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河北省這個市,在清朝時是屬於三個省「四府一州」所轄區域

2020-12-08 大運河時空

位於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的河北省邯鄲市,轄6個區、1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18個縣級單位,總面積12073.8平方千米。其實這樣的格局才僅僅形成50多年的時間。在清朝今天邯鄲市的一帶則分別屬於三個省四個府一個州的十五個州、縣。此外,今天邯鄲市所屬各縣中有3個縣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搬遷過縣政府駐地,有一個縣在民國三年(1914年)3月被裁撤,還有一個縣歷經數次裁撤、重置。

今天邯鄲市所轄區域在清朝分別屬於直隸、山東、河南三個省。

具體到三個省的府和州則是屬於直隸的廣平府、大名府;山東省的東昌府、臨清直隸州;河南省的彰德府。

再具體到各縣情況分別如下:

直隸廣平府

組成今天邯鄲市所轄各縣裡,清朝時屬於廣平府的最多。

直隸廣平府區域圖,紅圈內為今天屬邯鄲市的縣

永年縣,是廣平府的附郭縣,縣治在今天邯鄲市永年區廣府鎮。

廣平府城、永年縣城圖,今為永年縣廣府鎮

邯鄲縣,縣治在今天的邯鄲市區人民路、陵西大街、和平路、城東街——叢南胡同——叢臺公園所圍起來的老城內,縣衙今為邯鄲地委禮堂。

清朝《邯鄲縣誌》裡的邯鄲縣城圖

民國時期邯鄲縣城圖

民國時期邯鄲縣域圖

雞澤縣,縣治在今天雞澤縣城。

清朝《雞澤縣誌》中的雞澤縣城圖

清朝雞澤縣全域圖

曲周縣,縣治在今天曲周縣城。

清朝《曲周縣誌》裡的曲周縣城圖

清朝曲周縣全域圖

肥鄉縣,縣治在今天肥鄉縣城。

民國時期肥鄉縣城街道圖

民國時期肥鄉縣全域圖

廣平縣,縣治在今天廣平縣城。

清朝廣平縣城圖

清朝廣平縣全域圖

成安縣,縣治在今天成安縣城。

民國時期成安縣城圖

民國時期成安縣域圖

磁州,州治在今天磁縣縣城。

清朝磁州城圖

民國磁縣縣域圖

直隸大名府

清朝大名府區域圖,紅圈內為今屬邯鄲市的縣

大名縣,為大名府附郭縣,縣治在今天大名縣城。

民國大名縣城關圖

大名縣舊區域圖(不含元城縣、魏縣)

元城縣,為大名府附郭縣,縣治在今天大名縣城。

元城縣城圖,位於大名府城內

元城縣全域圖,相當於今天大名縣北部一帶

山東省東昌府

清朝東昌府,紅圈內為今天屬邯鄲市的縣

館陶縣,縣治在今天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北館陶鎮。

清朝館陶縣城圖

清朝館陶縣全圖

山東省臨清直隸州

清朝臨清州區域圖,紅圈內為今屬邯鄲市的邱縣

邱縣,縣治在今天邱縣邱城鎮。

河南省彰德府

彰德府全域圖,紅圈內為今屬邯鄲市的縣

臨漳縣,縣治在今天臨漳縣縣城。

清朝臨漳縣城圖

清朝臨漳縣域圖

武安縣,縣治在今天武安市城區。

涉縣,縣治在今天涉縣縣城。

清朝涉縣縣城圖

清朝涉縣全域圖

在上述內容裡,可以看到有三個縣的縣城並不是今天的縣城,分別是:

永年縣,縣城於1958年從廣府鎮遷到臨洺關鎮至今。

邱縣,縣城於1944年8月從邱城鎮遷到馬頭鎮至今。

館陶縣,縣城於1964年從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遷到南館陶鎮至今。

另外,大名府元城縣在民國三年(1914年)被撤銷併入大名縣。

此外,魏縣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復置。1958年11月自清朝併入大名縣之後再次被合併,1961年5月魏縣復置。

明末清初魏縣縣城圖

大名府志記載的魏縣區域圖

因為今天的邯鄲市在歷史上處於幾省交界處,統治者出於互相制約、制衡的需要,會採用「犬牙相錯」的方式來設置行政區域,比如大名府就像一個狹長的「楔子」插入到河南省彰德府、衛輝府和山東省東昌府、曹州府之間,人為的形成省界不規則的形狀。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再也不需要像封建社會那樣設置行政區劃,又經歷了平原省設置和撤銷、海河流域治理等大的動作,難免會帶來行政區域大的調整和變動。

