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的河北省邯鄲市,轄6個區、1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18個縣級單位,總面積12073.8平方千米。其實這樣的格局才僅僅形成50多年的時間。在清朝今天邯鄲市的一帶則分別屬於三個省四個府一個州的十五個州、縣。此外,今天邯鄲市所屬各縣中有3個縣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搬遷過縣政府駐地,有一個縣在民國三年(1914年)3月被裁撤,還有一個縣歷經數次裁撤、重置。
今天邯鄲市所轄區域在清朝分別屬於直隸、山東、河南三個省。
具體到三個省的府和州則是屬於直隸的廣平府、大名府;山東省的東昌府、臨清直隸州;河南省的彰德府。
再具體到各縣情況分別如下:
直隸廣平府
組成今天邯鄲市所轄各縣裡,清朝時屬於廣平府的最多。
直隸廣平府區域圖,紅圈內為今天屬邯鄲市的縣
永年縣,是廣平府的附郭縣,縣治在今天邯鄲市永年區廣府鎮。
廣平府城、永年縣城圖,今為永年縣廣府鎮
邯鄲縣,縣治在今天的邯鄲市區人民路、陵西大街、和平路、城東街——叢南胡同——叢臺公園所圍起來的老城內,縣衙今為邯鄲地委禮堂。
清朝《邯鄲縣誌》裡的邯鄲縣城圖
民國時期邯鄲縣城圖
民國時期邯鄲縣域圖
雞澤縣,縣治在今天雞澤縣城。
清朝《雞澤縣誌》中的雞澤縣城圖
清朝雞澤縣全域圖
曲周縣,縣治在今天曲周縣城。
清朝《曲周縣誌》裡的曲周縣城圖
清朝曲周縣全域圖
肥鄉縣,縣治在今天肥鄉縣城。
民國時期肥鄉縣城街道圖
民國時期肥鄉縣全域圖
廣平縣,縣治在今天廣平縣城。
清朝廣平縣城圖
清朝廣平縣全域圖
成安縣,縣治在今天成安縣城。
民國時期成安縣城圖
民國時期成安縣域圖
磁州,州治在今天磁縣縣城。
清朝磁州城圖
民國磁縣縣域圖
直隸大名府
清朝大名府區域圖,紅圈內為今屬邯鄲市的縣
大名縣,為大名府附郭縣,縣治在今天大名縣城。
民國大名縣城關圖
大名縣舊區域圖(不含元城縣、魏縣)
元城縣,為大名府附郭縣,縣治在今天大名縣城。
元城縣城圖,位於大名府城內
元城縣全域圖,相當於今天大名縣北部一帶
山東省東昌府
清朝東昌府,紅圈內為今天屬邯鄲市的縣
館陶縣,縣治在今天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北館陶鎮。
清朝館陶縣城圖
清朝館陶縣全圖
山東省臨清直隸州
清朝臨清州區域圖,紅圈內為今屬邯鄲市的邱縣
邱縣,縣治在今天邱縣邱城鎮。
河南省彰德府
彰德府全域圖,紅圈內為今屬邯鄲市的縣
臨漳縣,縣治在今天臨漳縣縣城。
清朝臨漳縣城圖
清朝臨漳縣域圖
武安縣,縣治在今天武安市城區。
涉縣,縣治在今天涉縣縣城。
清朝涉縣縣城圖
清朝涉縣全域圖
在上述內容裡,可以看到有三個縣的縣城並不是今天的縣城,分別是:
永年縣,縣城於1958年從廣府鎮遷到臨洺關鎮至今。
邱縣,縣城於1944年8月從邱城鎮遷到馬頭鎮至今。
館陶縣,縣城於1964年從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遷到南館陶鎮至今。
另外,大名府元城縣在民國三年(1914年)被撤銷併入大名縣。
此外,魏縣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復置。1958年11月自清朝併入大名縣之後再次被合併,1961年5月魏縣復置。
明末清初魏縣縣城圖
大名府志記載的魏縣區域圖
因為今天的邯鄲市在歷史上處於幾省交界處,統治者出於互相制約、制衡的需要,會採用「犬牙相錯」的方式來設置行政區域,比如大名府就像一個狹長的「楔子」插入到河南省彰德府、衛輝府和山東省東昌府、曹州府之間,人為的形成省界不規則的形狀。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再也不需要像封建社會那樣設置行政區劃,又經歷了平原省設置和撤銷、海河流域治理等大的動作,難免會帶來行政區域大的調整和變動。
清朝時,三省「犬牙相錯」形勢圖
另外還由於歷次戰爭對縣城的破壞,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發展經濟而靠近交通要道的需要,一些原來地處比較偏僻的縣城進行了搬遷,就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