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黃湯包好吃,鮮在「蟹」

2020-12-14 鎮江金山網

        作為鎮江的傳統名點,鎮江蟹黃湯包有200多年歷史。食客言及,通常點評其皮薄、湯多、餡足、味鮮……而蟹黃湯包的鮮,正是鮮在「蟹」上。

        做蟹黃湯包,關鍵一步是剔蟹黃、蟹肉。這個不為食客關注的步驟,通常需要手工作業完成。從秋風起蟹兒肥開始,做到螃蟹下市,一年不過一季時間。可就是這一季,專業剝蟹人的收入可以達到四五萬元。

       本報記者 戴慧

        剝蟹很講究 4樣工具,10多道工序

        日前一天清晨,8點還不到,記者來到宴春酒樓金山店時,65歲的馬鳳珠和71歲的宋子月已在操作間內忙了一個小時。當天,另兩個剝蟹人請假,只得他們兩人忙活,但一個早晨下來,也已完成了一盤蟹腿肉、一盤蟹身肉和兩盤蟹黃。

        桌上,所有的螃蟹都是母蟹,整個剝蟹過程只用到四樣工具:剪刀、毛線針、小刀和鋼釺。又一大簍螃蟹端上來,只見馬鳳珠先逐個把螃蟹鉗子和腿全部掰下來,分別放好,再拿起剪刀挑起一根根蟹腿逐個剪去中間關節。

        一旁的宋子月一手拿起剪好的蟹腿,一手拿著毛線針就對準關節戳了進去,隨之,一整塊蟹腿肉就自動冒了出來,直接落在盤子裡。忙完以上工作,兩個人又開始對付眼前的蟹體。先將蟹身和蟹殼一剝為二,再拿起小刀,將蟹殼上黏附的蟹黃整塊挖下來,順手再摳去其中的「和尚頭」,然後用小刀把蟹殼裡面刮乾淨。

        接下來,用小刀挖出蟹身上的蟹黃,再將蟹身橫剖為二,蟹腮部分丟棄。至於蟹肚那一塊,用小刀將肚臍上的蟹黃挖出後,兩個人便坐下來一門心思地拿鋼釺刮縫隙裡的肉。

        細細數下來,還沒有到一小時,兩人已足足完成了十多道工序,可他們還留了一道在最後——剝蟹鉗,「這是比較麻煩的一道。」馬鳳珠解釋。

        剝蟹收入高 老兩口今年去香港玩了一趟

        操作間裡挺安靜,戴著口罩的兩人手上動作不停,就似流水作業。不一會,三四十隻螃蟹就變成盤子裡分門別類裝好的蟹肉、蟹黃。酒樓老總吳榮生介紹,一個剝蟹熟手通常一天能夠剝蟹80斤左右。按照這一行的技術規格,比較理想的要求是一斤蟹出3兩-3兩3錢肉,「算下來差不多是三斤蟹剝一斤肉。」他說,出肉率的高低和螃蟹的品質也有關係,如果螃蟹的質量不太好,可能一斤蟹只能出肉2兩半-2兩7錢。

        「重陽節之後的螃蟹才比較壯實有肉,一般從那時開始剝,直到12月的樣子。」馬鳳珠介紹,今年因為螃蟹上市晚,剝蟹啟動的時間也有點遲,直到10月中旬他們才接到上工通知。不過,今年的剝蟹人工費又漲了,按照生蟹重量計算,剝一斤螃蟹的費用是8元錢,每斤比去年又高了2元。

        如此一算,如果每天剝蟹,只這一季,每個人便可以掙上5萬多元。即便中間有時休息,每個人的收入也能有4萬元。不過,兩位老人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一天也只剝三四十斤,一季下來掙個兩萬多元,也足夠了。「以前年輕的時候,過了這一季還可以再做做別的事掙錢,現在年紀大了,就到處走走玩玩。」馬鳳珠說。這不,就在今年,她和宋子月兩人還去香港玩了一趟。

