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臺灣商業、百貨單店30強業績pk 百貨仍是主力

2021-02-07 品牌與商業地產招商平臺


臺北新光三越信義四館以業績212億新臺幣(合計人民幣46.91億),增幅1.6%列2016臺灣商業第一,臺中新光三越中港店和臺北SOGO百貨忠孝總店則分別以162.5億新臺幣(合計人民幣35.96億)、130.4億新臺幣(合計人民幣28.85億)列第二、第三。



和日本、韓國類似,臺灣百貨業相對於購物中心顯得更加強勢。在《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前30強中,百貨購物中心與百貨業態佔據絕對優勢佔比高達三分之二。


*《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臺灣各百貨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部分甚至不含租賃店鋪業績故看似較低



臺灣百貨店整體業績超過630億人民幣(不含購物中心及奧萊),接近江蘇省的百貨規模,略強於購物中心奧萊與百貨雙分天下的北京,遠高於購物中心發達而百貨業萎縮的香港和上海市場。目前,面積小的傳統百貨店不斷停業、曾經的店王業績下滑等等也成了擺在臺灣百貨業面前的難題。


臺灣百貨TOP十強店王中,8家是大型百貨購物中心,僅有2家是中型百貨店。臺灣百貨TOP30強中11家百貨購物中心中9家實現了業績增長,而18家中小型百貨店中僅有3家實現了增長,高雄夢時代大型購物中心中的統一阪急百貨也實現了業績增長。



如曾經蟬聯臺灣店王的臺北SOGO忠孝店,在2004年達到業績頂峰175億後就開始逐漸下滑。


百貨業界指出,快時尚快速擴張開店也許是造成臺灣百貨業績下降的原因之一,近幾年僅服飾業(包括男女裝與童裝)就縮水500億臺幣。


臺灣統計處表示,為了開拓百貨公司集客力,近年來積極引進連鎖餐飲業進駐百貨商場,致百貨公司食品供應類之營收比重升高,躍居第1。2014年佔37.1%,較2013年增加2.7個百分點,已超越衣著及服飾配件類之36.4%,2016年餐飲食品銷售額佔比進一步攀升。


除此之外,電商網購市場亦對臺灣百貨業績造成一定影響。故臺灣地區部分百貨公司亦逐漸布局電子商務市場,打造網購平臺,注重高端與平價之平衡發展,以擴增競爭實力。


大型連鎖百貨如新光三越、SOGO、遠百等早已積極引進餐飲或娛樂等體驗型業態,以應對快時尚衝擊並區隔電商網購市場。提升比例1-2成不等,至於購物中心餐飲加娛樂比例甚至高達50-60%。


*《2016臺灣百貨單店30強》,30強單店中25家隸屬於新光三越、遠東、SOGO、微風、統一、漢神六大集團。臺灣各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故看似較低。



近兩年臺灣開始興起奧特萊斯風潮,2015年底,第一家標榜美式露天購物村的奧特萊斯華泰名品城面世,緊接著日本三井集團引進MITSUI Outlet PARK,隨著三井臺中港的5.5萬坪、臺中麗寶outlet2.3萬坪等新生力量崛起,臺灣奧特萊斯業態正式步入成長期。


與國內相比,雖弱後於北京上海地區,但成長勢頭極為迅猛。


例如2016年開業僅11個月的林口三井奧萊營業額高達66億,2018年或有望力爭100億甚至攀上臺灣商業單店前十。2015年底開幕的桃園華泰奧萊同樣表現出色。截止2016年底,臺灣共有3大4小共7家奧萊,總業績約44億人民幣。


臺灣目前購物中心(不含家樂福之類大賣場)和百貨店(含百貨購物中心)均為60來家,但2016年臺灣百貨店的總業績大致是購物中心總業績(不含百貨購物中心)的兩倍(遠遠落後於香港和上海)。


一、和位於黃金商圈百貨店相比,臺灣絕大多數購物中心位置多偏僻。


二、相對於已處於壟斷優勢的大型化的百貨購物中心(新光三越天地、MEGA大遠東CITY系),臺灣多數購物中心無論商業面積體量還是品牌資源都不佔優勢。


三、臺灣五大百貨集團(新光、遠東、SOGO、微風、統一)的運管能力及團隊人力資源遠高於臺灣購物中心業。


四、處於弱勢地位的臺灣購物中心的零售業態佔比遠低於百貨及百貨購物中心,很多項目的非零售業態佔比達5至6成,ATT 4 FUN桃園新店更以以全棟餐飲商場突圍。


五、相對於臺灣擁有七家連鎖百貨集團,臺灣購物中心業統一夢時代、冠德環球、大魯閣及潤泰新CityLink四大集團旗下也擁有多家連鎖購物中心,ATT4FUN、大江、秀泰廣場、日勝生京站於2016年起開始拓展新店。


