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溪:一個在中國生卒年都不詳的畫家,卻被日本奉為畫道的大恩人

2021-01-09 說史可還行

在日本人眼裡,牧溪大概就是他們心中山水畫的頂峰。而這位來自中國本土的畫家,我們卻對他知之甚少。甚至於,連他的本名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姓李,是位禪僧,具體生卒年不詳,只從歷史碎片中,知道他隱約是南宋時期的人。

川端康成曾在《源氏物語與芭蕉》中說到:

「牧溪是中國早期的禪僧,在中國並未受到重視。似乎是由於他的畫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幾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卻受到極大的尊重。中國畫論並不怎麼推崇牧溪,這種觀點當然也隨著牧的作品一同來到了日本。雖然這樣的畫論進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視為最高。」

因為沒有史料記載,牧溪簡直變成了謎一樣的人物,據說他曾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雜役僧,南宋滅亡後圓寂,這倒是讓人想起了《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看著普通,卻總覺得深藏不露。

這位在中國滾滾歷史塵埃中,幾乎銷聲匿跡的畫僧,卻在日本受到了極大歡迎和一致好評。

牧溪的畫很簡單,畫面乾淨,通常一整幅畫中就只有一兩個簡單的事物,比如這幅《六柿圖》,看著確實很單調,沒有什麼亮點可言吧,就是隨便畫了六個圓圓的東西而已。

可這卻被世人公認為是禪畫中的經典之作,懂他的人,能從中得出不一樣的見解。其筆法簡逸,墨色分明,看似簡約、樸拙,卻透露出靜遠的禪思。

水墨皆禪,萬法唯心,牧溪的畫被歸為禪畫的範疇,禪畫不同於文人畫,不用把事物畫得如何逼真,它最主要的,是要在畫中傳達出一種生命超脫的意涵,讓人看了靜心,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所以說,牧溪的畫中,即便是一隻飛鳥,一個柿子,其所透露出的生命存在的真正意蘊,卻能被感知,這就是日本人推崇他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牧溪的聲望不可謂不高,他與玉澗構成日本「禪餘畫派」的鼻祖之一,被稱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在中國,牧溪本來的資料就少,能看到的關於他的大多是批評。

比如元人湯垕著說:「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 元代莊肅說:「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明代朱謀垔也說他「意思簡當,不費妝飾,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

在兩個國家呈現兩極分化,這可真是有趣的現象,其實這也和當時日本盛行禪風的風氣有關,日本人談禪,不僅是宗教信仰,也是種文化生活。你看現在日本的庭院風格,就是禪意的體現,當然,這也是中國佛教禪宗於宋朝時期傳至日本的原因。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湖南的八處佳勝,名為「瀟湘八景」,分別是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

關於「瀟湘八景」的文學作品很多,影響也很大,畫作的話,牧溪也畫過。如果說有人欣賞不來他那些簡單靜態物體圖,那他的《瀟湘八景圖》,肯定能觸動你的審美和內心。

牧溪的「瀟湘八景」是最簡單的水墨畫,看上去筆觸簡易,但卻在寥寥數筆中展現出變幻豐富的暈色,將瀟湘地區的空濛之光絕妙地表現出來。你看他的這幾幅圖,好像就是簡單又空洞的畫面,但又像是將天地容納其間,是那樣曠遠清淡,即使不懂禪,也能隱約感受到其中幽遠超然的韻味。

在日本,「瀟湘八景」甚至達到了每個人都知道的地步,就連日本上小學的小學生有時候都要學。而牧溪的《瀟湘八景圖》中有四景遺失,僅存的「煙寺晚鐘圖」、「漁村夕照圖」、「遠浦歸帆圖」、「平沙落雁圖」四幅真跡,都在日本收藏。

可以說,牧溪極簡的水墨畫在日本找到了知音,枯淡清幽,這不僅是牧溪畫中所展現出來的意境,更是日本所崇尚的獨特的美,他們追崇的是那種隱隱約約、無聲勝有聲的美。

這就像日本著名的那句「今晚的月色真美」一樣,委婉矜持,帶著特殊的美感。所以說,牧溪畫中的空寂和清淡,正是日本人所喜歡的那種風格,也難怪牧溪會在日本受到追捧了,這也正應了那句話:藝術不分國界。

