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為什麼會被秦國滅亡?除了用人失誤外,還有三大原因

2020-12-21 趣味的歷史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28年滅亡,歷經175年,在趙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後世廣為傳誦的故事,比如竊符救趙、完璧歸趙、毛遂自薦等等。

趙孝成王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點頗受後世稱讚,就是趙國軍民的積極抗秦。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唯有趙國是最能打,而且打得最慘烈的國家。然而,歷史最終沒有選擇了趙國,這是為什麼呢?最重要的一點是用人失誤。趙國人才濟濟,並非他國能比,但是,趙國的國君從趙孝成王開始,重用的人大多是公族貴戚。

戰國中期的趙國

比如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只找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商量,這兩人都是公族貴戚。而有才能的藺相如和廉頗,都不在決策人之列。秦滅趙之前,趙王遷聽信讒言,殺了支撐趙國半壁江山的李牧,直接導致三個月後,邯鄲城破,趙王遷被俘。雖然李牧就算不被殺,趙國也是兇多吉少,但是,至少還可以堅持一段時間。

趙軍

除了用人失誤外,趙國被滅還有三大原因。

1.政治腐敗

從郭開這個人就可以看出趙國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他對趙國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佔兩位,趙國的兩位名將是廉頗和李牧,而這兩人都被郭開陷害。廉頗是趙國名將,屢立戰功,卻毀於郭開之口,不得不逃離趙國;李牧的下場更慘,直接被殺。

戰國完全的趙國

2.主次不分

戰國末期,趙國不僅要面對強大的秦國,同時還遭到後方燕國的騷擾,雖然燕國實力比不上趙國,但是在趙國滅亡的過程中,燕國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燕國趁機攻擊虛弱的趙國,這是燕王的失策。如果沒有趙國擋住秦國,燕國安能如此太平?

郭開

燕王目光短視、落井下石,而趙孝成王也發了昏,不僅沒有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廣結朋友。面對燕國的入侵,還持續打了四年,儘管把燕國打疼了,可是自己也損失慘重,導致兵力進一步消耗,這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

廉頗

3.疆域銳減

趙國疆域的快速減少有兩個原因,一是被秦國吞併,二是封給他人。在趙國與燕國交戰的四年中,秦國趁機吞併趙國西部三十七座城池,趙國舊都晉陽也淪陷;為了討好秦國,趙孝成王將河間封給呂不韋。為了報答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將趙國重鎮鄗送給了信陵君。甚至為了讓齊國的田單對付燕國,竟然送出五十七座城池,要知道,當時趙國還有名將廉頗和趙奢。

秦滅趙

以上說的四條原因,歸結為一條就是「君主昏庸」。趙國一共十三位國君,真正對趙國有積極貢獻的唯有趙武靈王一人。然而,趙武靈王也是前明後暗,沒有善始善終,只能算半個明君,因此,趙國被滅也不足為怪。

