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定」方案發布: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 雙支柱調控框架確立

2020-12-20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2月3日消息(記者洛佳瑩)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備受關注的央行「三定」方案昨天(2日)正式發布,對央行的主要職能配置、內設機構、人員編製做出改革調整,包括正式設定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等;此外,內設機構的職責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和確定。在人員設置方面,央行將設行長1名,副行長4名。此次「三定」方案的發布,意味著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正式確立。

央行「三定」方案設立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 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昨天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對央行的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予以明確。

根據「三定」,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設在中國人民銀行,同時,設立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負責處理金融委辦公室日常事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門設置上,除了原有的20多個司局外,此次央行新設立了宏觀審慎管理局,撤掉了貨幣政策二司。新成立的宏觀審慎管理局的職能,包括牽頭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牽頭外匯市場宏觀審慎管理,研究、評估人民幣匯率政策;擬訂並實施跨境人民幣業務制度,推動人民幣跨境及國際使用,實施跨境資金逆周期調節;推動中央銀行間貨幣合作,牽頭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政策建議等。

對於新設立的宏觀審慎管理局,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這樣分析:「成立宏觀審慎管理局是非常及時、必要的。目前金融市場化、國際化的程度在提高,包括金融創新加快,金融風險具有新的形勢環境下的特徵。過去的監管框架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隨著金融創新和市場化推進,各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所以需要一個更高一層的宏觀部門進行總體的衡量、把握,進行調控。因此,央行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對宏觀審慎管理的職能,有助於加強整個宏觀審慎的管理、有助於金融系統的改革開放和持續穩定的發展。」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已正式確立

一直以來,央行的每次調整都與當時的經濟形勢密切關聯。比如2003年,在銀行業面臨重大改革之際,「金融穩定局」應時而生;2008年,伴隨國內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貨幣和匯率政策備受關注,「匯率司」,即此次被取消的貨幣政策二司設立。這次調整也不例外。

此次央行「三定」方案對金融市場出現的新情況進行了補充,針對市場監管、匯率機制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內部機制調整。原有貨幣政策二司被取消,新設立宏觀審慎管理局,意味著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已正式確立。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貨幣政策作為全球央行的總需求管理工具,在維護金融穩定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宏觀審慎的理念應運而生。溫彬認為,宏觀審慎政策是對貨幣政策的有益補充,二者的協同互補能夠有效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把保持幣值穩定和維護金融穩定更好地結合起來。

溫彬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過去央行更多是側重貨幣政策對宏觀進行調控,在保持穩健貨幣政策前提下,要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但是在傳導機制方面,如何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如何確保金融風險不出現交叉傳染、不出現系統性風險?這就需要宏觀審慎的管理。所以,這個雙支柱調控框架從立體、多元層面來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以及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相關焦點

  • 潘功勝:各國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 央行將探索雙支柱調控方向
    原標題:潘功勝:各國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央行將探索雙支柱調控方向   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
  •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日趨完善
    肩負調節貨幣「總閘門」的責任和使命,中國人民銀行在「十三五」時期,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大膽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貨幣政策力度;結合中國國情率先開展宏觀審慎政策實踐,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以利率和匯率為核心的金融市場化改革,以改革方式提升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為幣值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 央行報告詳解「雙支柱」調控框架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劉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對業界關注的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進行了詳細解釋。報告指出,傳統央行政策框架以貨幣政策為核心,主要關注的是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
  • 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 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面對國內外複雜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脈,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 ...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
    潘功勝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宏觀審慎管理工作。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 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
    2010年,人民銀行引入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並於2016年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MPA),將信貸投放與金融機構資本水平及經濟增長相聯繫,有效促進了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潘功勝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宏觀審慎管理工作。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 潘功勝談宏觀審慎監管 還有哪些政策呼之欲出?
    《中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設與管理實踐》的主旨演講時表示,央行將認真履行宏觀審慎政策牽頭職責,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我國央行雙支柱調控框架探析
    原標題:我國央行雙支柱調控框架探析   目前,我國央行正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以逐漸實現金融市場開放。
  • 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芬棉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意味著央行的職責範圍擴大,監管職權更大更多。
  • ...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包括這些內容:完善雙支柱調控框架...
    第一條明確,立法目的是為了確立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明確其職責,保證國家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維護金融穩定,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以及人民銀行「三定」方案,《徵求意見稿》修改完善了人民銀行的職責,明確擬訂金融業重大法律法規草案、制定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牽頭負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三個「統籌」、組織實施國家金融安全審查等職責;落實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加強監管協調與信息共享等共計19條職責。
  • 潘功勝:持續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國務院金融委的統籌指導下,認真履行宏觀審慎政策牽頭職責,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今年將修改人民銀行法:宏觀審慎、監管協調等職責有望入法
    關於央行職責,人民銀行法規定了十三條職責,包括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發行人民幣、經理國庫、實施外匯管理等。2019年2月公布的中國人民銀行「三定」方案顯示,央行的主要職責為19項。相比現行人民銀行法,三定方案增加了多項職責,如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牽頭負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管理徵信業等。
  • 潘功勝:健全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宏觀審慎監測體系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昨日在出席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時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組織和主要經濟體致力於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其中,核心內容就是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大宏觀審慎政策實施力度。我國在宏觀審慎政策方面的探索實踐起步較早,但相比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的理論與實踐總體上起步不久,各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都還在不斷健全完善。
  • 潘功勝:將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演講中表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採取降低逆周期資本緩衝、流動性要求等政策舉措,及時釋放宏觀審慎政策緩衝,發揮了良好作用。據國際金融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8月,包括G20成員在內的33個國家和地區,針對銀行部門共實施了500多項審慎政策措施以應對疫情衝擊,其中具有宏觀審慎特徵的政策措施佔比達到60%左右。
  • 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中宏觀審慎政策是什麼?有個工具就在身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維妙)10月23日,央行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的主要內容有八方面,包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及健全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制度等。
  • 潘功勝: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2020金融街論壇上就主題《中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設與管理實踐》發表講話。在對全球大環境與外匯局工作進行總結後,潘功勝表示,下一步將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宏觀審慎政策「錨」明確廣義信貸和房地產價格
    央行日前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明確了宏觀審慎政策錨定的經濟指標,即廣義信貸和房地產價格。  報告指出,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在於,貨幣政策以CPI為錨熨平經濟周期,而宏觀審慎政策以廣義信貸和房地產價格為錨熨平金融周期。  「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人們意識到,物價穩定並不必然帶來金融穩定。」
  • 《中國人民銀行法》迎十七年來首次大修 填補宏觀審慎政策制度空白...
    填補宏觀審慎政策制度空白   通過《徵求意見稿》的修訂,「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得以從法律上進一步確立,明確了人民銀行制定和執行宏觀審慎政策的職責定位,提升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監管的有效性。
  • 易綱掌央行 料延續「雙支柱」政策
    有分析稱,易綱的表述顯示央行政策將進一步延續和完善貨幣加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框架。/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李柏濤、唐川閣北京報導  「易綱行長的表述非常到位,涵蓋了中國央行的三大職能。」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李慧勇相信,從其講話內容看,央行未來將通過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中國金融穩定,以及宏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央行繼續推進金融領域改革,並藉此提高金融的效率和開放度。
  • 曹紅輝:新監管框架下雙支柱政策的強化與創新
    日前,國務院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在順應綜合經營發展趨勢的同時,強化了央行宏觀審慎管理職能。事實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宏觀審慎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對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開發銀行高級專家曹紅輝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