清朝時,三省「犬牙相錯」形勢圖

另外還由於歷次戰爭對縣城的破壞,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發展經濟而靠近交通要道的需要,一些原來地處比較偏僻的縣城進行了搬遷,就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相關焦點

  • 為何河北省這個鎮子,在歷史上是屬於兩省兩府四縣一州共同管轄的
    「角」集中到一點上有一個鎮子,這個鎮叫做回隆鎮,今天屬於河北省邯鄲市魏縣。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個鎮可是同屬於河南、河北(明清稱直隸)兩省,直隸大名府、河南彰德府兩府,安陽、臨漳、內黃、大名(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之前屬魏縣,之後魏縣省入大名、元城兩縣)四縣共同管轄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另外還有一州又是哪呢?
  • 清朝時,為何省、府以及三個縣的治所,都「擠」在了江蘇這個城裡
    江蘇省蘇州市今天僅僅是江蘇省13個地級市之一,但是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卻聲名顯赫,有近2500年歷史,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吳國的首都,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元末時張士誠曾在此建立大周政權,在其他時期長期為郡、州、府治所,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 明朝時,濟南府轄四個散州,其三現為地級市
    山東地區的中心原在青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設山東行省,治於青州府,到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且移治濟南府,濟南自此成為山東省會。明朝時,濟南府不僅是山東的中心,所轄也極為廣大,共有四州二十六縣,其中這四個州現在三個為地級市。
  • 清朝直隸省包括今天哪些省、市,所轄的各府、州城池都長什麼樣?
    好在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算快速,當時某機構的衛星已經上了天,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當時各地的衛星圖片,在這些圖片上,還能清晰的看到各地已經開始被破壞,但還能大致看清輪廓的城牆。由於各地城池眾多,無法一一展現,僅選擇清朝時期直隸省各府、能管縣的直隸州治所所在的城市進行介紹。
  • 河南省黃河北部的5市,在清朝竟然分屬不同的省,都分別來自於哪
    河南省黃河以北衛星圖今天河南省黃河北部的區域,是由5個地級市和1個省直管市、1個省直管縣組成的。這5個地級市分別是安陽市、濮陽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省直管的市、縣分別是濟源市和長垣縣。河南省黃河以後部分行政區域圖而在清朝的時候,河南省黃河以北的部分是分別屬於河南、直隸、山東三省。那麼現在的這些市、縣都分別來自於這三個省的哪些地方呢?
  • 把明清時府州所轄範圍與今天地級市相對比,河南哪些地方變化較小
    而對於河南省內,明清時的各府、直隸州所轄的縣與今天各地級市所轄縣相比變化就特別大了,這當然是由於民國初年把明清以來的府、州撤銷,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經濟發展設立新的地級市,以及和河北、山東兩省進行跨省區劃調整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 清朝河北有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現在只有五個還是地級市名字
    三是由省直屬的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多,清朝時,府、直隸州(直屬省的州)、直隸廳(直屬省的廳)是省直屬的行政區,到清末時,河北有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共計二十二個省直屬的行政區,堪稱當時全國之最。
  • 清朝時的河南區劃,河南老鄉快看看你的老家屬於哪裡?
    清朝時期,大多沿用明制,比如:河南行政區劃基本沒變,裁撤了明代獨有的衛所制度。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關內。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了明代省—府(州)—縣的建制。清朝時河南在清代,還有一個獨特的區劃,那就是道,道員的統轄區域是道,介於省與府之間,有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名目。
  • 清朝時期,甘肅曾領有這四個府、州,現為四「省會」
    明朝時期,今甘肅為明王朝西北界並未單獨設省,其中今甘肅河東大部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所轄,河西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所統。清朝建立初,甘肅仍為陝西所轄,康熙三年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陝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府,轄今甘肅全境,康熙七年改稱甘肅布政使司,遷駐蘭州,康熙八年甘肅正式建省,轄今甘肅、寧夏全部及青海、新疆各一部,其中甘肅所轄四府、州,現在分別為甘肅、寧夏、青海及新疆四省區「省會」(自治區稱首府)。
  • 宿州市行政區劃史,泗縣清朝為州治,碭山曾歸屬四省