參考文獻:《史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韓國滅亡得如此迅速?除了地理環境惡劣外,還有二點原因
    韓王那麼,為什麼韓國表現得如此不堪,連一次有效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地緣政治環境惡劣。韓國從三家分晉開始,分得的土地就處於強國環伺之中。西面是秦國,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魏國和齊國,南面是楚國。而韓國本身,疆域只是如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以及河北一角,在戰國七雄中,疆域最小,缺少發展空間。
  • 郭開出賣趙國,這樣不忠心的人,秦國為什麼還要獎賞他
    郭開是趙國的寵臣,歷經趙悼襄王和趙王遷兩代趙王,深受趙王的信任。電視劇《大秦賦》中也提到了這段歷史,趙國滅亡後,他投奔了秦國,被封為了上卿。那麼這樣看來,郭開是一個小人,既然是一個小人,那麼他為什麼會受到秦趙兩國的重用呢?郭開之所以能在兩個諸侯國都受到重用,主要原因有三點。
  • 趙國為何被滅?這個原因很重要,可惜很少人提
    趙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畢竟這個國家可以說是秦國統一路上最大的阻礙之一。有人說是因為長平之戰的慘敗。有人說是前期派李牧守邊關,而非參與中原戰事。也有人說是最後逼死李牧。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其實這些事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而且山東六國還有合縱的可能,一旦趙國出滏口陘-路過上黨-出軹關陘,切斷秦軍後路,秦軍怎麼辦? 所有的假設都是有前提的,昔日秦軍千裡行軍,但是在崤山地區遭到伏擊,秦軍全軍覆沒。如果秦國執意孤軍深入,那趙、魏很有可能再來一次崤山之戰,讓秦國體會到生活的不易。
  • 秦國滅韓必走之路,3大原因加速韓國滅亡,小國應會臥薪嘗膽
    一統是大勢,但誰能夠一統,有著諸多原因,秦國經過六世努力終有成果,其餘各國不是野心不夠就是忙於內耗,總是想著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即可,但秦國出了個秦始皇,多年鋪墊終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你說他會放棄嗎?秦國丞相李斯的輔佐讓秦始皇如虎添翼,除此之外還有諸多人才伴其左右,當年範睢的「遠交近攻」可謂是良策,並且在軍事和政治雙管齊下後,各國分崩離析,但秦國為何單單要先滅韓國?僅僅是因為韓國軍事弱小?
  • 秦國與趙國的澠池之會,發生在什麼地方?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在秦國的澠池(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會,兩強正式休戰。雙方此後的戰略目標,趙國全力攻打齊國,秦國全力對付楚國。圖-秦趙澠池之會澠池之會,會盟地點在哪兒呢?澠池,地處宜陽以北,原本是韓國領土,宜陽之戰後歸屬秦國。
  • 秦滅六國為什麼最難打的是趙國,最難滅亡的卻是楚國
    在戰國後期,能與秦國較量的只有趙國了。韓燕一直不行,魏國早已衰落百年,齊國在樂毅攻齊後一蹶不振,楚國在白起拔郢後安守本分從來不去招惹秦國。就在長平慘敗,三十萬趙國將士變成了白骨,趙國依舊敢和秦國講條件,不怕秦國再來鬧事。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秦始皇徵戰天下坑殺趙國40萬人!
    戰國末期,齊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韓國,所以,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進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抗,又無大國救援,所以秦軍長驅直入,一舉滅亡韓國,俘虜了韓王安。韓國的滅亡,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開始。滅韓國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動漫中的秦王嬴政公元前234年,秦國的戰車對趙國緩緩的開動了: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國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之後桓齮又乘勝進擊面對秦國的大舉進攻,趙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此時趙國朝堂上還是光明的,君臣還是和睦的,趙王遷把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李牧從北部邊境調回內地,命他率領一部分邊地趙軍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而且李牧率領的這些軍隊早已同匈奴進行大小上百餘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是精銳中的精銳。足以見趙王對李牧和其統帥的趙軍的重視。公元前233年,李牧率領趙軍和秦國大軍的戰鬥正式開始。
  • 六國衰亡之趙國篇:曾為天下強國,是哪任君王使其滑入滅亡深淵?
    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是哪任君王為其埋下了滅亡的禍根,又是哪任君王使其滑入滅亡的深淵呢?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那不就是那位使得趙國遭遇長平慘敗的趙孝成王嘛,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會五花八門了,有人會說源於趙國「亂政」的傳統,有人會說是趙國「先天不足」的地理位置,註定趙國無法全面強大,還有人會說這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不全面帶來的弊病等等。
  • 秦朝滅掉了六國,其中趙國最為悲慘,韓國最憋屈
    開始的時候,秦朝受到很多國家的欺辱,後來秦始皇登臺憑藉著自己的野心,以及敢於用人的特點讓秦朝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迅速壯大的秦朝逐漸開始完成了他的統一大業,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其他六國滅亡的大致路線。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只是很可惜,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居然將久經沙場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四十萬軍隊被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居然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了秦國的侵略,並且將秦軍打得大敗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秦滅六國時,為何反抗最激烈的是楚國,而不是趙國
    不應該是趙國與秦國讎恨最深嗎!秦國光在長平一地,就讓趙國三十萬健兒變成了孤魂野鬼,而後又把邯鄲圍了半年,之後雙方又拉鋸了三十年,直到李牧被冤殺,秦國才一舉滅亡趙國。要知道,當時趙國人口才幾百萬而已,也就是說長平被埋的趙國男兒就佔了趙國人口的一成,哪保守估計一下趙國十家就有五家有家人死於秦趙戰爭。可想而知,趙國的老百姓得有多恨秦人呀。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
  • 秦朝破趙國,是真正戰國時代的終結,為何《大秦帝國》作者這樣講
    隨著大秦帝國最後一部電視劇大秦賦在央視的熱播,很多歷史愛好者經常的會在一塊討論。但是無意之間看到大秦帝國的作者孫浩輝在書中也曾這樣講過,他講到戰國時代結束趨勢是由從趙國滅亡之開始的。但是有一點歷史功底的話,大家都清楚,趙國在六國被滅的過程當中,並不是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第一個被消滅的中國國應該是韓國,那為什麼孫皓暉先生會這樣講呢?其實我們要分析這個問題還是按照以下這幾點,從一個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內因外因這幾點我們綜合的分析一下。
  • 此戰是導致秦國滅亡的關鍵,經此一敗,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一場戰役之後,秦國就再也沒有堅持下去的能力了,那麼這場巨鹿之戰為什麼能夠導致秦國不復存在呢?圖片:巨鹿之戰劇照雖說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帝王,由於他統一六國的政策超出了當時社會的承受能力,因此等到他的兒子秦二世上位時,秦朝內部已經出現不穩跟動亂了。
  • 《大秦賦》之趙王遷:寵幸郭開,冤殺李牧,導致趙國滅亡!
    戰國時期趙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趙悼襄王之子,母為趙悼倡後。在戰國末期,趙王遷寵幸郭開,冤殺李牧,這成為趙國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一具體來說,《資治通鑑·卷六》中記載:(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嫡子嘉而立之。遷素以無行聞於國。
  • 秦國滅東方六國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為什麼這樣推進?
    眾所周知,秦國最後滅掉了另外的六國,但六國是怎樣被滅的,它們滅亡的順序又是怎樣的呢?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齊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韓國,所以,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進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抗,又無大國救援,所以秦軍長驅直入,一舉滅亡韓國,俘虜了韓王安。韓國的滅亡,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開始。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在戰國末期,王翦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一統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大秦賦》郭開:陷害趙國兩位功臣,後成為秦國功勳,結局悽慘
    如果歷史朝代有奸臣排行榜,趙國的郭開定然名列前茅。 《大秦賦》裡,郭開經常給趙偃出謀劃策。 和一般的策略不同,郭開提出的策略,大多屬於陰險招數。 於是,在郭開的努力輔佐下,趙國沒出意外的被秦國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