        馬鳳珠和宋子月是夫妻。馬鳳珠告訴記者,她的剝蟹技藝全部學自父母,「他們過去就做剝蟹的活,我那時候經常去店裡面看他們做事。」耳濡目染之下,馬鳳珠也把這門技藝學了下來並成為日後自己謀生的技能之一。

        宋子月的技藝則是完全源自老伴。本是電工的他,退休後閒在家裡,「我看她那陣子忙得不行,就想幫幫忙。」宋子月說,馬鳳珠教他的第一課是煮螃蟹,「這可是門學問,煮蟹好不好,也會影響螃蟹出肉率」。如今的宋子月對此已頗有心得,煮蟹必須用冷水,先在鍋裡倒水,然後放入螃蟹,煮到水滾,再燜個三五分鐘,就可以撈出來放涼。而剝蟹,「做這個就是磨手皮子,時間如果急乎乎的,也剝不好。」他說,從一開始的手腳很慢,做著做著也就熟能生巧,快起來了。

        剝蟹人現狀 錢越掙越多,活不知誰來接

        鎮江蟹黃湯包素來聞名,剝蟹也算得上是一個傳統。「上世紀80年代,在老宴春酒樓門外,食客必經之路上,路兩邊放上幾張大八仙桌,一批宴春員工都會把煮好的螃蟹抬過來,坐下來剝蟹。」對此,吳榮生可謂記憶猶新,每個人手上的工具還不似現在齊全,就是竹篾子,但各個人手上的速度要遠快過現在,熟手一天甚至能剝一兩百斤蟹。食客來來往往,對這樣的剝蟹景象,有新奇的也有習以為常的,「因為過去大家都認為,能夠親眼看到剝蟹過程,才知道用的都是真材實料。」而這樣的做法,也一直延續了很多年。

        剝好的蟹肉,必須趕緊由專門的師傅負責下鍋熬油。熬製的過程也十分講究,吳榮生介紹,師傅全程不說話,不準有人從旁邊經過,加工的器具鍋、盛具必須全部很乾淨,「因為一旦損壞的話,損失就非常大。」因為過去冷藏條件不足,熬好後的幹蟹油都被盛在瓦缽子裡,滿滿一缽,頂層再用一層油封好,冷透後就放在倉庫裡,「這一放可能就是一年,等到要用的時候就拿出來『剖蟹』,一缽子10斤重的幹蟹油通常要用30斤葷油剖。」吳榮生說,而剖好的稀蟹油就可用來做蟹黃湯包了。

        上世紀80年代末,剝蟹因為衛生要求轉移至專門的操作間,從此也「消失」在大眾眼中。而剝蟹人工費,則越來越高,從二十多年前的兩三分錢一斤,慢慢漲至今年的8元。吳榮生解釋,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螃蟹價格也在上漲,人工費自然水漲船高。

        然而,剝蟹人卻越來越少了。「過去家門口鄰居有很多人都會,現在也都老的老、走的走啦。」馬鳳珠說,剝蟹既辛苦又需耐性,不會剝蟹的人手上會剝得全是傷,即便是她這樣的熟手,在掰蟹腳時,也得戴上麻布手套,因為蟹腳上有倒鉤,容易刮傷手,「你看我昨天剛被戳破一塊皮。」在馬鳳珠看來,過去人剝蟹,多是因為生活窮苦,沒辦法的事,而現在人都有工作,生活也好,哪會有心思再學這樣的技術活,「趁著我們現在身體好,還能忙一忙,等到以後忙不動了,這樣的活也不知道誰來接了。」

        新聞連結

        鎮江有好蟹

        剔蟹黃、蟹肉非常有講究,而所選螃蟹也必須是單只淨重2兩以上的健康長江絨螯蟹,而且必須是母蟹,舍此便會失去龍袍蟹黃湯包的獨特風味。那麼,什麼樣的螃蟹才稱得上好、健康?

