場白領。今天又是凌晨12點下班,站在十字路口等待著最後一趟班車。回到出租房的留下,發現過道的燈光也就只剩下昏暗的黃色光影,指引著你往前走。
肚子餓了,這個時候的你,也會毫不猶豫地走向樓下的全家集便利店。進去也是非常熟練的點上一份關東煮,來兩根香腸,一瓶深夜可樂。坐在靠近窗戶邊的餐桌上,望著深夜還在接單的計程車來來往往的穿行,非常愜意地吃了起來。
然而,吃完之後總會閃現這樣的場景:「打工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到頭。乾脆自己也開一家便利店算了,反正全部的商品也是統一供貨統一結算,這樣的小日子也挺有盼頭的。就是不知道,開一家這樣的門店,一年能賺多少。」
有了多次的想法,自然也要把行動跟上節奏。手機搜索發現:
這樣的收入,說實話,看起來讓人非常心動,可也有多多少少有吹噓的成分但一個月賺上一兩萬,就比打工強太多了,還不用看老闆臉色。
於是你心滿意足地回家休息,打算第二天實際調查一下。
第二天你專門去附近的便利店看了一下,發現這家全家集便利店從早上開始,人流量就沒有間斷過。兩個收銀員不斷地收錢,還是忙不過來。他們這裡居然還結合當下的口味,售賣豆漿、包點等之類的產品。
而傳統的便利店,發現人流量一般,難道是因為沒有增加額外的運營渠道?
而且,比較注重生活細節的你肯定也發現了,幾乎每走100米,就看到一家便利店。人流量的瘋狂被分割,真的賺錢嗎?真的還能加入這個行業嗎?
便利店的賺錢之道,這些生活小細節你也要懂。
提及便利店如何賺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飲料、零食、生活中茶鹽醬醋等生活用品。其中,這些東西毛利很高,一瓶礦泉水經常能比超市貴5毛,相當於溢價25%。但實際上便利店掙錢的模式比這複雜得多。
一個只有幾十平米的便利店,賣的品類往往有好幾百種,上百平米的便利店,更是能達到兩三千種。這中間的商品選類範圍,就已經非常大了。再加上這些便利店所處的位置不同,有的在白領密集的CBD,有的在充滿家長裡短的生活小區,有的則是魚龍混雜的城鄉結合部。
這導致便利店面對的消費人群完全不同。所以,看似相同的便利店,實際上處處不同。一句話,雖然大家都叫便利店,但掙得的錢卻完全不一樣。
一種便利店被網友稱為「披著便利店外衣的快餐店」。一般指的是在CBD、地鐵口附近的房租貴的便利店。雖然這個地方人流量超級大,但同時意味著租金也並不便宜,而且一年又一年的漲也是常事。
指望靠低毛利多銷量的方式,便利店肯定運營不下去。因此,這些地方的便利店,必須找到超高毛利的產品。因此,他們會專營便當速食,毛利也能達到50%以上。附近上班的白領,早上來了買點包子燒麥牛奶之類的當早餐,中午可以選擇便噹噹午飯,晚上下班回家再隨手買點零食。
一種是社區式的便利店,這種模式在社區附近也是非常常見。但這樣的便利店還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式社區便利店,適合老一輩的消費模式;一種是新零售社區便利店,更偏向年輕化,亦或者更適合當下的市場環境,未來發展必經之路。
同時,有的社區新零售便利店售賣的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用品,像照相服務、租房、訂飛機票、取快遞、線上購買,送貨上門等各種各樣便利服務,也會搬到了新型便利店之中。多渠道增加門店營業額的過程中,還能便利用戶的生活。
目前,有這種服務的,也就全家集了吧?
雖然便利店分好多種,但結果是一樣的,就是比較辛苦,刨除房租、人工、水電,一年也就能掙十幾萬。
所以很多白領們,還是不要幻想開一家便利店,自己轉型當老闆,從此過上比較悠閒的半退休生活。當然,也有人說,一年能賺十幾萬,而且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也挺好的。偶爾辛苦一些無所謂的。
只能說,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但這裡給大家一個小建議,想要自己創業開一家便利店,記得要跟隨時代潮流的發展,新零售便利店才是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