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論文: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中證網訊(記者彭揚)央行網站4月2日刊登貨幣政策委員會討論論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預期傳導和政策共振》。論文強調,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

論文以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加速器和考慮國際因素的泰勒規則為理論基礎,選取24個主要經濟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了2001年發源於美國的網際網路危機、2008年發源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發源於法國等歐元區國家的歐債危機及2013年發源於俄羅斯等國的新興市場危機共四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的預期傳導和政策共振。

論文指出,金融市場預期傳導的實證分析顯示,國際金融危機中存在明顯的金融市場預期傳導。四次危機中,股票市場預期和債券市場預期都存在比較明顯的聯動效應,債券市場預期的傳導效率相對低一些。這表明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推進,金融市場網絡化、金融產品複雜化、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加劇,整個市場交易情緒化,表現為金融市場預期傳導。從各經濟體的比較來看,市場更開放、金融體系更脆弱、區域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經濟體,其金融市場預期傳導更明顯。

論文指出,政策共振的實證分析顯示,前兩次危機期間,美國政策缺口會顯著影響部分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歐美經濟體)的政策缺口。後兩次危機期間,由於危機發源地經濟體不是美國,危機發源地經濟體在發生危機期間的經濟周期位置可能與美國不同,加之部分經濟體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銀行間拆借利率等價格型指標難以很好地衡量這些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立場,各經濟體間貨幣政策共振程度有所減弱。對資本流動進行一定管理的經濟體貨幣政策獨立性相對較強,受其他經濟體影響有限。

論文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議,一是要加強預期管理。注重穩預期,加強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交流,及時回應關切,消除市場疑慮,避免市場出現過度波動。加快對預期有重要影響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家信心,為穩定預期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強宏觀政策國際協調。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保持與主要國際金融組織、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的密切溝通。既了解其他經濟體經濟金融的最新進展,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決策意圖和考慮,充分評估對本國經濟發展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也及時解釋本國經濟金融形勢和貨幣政策的考慮因素,促進其他經濟體央行對本國的了解並將本國因素納入其決策函數中。

三是注意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以我為主,兼顧外部均衡,把握好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和加強宏觀政策國際協調三方面的平衡。

四是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大都採用以價格型為主的調控框架,推動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有利於加強與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的溝通和協調,提高宏觀政策國際協調的效率。