        江蘇長江蟹王生態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江介紹,一隻好的蟹,必須符合肌肉飽滿緊實、蟹肉微甜、肚大體厚、味道鮮美等特點。今年,我市養出的野生態「長江蟹王」已經開捕。

        「長江蟹王」是我市正在全力打造的一個鎮江江蟹自主品牌,與陽澄湖、固城湖等大閘蟹發展套路不同的是,「長江蟹王」選定了長江特定地域,營造特優環境,採用特別工藝,形成特色風味,從而凸顯高端品牌效應。

        「『長江蟹王』在丹徒江心洲,佔地1500畝的天然養殖基地,這片水面位於長江中間,毗鄰國家級長江江豚保護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水源位置、優質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特別適於野生長江江蟹的繁殖與生長。可以說,天然流動的江水孕育的江蟹,自然有著其他螃蟹所不能媲美的口感,螃蟹規格大。」黃文江說,基地的養殖用水用的是長江活水,水體交換由長江的潮漲潮落控制,蝦蟹苗種也全部是來自於長江的純野生苗,都是沿江漁民從長江裡捕撈後收購而來。蝦蟹吃的是以小魚、小蝦、螺螄、蜆、水草等為主的天然餌料,另外還補充一些玉米、南瓜、土豆等植物性飼料,「最關鍵的是,一畝水面裡,我們只投放500隻蟹苗,螃蟹生長空間充足,吃得好住得好,所以不會生病,我們也絕不用藥。」

