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詳解「雙支柱」調控框架

2020-12-20 央廣網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劉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對業界關注的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進行了詳細解釋。

報告指出,傳統央行政策框架以貨幣政策為核心,主要關注的是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但以CPI為錨的貨幣政策框架存在缺陷:即使CPI較為穩定,資產價格和金融市場波動也可能很大。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關注金融周期變化。

報告強調,評判金融周期最核心的兩個指標是廣義信貸和房地產價格。僅藉助貨幣政策工具難以有效平衡好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調控。針對日益重要的金融周期問題,需要引入宏觀審慎政策「對症下藥」,維護金融穩定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進行了不少探索。報告指出,2011年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要求金融機構「有多大本錢就做多大生意」。2016年起將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2017年把表外理財納入MPA,2018年將把同業存單納入MPA。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審慎管理,形成了以因城施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為主要內容的住房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下一步,央行將繼續健全「雙支柱」調控體系:繼續完善貨幣政策框架,強化價格型調控和傳導,繼續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發揮金融價格槓桿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繼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更多金融活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納入宏觀審慎政策的覆蓋範圍;完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治理架構,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相關焦點

  • 央行「三定」方案發布: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 雙支柱調控框架確立
    在人員設置方面,央行將設行長1名,副行長4名。此次「三定」方案的發布,意味著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正式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已正式確立一直以來,央行的每次調整都與當時的經濟形勢密切關聯。比如2003年,在銀行業面臨重大改革之際,「金融穩定局」應時而生;2008年,伴隨國內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貨幣和匯率政策備受關注,「匯率司」,即此次被取消的貨幣政策二司設立。這次調整也不例外。
  • 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 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脈,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這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針對新時代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現實的重大戰略部署和理論創新,對於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央行雙支柱調控框架探析
    原標題:我國央行雙支柱調控框架探析   目前,我國央行正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以逐漸實現金融市場開放。
  • 潘功勝:各國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 央行將探索雙支柱調控方向
    原標題:潘功勝:各國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央行將探索雙支柱調控方向   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
  •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日趨完善
    肩負調節貨幣「總閘門」的責任和使命,中國人民銀行在「十三五」時期,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大膽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貨幣政策力度;結合中國國情率先開展宏觀審慎政策實踐,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以利率和匯率為核心的金融市場化改革,以改革方式提升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為幣值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 易綱掌央行 料延續「雙支柱」政策
    有分析稱,易綱的表述顯示央行政策將進一步延續和完善貨幣加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框架。/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李柏濤、唐川閣北京報導  「易綱行長的表述非常到位,涵蓋了中國央行的三大職能。」  槓桿水平穩定中逐降  交銀金研中心首席研究員鄂永健坦言,易綱的表述體現了央行政策的延續性,未來「雙支柱」框架(貨幣政策加宏觀審慎政策)料進一步完善落地,央行會更注重宏觀審慎與貨幣政策間的配合,包括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行為監管與審慎監管之間的協調性。
  • 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2019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批定的機構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人民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管理的職能,牽頭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並批准設立了宏觀審慎管理局。
  • ...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2019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批定的機構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人民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管理的職能,牽頭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並批准設立了宏觀審慎管理局。
  • 潘功勝: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2020金融街論壇上就主題《中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設與管理實踐》發表講話。在對全球大環境與外匯局工作進行總結後,潘功勝表示,下一步將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包括這些內容:完善雙支柱調控框架...
    為健全金融法治頂層設計,支持金融業穩健發展,10月23日,央行官網發布消息稱,人民銀行積極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改工作,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0年11月23日。
  • 潘功勝:將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積極採取了多項政策措施。下一步,將認真履行宏觀審慎政策牽頭職責,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曹紅輝:新監管框架下雙支柱政策的強化與創新
    日前,國務院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在順應綜合經營發展趨勢的同時,強化了央行宏觀審慎管理職能。事實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宏觀審慎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對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開發銀行高級專家曹紅輝研究員。
  • 梁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挑戰及建議|央行與貨幣
    貨幣政策調控框架不斷完善且成就斐然作為金融體系最高監管機構,央行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要通過維持流動性數量合理充裕為金融市場提供「血液」,維護市場正常運轉;另一方面要承擔金融監管重任,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 央行論文: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
    中證網訊(記者彭揚)央行網站4月2日刊登貨幣政策委員會討論論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預期傳導和政策共振》。論文強調,繼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既了解其他經濟體經濟金融的最新進展,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決策意圖和考慮,充分評估對本國經濟發展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也及時解釋本國經濟金融形勢和貨幣政策的考慮因素,促進其他經濟體央行對本國的了解並將本國因素納入其決策函數中。三是注意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
  • 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芬棉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意味著央行的職責範圍擴大,監管職權更大更多。
  • 外匯局肖勝:構建外匯市場「雙支柱」微觀監管體系
    ,為「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的有效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形勢下,銀行展業規則的缺失,以及銀行可疑交易分析報告的缺位,不僅造成了當前外匯市場微觀監管體系的較大缺陷,削弱了高度依賴銀行審核的外匯監管效能,而且可能使得改革和便利化框架下的有關風險防範措施減效、失效,甚至放大了跨境資金的流動風險,反過來最終會遲滯改革開放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