臺灣購物中心業績基數較低,故TOP20強購物中心中,12家實現了業績增長。20強購物中心中4家是奧特萊斯,9家是大型購物中心,7家是中小型購物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存量資產接盤改造項目在20強中多達四家,包括臺北京站、ATT4FUN原紐約紐約購物中心、臺中大魯閣原德安新時代、臺中勤美誠品綠園道。


其中臺北京站時尚廣場和ATT4FUN原紐約紐約購物中心主打時尚潮流美食主題,臺中大魯閣原德安新時代主打運動主題,臺中勤美誠品綠園道主打文化藝術主題。


*《2016臺灣購物中心20強》,臺灣各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故看似較低。



受益於規模更大的百貨購物中心如MEGA大遠百CITY及新光天地發展,新商圈如臺北信義和臺中新CBD商圈茁壯成長,並開始反超傳統核心商圈。如今臺北信義CBD商圈已超過臺北忠孝路商圈成為臺灣第一商圈。


截至2016年底微風松高與微風信義加入營運後,信義商圈百貨產值約達600億元,20年成長20倍。


2016年度A11全樓層改裝徹底完成後,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客群年輕化至少10歲,新客增加至少3萬人,估2017年業績上看50億、年增8%。而2018、2019年還有微風南山與A13大遠百加入並新增120億年業績,超級百貨戰區形成且難以超越。


總體而言,2016年臺灣商業內需引動能力不足,大陸遊客減少,以及暖冬造成周年慶業績縮減等使得臺灣商業受到較大影響,負能量頗強。加上2017年一例一休新制度的實施,臺灣商業也將引來新的挑戰,預計五大百貨集團之外的中小型單體百貨店或面臨生存危機。