    符離縣(前),位於今埇橋區灰古鎮,這個符離縣在東晉時曾被廢。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遷斛城縣於此並改名為符離縣(後),後面這個符離縣即今埇橋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後符離縣曾遷治今符離鎮、解集鄉、宿州市區等地,延續至今。蘄縣,位於今埇橋區蘄縣鎮,陳勝、吳廣起義地大澤鄉便屬於蘄縣境內。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廢,未延續下來。
  • 明清時期,浙江有七個以州為名的府,現僅一為縣
    浙江設省後,建制、區劃較為穩定,明清時均轄有十一個府,其中浙江現有十一個地級市中有十個能與其對應,這十一個府中有七個以州為名。 到明末,杭州府共轄有錢塘縣、仁和縣、餘杭縣、臨安縣、於潛縣、昌化縣、富陽縣、新城縣、海寧縣等九個縣,清朝時基本承襲明制,轄地未變但清乾隆時海寧縣升為了海寧州,至清末轄八縣一州。現在,杭州市為浙江省省會。
  • 清朝福建省有九府二直隸州,現在只有四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清朝康熙平定臺灣後,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為加強海防,臺灣單獨建省。至清末,福建省共有九府二直隸州,共十一個直屬省的行政區。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十一個行政區的名字,如今只有四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現將相關情況匯總如下:福州府:福州市。唐代改閩州為福州,此為福州命名之始。
  • 清朝安徽省有八府五直隸州,其中只有四個現在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安徽省在關內十八行省中,建省時間算是很晚的了。明朝時,現在的安徽省屬南直隸,清初,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此後,江南省被一分為二,直到1667年,江南左才正式命名為安徽省(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省會設在安慶府。
  • 福建八府,八閩的由來,下四府仍為地級市,僅三個沿用舊名
    福建,簡稱「閩」,位於我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對,是我國行政區劃相對穩定的區域之一,從秦之閩中郡、漢之閩越國,隋之建安郡,唐之閩州都督府,宋之福建路,元明清之福建省,沿襲至今。福建古為閩地,唐時分為五州,北宋時分為六州二軍,至元時設福建行省,改為八路,明時改為八府,分別為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建寧府,後增設福寧直隸州,所以,福建又有「八閩」之稱。其中,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為下四府(沿海,閩東),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建寧府為上四府(內陸,閩西)。
  • 河南省下轄8個府,幾十年之後,為何形成了17個地級市?
    河南省是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位於我國的中部,目前,下轄了鄭州、洛陽、開封等17個地級市。請注意,河南省的行政區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17個地級市的模式,直到90年代才徹底形成。在清朝統治的後期,河南省僅僅下轄了8個府。那麼,河南省當年的8個府,如何演變成為了17個地級市呢?
  • 為何撤銷?
    之前在發表過有關清代直隸省有哪些府的文章後,有網友留言說清代時直隸省沒有承德府,它是屬於熱河省的。另外在一些反映民國、抗戰時期的影視劇裡,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察哈爾、熱河、綏遠這些地名。這充分說明大家對那一段歷史還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了解的可能有些不全、片面,因此就造成對一些歷史知識的誤解。
  • 河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20萬,建縣歷史超2000年!
    河南省,古稱中原,簡稱「豫」,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河南因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河南省下轄20個縣級市、85個縣,其中,
  • 清朝江蘇省有八府三直隸州一直隸廳,現在有六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明朝定都南京,現在的江蘇地位大增,設南直隸,轄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清朝初年,將南直隸改名為江南省。到了1661年,江南省分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1667年,江南右改名為江蘇省(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江南左改名為安徽省,至此,現在江蘇省的輪廓大致形成。
  • 河南省最北部的一個縣,交通發達,為何出現了市縣同城?
    在安陽市下轄的4個縣和1個地級市中,安陽縣與安陽市重名,一般來說,凡是縣和地級市重名的情況,縣城距離市區基本上都不算遠。例如當年的開封市和開封縣、許昌市和許昌縣等等。安陽縣的情況不同,因為安陽縣根本沒有縣城,安陽縣的縣城就是安陽市的北關區。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清朝直隸省承德府是如何從無到有出現的?它卻為何管不了承德縣?
    為了順利接管政權,使國家迅速正常運轉,清朝在很多制度上是採取明朝的制度,史稱「清承明制」。其中就有對國家行政區劃的設置,也基本採用了明朝的省、府、州縣制度。但是如果有人看明朝、清朝的直隸省(明朝直隸在本文特指北直隸)圖的對比卻發現,直隸省的北部卻大不一樣。與清朝相比,明朝的直隸北部、清朝承德府一帶齊刷刷終結在了長城一線,邊界離京城特別近,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