來源:中國證券報

相關焦點

  •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日趨完善
    利率市場化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  利率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石,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領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2015年10月份,央行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我國利率管制基本放開。然而,取消對利率浮動的行政限制並不意味著央行不再對利率進行管理。
  • 梁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挑戰及建議|央行與貨幣
    強化央行政策約束力,推動貨幣政策改革是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央行自1984年正式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開始運用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經濟,統籌管理全國的貨幣流通和金融市場運行。在近40年的發展中,貨幣政策框架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一是1998年前的信貸規模管理階段。
  • 央行報告詳解「雙支柱」調控框架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劉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對業界關注的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進行了詳細解釋。報告指出,傳統央行政策框架以貨幣政策為核心,主要關注的是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
  • 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 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危機發生之前的幾十年中,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在推動世界各國金融體系快速擴張的同時,金融體系內的波動與失衡也逐漸成為威脅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危機前,貨幣政策框架主要關注價格穩定,並通過有效控制通貨膨脹來維護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而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則主要依靠微觀審慎監管,價格穩定是金融穩定的前提和基礎這一理念被奉為圭臬。
  • 我國央行雙支柱調控框架探析
    自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以來,央行一直沒有使用官方基準貸款和存款利率作為政策工具。直至2019年8月,才再度進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改革。   由於缺乏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利率,央行的貨幣政策框架需要進行改革。
  • 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轉變的背景及其影響
    美聯儲是全球貨幣政策的實際主導者和理論策源地,其政策框架的調整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2020年8月,美聯儲宣布施行貨幣政策新框架,進行近4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將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後全球經濟恢復和金融體系穩定產生深遠影響,並推動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進行適應性調整。
  • 央行「三定」方案發布: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 雙支柱調控框架確立
    在人員設置方面,央行將設行長1名,副行長4名。此次「三定」方案的發布,意味著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正式確立。新成立的宏觀審慎管理局的職能,包括牽頭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牽頭外匯市場宏觀審慎管理,研究、評估人民幣匯率政策;擬訂並實施跨境人民幣業務制度,推動人民幣跨境及國際使用,實施跨境資金逆周期調節;推動中央銀行間貨幣合作,牽頭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政策建議等。
  • 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將帶來深遠影響
    鮑威爾表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一致同意,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修改,尋求實現平均2%的通脹率,在通脹持續低於2%的時期,適當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實現適度高於2%的通脹,旨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2%。美聯儲的這一表態,實際上對於主權國家的貨幣發行體系和央行治理體系產生根本的影響。這對於未來全球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和資本市場都會帶來大的變化。
  • 2020年全球央行年會探討貨幣政策框架調整
    來源:Chinamoney內容提要2020年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各方表示,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使得傳統貨幣政策框架面臨挑戰,各國陸續啟動了貨幣政策框架審議。文章梳理了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為平均通脹目標制的具體內容,及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趨勢,並嘗試總結了相關討論的觀點。8月27-28日,2020年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召開,各央行代表及學界人士圍繞「展望未來十年: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央行並沒有收緊銀根——來自利率走廊的證據
    而價格型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間的短端利率處於合意水平,並在金融市場的作用下實現利率從貨幣市場向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的傳導。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本身並無優劣之分,採取何種方式需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經濟和金融條件。
  • 中共中央、國務院:強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指出,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意見》提出,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
  • 央行貨幣政策報告要點: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 匯率合理均衡基本穩定
    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根據宏觀形勢和市場需要,科學把握貨幣政策操作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讓市場缺錢,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深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綜合施策推動社會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 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芬棉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意味著央行的職責範圍擴大,監管職權更大更多。
  • 曹紅輝:新監管框架下雙支柱政策的強化與創新
    日前,國務院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在順應綜合經營發展趨勢的同時,強化了央行宏觀審慎管理職能。事實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宏觀審慎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對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開發銀行高級專家曹紅輝研究員。
  • ...謝易成:房地產價格應納入貨幣政策目標嗎?——一個新凱恩斯主義...
    ——一個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分析框架下的解答視角熊劍 謝易成內容簡介近三十年來,資產價格與貨幣政策的關係問題日益受到各國央行和經濟學界關注,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場價格與貨幣政策的關係本文先介紹將房地產價格、投資和消費相互關聯的APV模型,接著引入有關中國實際經濟變量與家庭金融狀況關係的實際證據,通過計量分析得到一個均衡狀態下的方程式,最後進行不同貨幣規則下效果比較分析,得出最優貨幣規則選擇。本文主要研究房地產價格是否應該成為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能否把房地產價格納入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框架之中?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該如何對房地產價格的波動進行反應?
  • 潘功勝:各國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 央行將探索雙支柱調控方向
    原標題:潘功勝:各國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央行將探索雙支柱調控方向   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
  • 易綱掌央行 料延續「雙支柱」政策
    他表示,當下最主要的任務是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推動金融改革和開放,保持整個金融業的穩定。有分析稱,易綱的表述顯示央行政策將進一步延續和完善貨幣加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框架。/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李柏濤、唐川閣北京報導  「易綱行長的表述非常到位,涵蓋了中國央行的三大職能。」
  • 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全文)
    來源:央行原標題: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來源:溝通交流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衝擊。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9%,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3%,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進出口貿易穩中向好。中國人民銀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響應及時有力,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
  • ...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包括這些內容:完善雙支柱調控框架...
    第一條明確,立法目的是為了確立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明確其職責,保證國家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維護金融穩定,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此外,為更好地進行金融宏觀調控,服務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徵求意見稿》從全局出發,明確了人民銀行制定和執行宏觀審慎政策的職責定位,提升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監管的有效性。
  • 人民幣持續升值 專家:匯率政策將成今年貨幣政策新重點
    1月6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發布了1月4日召開的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內容,對今年貨幣政策以及調控工作作出了10條部署。邵翔指出,「10條部署中直接涉及人民幣匯率的有3條,再加上跨境資本流動與金融對外開放的內容也涉及匯率,那就是5條部署涉及匯率領域。」 從去年6月份至今,人民幣持續升值,一度從破7升到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