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訊(記者彭揚)央行網站4月2日刊登貨幣政策委員會討論論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預期傳導和政策共振》。論文強調,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
論文以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加速器和考慮國際因素的泰勒規則為理論基礎,選取24個主要經濟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了2001年發源於美國的網際網路危機、2008年發源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發源於法國等歐元區國家的歐債危機及2013年發源於俄羅斯等國的新興市場危機共四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的預期傳導和政策共振。
論文指出,金融市場預期傳導的實證分析顯示,國際金融危機中存在明顯的金融市場預期傳導。四次危機中,股票市場預期和債券市場預期都存在比較明顯的聯動效應,債券市場預期的傳導效率相對低一些。這表明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推進,金融市場網絡化、金融產品複雜化、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加劇,整個市場交易情緒化,表現為金融市場預期傳導。從各經濟體的比較來看,市場更開放、金融體系更脆弱、區域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經濟體,其金融市場預期傳導更明顯。
論文指出,政策共振的實證分析顯示,前兩次危機期間,美國政策缺口會顯著影響部分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歐美經濟體)的政策缺口。後兩次危機期間,由於危機發源地經濟體不是美國,危機發源地經濟體在發生危機期間的經濟周期位置可能與美國不同,加之部分經濟體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銀行間拆借利率等價格型指標難以很好地衡量這些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立場,各經濟體間貨幣政策共振程度有所減弱。對資本流動進行一定管理的經濟體貨幣政策獨立性相對較強,受其他經濟體影響有限。
論文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議,一是要加強預期管理。注重穩預期,加強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交流,及時回應關切,消除市場疑慮,避免市場出現過度波動。加快對預期有重要影響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家信心,為穩定預期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強宏觀政策國際協調。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保持與主要國際金融組織、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的密切溝通。既了解其他經濟體經濟金融的最新進展,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決策意圖和考慮,充分評估對本國經濟發展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也及時解釋本國經濟金融形勢和貨幣政策的考慮因素,促進其他經濟體央行對本國的了解並將本國因素納入其決策函數中。
三是注意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以我為主,兼顧外部均衡,把握好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和加強宏觀政策國際協調三方面的平衡。
四是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大都採用以價格型為主的調控框架,推動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有利於加強與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的溝通和協調,提高宏觀政策國際協調的效率。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