相關焦點

  • 跑遍江南五城,找一籠完美的蟹黃湯包
    江南地區做蟹黃湯包/小籠的不少,但究竟哪裡最好吃,卻一直眾說紛紜。 靖江 湯包自然盛名在外, 南京龍袍 也不甘示弱,年年為蟹黃湯包過節。蟹肉最鮮,皮也薄,端上來冒著熱氣,咬一口湯汁噴湧,完美符合我們對靖江蟹黃湯包的想像。看到熱氣了嗎?
  • 美味的蟹黃湯包怎麼做?吃貨必看!
    蟹黃湯包是很多人愛吃的美食之一,它的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著屬於當地特色的蟹黃湯包。很多的消費者都想要了解蟹黃湯包的製作方法以及製作過程,消費者在學習蟹黃湯包的製作方法之後,在家裡就可以製作出美味的蟹黃湯包了,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製作正宗蟹黃湯包的相關方法。
  • 一籠會動的蟹黃湯包,今年你吸了嗎?
    靖江人為了吃蟹黃湯包也算是喪心病狂了,當然每天新鮮拆蟹粉蟹肉。最重要的是要用蟹殼熬油,否則內餡就不夠香氣。蟹黃湯包一般會配姜醋,去腥。然後就跟日本很講究什麼壽司配什麼醬油一樣,在靖江吃蟹黃湯包統一都配恆順醬油。
  • 鎮江「蟹黃湯包」吃貨的心頭肉
    顏值高味道好的蟹黃湯包已牢牢抓住的全世界吃貨的心。更有外國友人在vlog上說到「來到中國,不吃上幾籠蟹黃湯包,你就白來中國了!」。更甚有外國網友感嘆「看過視頻後才知道享用中國美食才叫「吃」我們吃東西只能叫「填」」。
  • 皮薄如紙、湯汁美味……靖江蟹黃湯包一年要賣出...
    (央視財經《生財有道》)靖江蟹黃湯包歷史悠久,據傳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靖江蟹黃湯包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口味鮮,以其獨特的個性和口味在食客們的心中佔據了一方位置,已經成為江蘇靖江的美食名片。陶晉良的湯包平均一天銷售1000多籠,最多的時候,每天賣出3500多籠,每籠6隻,一年要賣出200多萬隻靖江蟹黃湯包。陶晉良1978年就拜師學做蟹黃湯包,四十多年製作湯包的經驗,讓陶晉良恪守著每一道工序的傳統製作規範。
  • 舌尖上的美食記憶,蟹黃湯包最重要的是蟹黃?其實是「湯」
    舌尖上的美食記憶,蟹黃湯包最重要的是蟹黃?其實是「湯」自從在各個短視頻平臺上看到了神奇的蟹黃湯包,小編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是真的沒有嘗過這道南方的名小吃,立馬就去做了一個蟹黃湯包的舔狗,先是查閱了一番,原來蟹黃湯包,是江蘇的傳統小吃。
  • 只認蟹黃湯包,是靖江人最後的倔強
    從這些時令菜色裡能看出來,靖江人另一個飲食特點是「食鮮」。自古靖江人逐江水而居,和江蝦魚蟹為伴,休戚與共。鮮味是靖江人的味覺密碼,鮮味開啟的是靖江人對飲食文化的認同感。▲圖為蒸熟的大螃蟹靖江人所偏愛的鮮,不是靠調料調味,而是食材來自於自然中本身攜帶的鮮味。
  • 百年龍袍蟹黃湯包——走進龍袍長江大酒店
    百年龍袍蟹黃湯包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是南京六合龍袍的品牌美食,原料為正宗長江系中華絨螯蟹,湯包形如秋菊、皮薄如紙、湯色金黃、香氣濃鬱、汁多味鮮、富含胺基酸,堪稱「中華一絕」。據《六合縣誌》記載,「龍袍蟹黃湯包清末即負有盛名,以皮薄、餡嫩、味鮮、不膩而著稱,於制蟹油、皮湯、做餡、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看起來似秋菊吐豔,吃起來鮮而不膩。」其特色是皮薄如紙,吹彈即破,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湯汁濃厚,味道鮮美,深受廣大美食愛好者的喜愛。每年菊黃蟹肥時節,都要吸引各地數十萬食客前來一飽口福。
  • 「獨善蟹鮮」來了!食客們翹首以盼的鮮香原味!
    「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泰州是中國最大的螃蟹原產地,每逢金秋品蟹時節,這裡便成為許多人赴蟹之邀的心中首選。泰州的螃蟹文化沉澱於這成千上萬畝的蟹塘,表面看似風平浪靜,水底卻潛藏著泰州食客們翹首以盼的鮮香原味。
  • 上海隨處可見的蟹黃湯包到底哪家更好吃呢?
    20多年來只在電視上見到過跟臉一樣大的灌湯包,但是自己卻一次都沒有吃過,所以這次我要在上海找到最好吃的蟹黃灌湯包!!在網上找到了三家,一家是必吃榜餐廳蘇小柳點心專賣店,一家據說是百年老店南翔饅頭店,最後一家是城隍廟賣的最好的蟹黃湯包專賣店,現在我們就出發去第一家吧~三點鐘人還是超級多,排隊十分鐘,等待上桌二十分鐘,22塊錢一隻,看上去DuangDuang的。