相關焦點

  • 一位身世不明的南宋畫僧,本土評價低,卻被日本奉為畫道大恩人?
    1989年徐建融先生出版了《法常禪畫藝術》一書,在上面推斷出了牧溪的一些基本資料:僧法常,號牧溪,俗姓李,蜀人,生於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後因不滿朝廷的腐敗而出家為僧,從師徑山寺住持無準師範佛鑑禪師......端平二年(1235),日僧聖一來華從無準學習佛法,與法常乃為同門師兄弟。
  • 南宋畫家牧溪作品欣賞
    牧溪(1210-1270),相傳俗姓李,生卒年不詳,是十三世紀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南宋滅亡後圓寂。在有些史料中,牧溪的「溪」亦作「谿」。他曾因抨擊當朝權貴賈似道而遭到追捕,四處逃亡,足見他是個富於正義感的人。元代畫史著作《畫繼補遺》中對牧溪的評價頗有微詞:「僧法常,自號牧溪。
  • 日本最推崇的南宋畫僧牧溪(上)
    牧溪(1210?-1270?),相傳俗姓李,生卒年不詳,是十三世紀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南宋滅亡後圓寂。
  • 南宋畫家牧溪:對日本美術史產生巨大影響
    2001年6月30日,日本NHK電視臺在黃金時段的「國寶探訪」欄目中播出了一個題為「『大氣、光、憧憬的土地』——瀟湘八景圖」的專輯,節目中反覆提到一個在滾滾歷史塵埃中幾乎銷聲匿跡的中國古代畫僧的名字——牧溪。 牧溪(1210?-1270?),相傳俗姓李,生卒年不詳,是十三世紀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南宋滅亡後圓寂。
  • 牧溪畫的一套中國名勝圖,被日本奉為上品,日本畫家一度忘我競繪
    宋迪 一般認為,最早在畫上題有瀟湘八景之名的是北宋山水畫家宋迪,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認定。因為在宋迪之前,也有人畫過瀟湘的風景,「瀟湘」的字眼也並非宋迪獨創。而之所以提到宋迪,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將瀟湘風景歸納為八景,並對之起名構圖繪畫記錄起來的人。
  • 牧溪,用六個柿子砸暈日本
    牧溪 六柿圖 牧溪,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俗姓李,佛名法常,生卒年不詳,南宋末理宗、度宗時 ,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雜役僧。
  • 牆裡開花牆外香——南宋禪僧畫家牧溪
    跟你說吧這是個人名,南宋禪僧畫家,在日本遠比在中國有名,日本人稱其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的川端康成也曾滿懷深情地向亞洲各國的作家們介紹被我們遺忘的牧溪:他是中國早期的禪僧,在中國繪畫史上幾乎不受尊重,中國畫論並不怎麼推崇他,但是日本仍然把他視為最高… 日本及歐美的學者在出版的有關中國繪畫史的記載中,一致對牧溪予以極高的評價,推崇其為最偉大的畫家,評價他的作品是東方藝術史上罕見的傑作。
  • 牧溪的畫為何在宋朝不受重視,在國外被稱為神作,看他都畫了什麼
    在宋末元初時,曾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為牧溪,他一生曾繪製多幅作品,卻從未被後人欣賞推崇,甚至有些人還對其進行「諷刺挖苦」。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千年之後,他的畫作卻在國外掀起了一陣「藝術熱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牧溪的哪幅畫作會有如此魔力?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牧溪—完美表現道家思想美學法則的畫家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號牧溪,四川人,大概時間為宋末元初,具體生卒年月不祥,但有資料記載牧溪於公元1281年逝世。其代表作品有《老子圖》《松猿圖》《遠浦歸帆圖》《瀟湘八景圖》。角落讀畫大概有微信後,在某些公眾號上零碎讀過些牧溪的畫,在這之前從未見過,也未曾聞。
  • 謎一樣的中國禪畫大師,被日本人奉為「國寶」!
    牧溪,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俗姓李,佛名法常,生卒年不詳,南宋末理宗、度宗時 ,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雜役僧。南宋滅亡後圓寂。一日造語傷賈似道,廣捕而避罪于越丘氏家,所作甚多,惟三友帳為之絕品,後世變事釋,圓寂於至元間。江南士大夫家今存遺蹟,竹差少,蘆雁木多贗本。今存遺像在武林長相寺中,有云:愛於此山。」
  • 為何在日本他與宋徽宗齊名,被稱為最偉大,在國內卻備受冷落?
    牧溪《瀟湘八景圖·漁村夕照圖》(局部)宋末元初時,有一位擅畫的僧人。中國的文人對他「不屑一顧」,甚至在眾多畫史中,關於他的記錄也只有寥寥幾筆。而在日本,他的名字卻和宋徽宗相提並論,被奉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 終於可以親眼一見牧溪《六柿圖》了,看禪畫如何影響日本審美
    牧溪是中國南宋時代的禪僧畫家,佛名法常,他以其清幽、簡淨、不假妝飾與寫意的風格,在日本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尊崇,被稱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或因其畫作過於自由,雖然元代畫史著作《畫繼補遺》中對牧溪的評價為「僧法常,自號牧溪。善作龍虎、人物、蘆雁、雜畫,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明代大鑑藏家項元汴藏有牧溪水墨畫花卉翎毛一卷,後來入於清宮。項元汴的題跋開始為牧溪翻案:「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假妝飾。餘僅得墨戲花卉蔬果翎毛巨卷。其狀物寫生,殆出天巧。不惟肖似形類並得其意。
  • 湖南此處景觀,被宋代畫家繪成圖冊流入日本,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勝
    關於這瀟湘八景,在畫作上的名氣是比較大,所以現在就來看看古人是怎麼描繪這些極富盛名的景色的。宋迪一般認為,最早在畫上題有瀟湘八景之名的是北宋山水畫家宋迪,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認定。因為在宋迪之前,也有人畫過瀟湘的風景,「瀟湘」的字眼也並非宋迪獨創。而之所以提到宋迪,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將瀟湘風景歸納為八景,並對之起名構圖繪畫記錄起來的人。
  • 大德寺鎮山之寶,牧溪禪畫巨作《觀音猿鶴圖》
    觀音猿鶴圖十三世紀 南宋禪畫三幅 絹本墨畫淡彩観音圖尺寸:172.4 x 98.8cm猿鶴圖二幅尺寸同:173.9 x 98.8cm日本京都市大德寺收藏牧溪的《觀音猿鶴圖》為三幅一套。三幅畫是有機結合的畫面,從內容上看,《觀音圖》是正面說教,而兩幅動物畫中,猿圖有勸世之衷,揭示了生靈本性之愛,但潛臺詞是"萬事皆空"。鶴圖則有喻世之意,暗示人間的險惡和遁入佛門的超拔,同時也深藏著這位畫僧企求解脫的心曲。從表現技巧看,他分別採用三種構圖類型和筆法表現三個主題。
  • 遺失的經典:牧溪《瀟湘八景》
    有人說,整個中國畫就這兩個人,一個趙佶,一個牧溪。他們二人為何能抵達如此的藝術高度?原因很簡單: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僧人,他們不用討好誰,畫畫完全是自己高興,完全為了陶冶自己的內心。藝術上,趙佶,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而牧溪,則顯得頗為神秘莫測。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自號牧溪,宋末人,遺蹟多流落日本。其畫風對日本禪畫尤有影響,被評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牧溪留下來的東西極少,但他隨意塗抹亂畫,竟能把畫畫得這麼傳神,難以想像。
  • 日本畫家相阿彌《瀟湘八景圖卷》屏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中國「誠非雅玩」的牧溪畫作,被日本最權威的藝術鑑賞家們鑑定為上品中之上品。阿彌家族的創作實踐也與他們的鑑賞目光相一致,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牧溪無聲卻強大的影響力。能阿彌的《白衣觀音圖》,運筆即被公認為牧溪風格。相阿彌的山水畫顯然也汲取了牧溪的神髓,採用水墨浸潤的方式,重墨色甚於線條。
  • 被譽為「日本畫道之大恩人」——南宋畫家法常
    南宋畫家,法常既是位佛教闡揚者,又是位天才畫家。工山水、佛像、人物、龍虎、猿鶴、禽鳥、樹石、蘆雁等,皆能隨筆寫成,極有生決心書,墨法蘊藉,幽淡含蓄,形簡神完,回味無窮。雖在生時受冷遇,卻開後世文士禪僧墨戲之先河,並對日本水墨畫之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被譽為「日本畫道之大恩人」。
  • 中國禪畫,曾讓日本趨之若鶩的「過氣網紅」| 文化遺產守護
    今天萃花要講的則是一個「過氣網紅」,它也曾風靡日本文化圈,幕府將軍愛不釋手,畫家們極其尊崇,成為日本畫壇一大中流砥柱。然而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曾聽說它,就連專業的中國美術史教材中其介紹篇幅也寥寥無幾。它就是禪畫。
  • 南宋畫僧法常贈給回國日本師兄的三幅畫,現在是日本國寶
    在中國繪畫史上,南宋有一位佛名法常、法號牧溪的僧人畫家。中國繪畫史上的畫家裡,法常是對日本畫壇影響最大、最受日本喜愛與尊崇的一位畫家。南宋 法常 翡翠鶺鴒鳥 31cm × 79.6cm法常與梁楷是南宋時期介乎『院體』與『文人』畫風之間既非『文人』又非『院體』的最突出的兩個畫家。他們的繪畫就是介於『院體畫』和『文人畫』之間的一種禪宗畫。
  • 牧溪國畫精選,享受空靈清幽之美的極致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號牧溪,四川人,大概時間為宋末元初,具體生卒年月不祥,但有資料記載牧溪於公元1281年逝世。其代表作品有《老子圖》《松猿圖》《遠浦歸帆圖》《瀟湘八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