  • 走進傳統美食——蟹黃湯包
    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在南方的小籠包,餡多有肉類和蟹粉類。今天我將講授小籠包的一類—蟹黃湯包。蟹黃湯包,起源於江蘇。作為江蘇的傳統美食,其原料極其考究。活的閘蟹、母雞、豬肉皮和高筋麵粉製作而成。製作的工藝也是其一大特色之一。
  • 蟹黃湯包做法大揭秘,一隻湯包竟需33道工序
    【金陵晚報報導】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記者昨天獲悉,龍袍蟹黃湯包的製作工藝竟然多達33道。用料、制蟹油、做餡、皮湯、和面、擀皮、捏包、火蒸等均有嚴格要求。由於長期以來蟹黃湯包絕技的傳人都恪守「不外傳」的祖訓,使得龍袍蟹黃湯包的製作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
  • 88元一籠蟹黃湯包,現做現吃,食客:物有所值
    相傳乾隆下江南時經過江蘇靖江龍袍地界,品嘗了當地百姓特地為他製作的蟹黃湯包後,龍顏大悅,連聲讚美「好吃、好吃」!從此龍袍蟹黃湯包聞名於世。時代變遷,龍袍蟹黃包流傳到上海七寶古鎮,成為了七寶鎮名噪一時的小吃佳品。
  • 舌尖上的靖江,帶你一品靖江一絕的蟹黃湯包,真那麼好吃嗎?
    舌尖上的靖江,帶你一探靖江一絕的蟹黃湯包,真那麼好吃嗎?說起美食這個話題,相信一定有不少吃貨很感興趣。在人生中不就是,吃喝兩字嗎?今天吃貨少女帶大家走進靖江,靖江其實地方不大,但是其地處長江下遊,依著長江靠近大海。
  • 蟹黃湯包,靖江一絕!
    說起螃蟹的吃法,各地人有各地人的愛,江蘇靖江的蟹黃湯包不得不提一下。這個蟹黃湯包啊,真的是包如其名,所有的原材料就三種,蟹黃,湯,和包。如此純粹又實在的組合是怎麼誕生的呢,一起去看看。如果都說皮凍餡料體現了蟹黃湯包的巧手匠心,那蟹黃湯包的靈魂,則是來自於蟹黃和蟹肉。這裡銷售的高峰期,一天可以賣到四千籠,也就是兩萬多隻的湯包,這需要上千斤蟹黃蟹肉。這意味著,需要幾十位拆蟹師傅,同時工作,整天不間斷地拆蟹,才能保證供應。
  • 拼夕夕都要賣48元的蟹黃湯包,這麼貴的包子是不是真的好吃?
    hello大家好,我是西西,今天要開箱的是很多粉絲都推薦我做的,現在小文哥稍微有一點經費了,也就買回來了,也不賣關子了,它就是蟹黃湯包,打開來看看,我這一份蟹黃湯包是在拼夕夕買的三個花了我四十八塊錢,也就是一個十六塊錢,真的是好貴呀,我這還是挑的比較便宜的,花了我四十八塊一些貴的基本上都是一兩百塊
  • 《舌尖上的中國》中至鮮美味螃蟹的幾種吃法
    「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歐陽修說,「是時新秋蟹正肥」,《舌尖上的中國》中,就有專門講到了螃蟹這一天下至鮮的美味的幾種吃法。清蒸大閘蟹大閘蟹的吃法有很多種,但唯獨清蒸,最是鮮美。清蒸大閘蟹不僅僅能夠保留大閘蟹原有的鮮味,還能夠讓大閘蟹的營養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 湯包中的愛馬仕,這皮薄透亮的蟹黃湯包也太好吃了吧!
    俗話說 「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 十一,正是吃螃蟹的好季節 不過螃蟹雖美味,單吃螃蟹就顯得有些單調,來碟蟹黃湯包賞秋景食美味,既不單調也有趣味!
  • 魔都探店-包含3隻大閘蟹的蟹黃湯包
    魔都探店包含3隻大閘蟹的蟹黃湯包店名:嗲記湯包菜系:小籠坐標:定西路1115號店鋪很寬敞,位置也比較多廚房操作全透明,可以看到師傅手工拆蟹~旁邊一大摞螃蟹殼。剛剛坐下,就有服務員端上兩小杯熱薑茶,驅寒氣~主食嗲記特色湯包 評分:端上來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一份。但是湯包皮晶瑩剔透,裡面的蟹汁隱隱可憐。
  • 感受泰州好味道:尚香蟹黃湯包,展現中華美食之美
    其中,全國六大名包之一的靖江蟹黃湯包是必點美食,因其「皮薄光潔,湯足如泉,濃而不膩,味厚鮮美」而被譽為靖江一絕。在靖江尚香湯包文博館,一層層蒸籠高高疊起,蟹香嫋嫋,笑語陣陣,食客們往往從一隻蟹黃湯包開啟「皮包水」的味蕾觸動,這種細細品味的悠閒舒適,便是泰州「水城慢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