文/聯商網&搜鋪網 陳茜 郭歆曄

相關焦點

  • 2016臺灣商業30強業績大pk 百貨仍是主力
    和日本韓國類似,臺灣百貨業相對於購物中心顯得更加強勢。在《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前30強中,百貨購物中心與百貨業態佔據絕對優勢佔比高達三分之二。*《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臺灣各百貨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部分甚至不含租賃店鋪業績故看似較低臺灣小百貨瓶頸初現 店王業績僅增1.6%
  • 獨家┆2016臺灣商業、百貨單店、購物中心業績大PK
    和日本、韓國類似,臺灣百貨業相對於購物中心顯得更加強勢。在《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前30強中,百貨購物中心與百貨業態佔據絕對優勢佔比高達三分之二。*《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臺灣各百貨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部分甚至不含租賃店鋪業績故看似較低臺灣百貨店整體業績超過630億人民幣(不含購物中心及奧萊
  • 2016年臺灣店王出爐 前30強百貨仍是主力軍
    和日本韓國類似,臺灣百貨業相對於購物中心顯得更加強勢。在《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前30強中,百貨購物中心與百貨業態佔據絕對優勢佔比高達三分之二。   *《2016臺灣商業30強排行榜》,臺灣各百貨商場業績不含券不含稅,部分甚至不含租賃店鋪業績故看似較低 臺灣小百貨瓶頸初現 店王業績僅增1.6% 臺灣百貨店整體業績超過630億人民幣(不含購物中心及奧萊
  • 2016年日本百貨單店業績排名 伊勢丹領銜
    2016年日本百貨單店業績排名 伊勢丹領銜來源:聯商網2017-02-05 16:50聯商網消息:來自日本百貨店協會的數據,2016年全日本百貨店的銷售額為5978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586億),日本百貨從業者也曾和梅西百貨一樣,因商品同質性太高而業績下滑、甚至被迫關店。如今,日本百貨從業者則選擇創新改變,朝個性化百貨公司發展,或調整賣場的空間規劃與陳列,以提升顧客的體驗經驗與舒適感為轉型的重點。
  • 西北TOP20商圈主力店業績曝光(附考察商場地圖)
    為了便於各位考察、選址西北主要商圈,聯商網&搜鋪網西北站製作西北20大商圈地圖及主要商場2016年營業額匯總,供各位探討。TIPS:不同等級商圈主力店次主力店的業績要求並不相同。*文中數據為2016年全年業績
  • 觀察:30家奧萊、10大超市、30大百貨等銷售業績解析
    1、新店老店秀實力,百聯稱王   如表單數據所示,中國三大奧萊——香港東薈城名店倉、北京燕莎奧特萊斯、上海百聯奧特萊斯,均已成長為世界級奧萊單店,年業績均上升到了40億元以上。而新興奧萊代表——天津佛羅倫斯小鎮年業績也首次超過30億元。
  • 【通州商業】新光三越通州布局 華聯最賺錢單體百貨更名 再見「新光天地」!
    成立於2006年3月,臺灣新光三越與北京本土品牌華聯以各持股50%精心打造的京城奢侈品牌和高端百貨—新光天地,在近些年躋身全國百貨品牌單店銷量冠軍的同時悄然換牌,到底有什麼不為外界熟知的故事?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這或許是近兩年臺灣新光天地在內地二度布局倒逼的結果,北京華聯不想給新光三越做嫁衣。 相關資料顯示,去年臺灣新光三越曾再度布局通州,在通州打造新光天地項目,今年1月20日北京通州新光天地項目已引入某知名商業地產服務機構,以獲得商業顧問及獨家招商服務。
  • 西部地區十二大代表性商圈主力商場PK 誰是王者
    西北商圈則仍然以百貨商場為絕對主力,雖然現有商業設施密度遠不及西南,但在建商業項目數量層出不窮。就目前階段,西部地區僅重慶由於特殊的江山地形阻隔而形成完善的多商圈格局,成都、西安的多商圈均在中期階段,而其餘城市的商業重心幾乎仍然集聚在單一核心商圈。
  • 看過日韓才知道中國數千家百貨有多慘?
    2、日韓百貨店業態十多年前已度過頂峰期,體質業績弱小的門店早已大量停業,而我國的百貨店在三至六線城市仍然保有大量傳統低效的中小型百貨門店,導致我國百貨門店單店坪效及平均業績較低。隨著傳統中小型百貨門店進一步被淘汰出局,每百萬人口擁有百貨店數量趨於減少,經營能力強的現代時尚百貨大型店佔比不斷提高,中國百貨的單店平均業績將逐漸提高。
  • 擴建成全球最大店 業績目標北京SKP!天津伊勢丹放大招
    單店規模也將躋身於我國高端百貨單店前列,優異的商圈、優秀的運營商、超前的商業規模,業績能否比肩北京SKP引人注目。說起來,伊勢丹與SKP前身新光三越頗有淵源,需知三越伊勢丹在日本早已合併為一家集團。我們先來梳理下伊勢丹百貨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 2016年廣州零售業30強企業排行榜
    昨日,廣州商業總會發布"2016年廣州零售業30強」及「10佳購物中心"名單。這已經是廣州商業總會連續第五年發布廣州零售業30強,第四年發布廣州10佳購物中心信息。2016年度廣州零售業30強企業銷售總額1811.33億元,同比增長23%,佔全市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55972.75億元的3.2%。;平均年銷售總額達60.38億元,同比增長23%。與去年相似的是,30強頭兩位的京東和唯品會業績大幅增長並接近30家企業業績總額的1/3。值得關注的是,入圍的12家百貨和超市企業中,8家業績同比下滑,除廣百百貨外,業績全低於平均水平。
  • 臺灣百貨服飾業績2016年整體衰退 服裝集團紛紛撤出
    今年臺灣百貨服飾業績整體衰退,本土品牌人力成本高、日系價高市場不討好,加上快時尚、韓系、網購連年攻城略地,進口代理商比其集團、滿心企業皆受衝擊,從今年2月起陸續各有3、4個品牌撤櫃退出百貨;儀大童裝甚至6月解散公司、終結代理,女裝和童裝可說是跌到谷底。
  • 【重磅】中國數千家百貨有多慘?看過日韓才知道
    2、日韓百貨店業態十多年前已度過頂峰期,體質業績弱小的門店早已大量停業,而我國的百貨店在三至六線城市仍然保有大量傳統低效的中小型百貨門店,導致我國百貨門店單店坪效及平均業績較低。隨著傳統中小型百貨門店進一步被淘汰出局,每百萬人口擁有百貨店數量趨於減少,經營能力強的現代時尚百貨大型店佔比不斷提高,中國百貨的單店平均業績將逐漸提高。
  • 全國高端商場2016業績出爐
    聯商網&搜鋪網獨家聚焦高端商場業績,監測範圍覆蓋港臺,經過兩個月的反覆校對、核准,最後統計出了全國40家高端商場2016年業績報告。我們將此報告分為東(華東)、南(華南)、西(西南西北)、北(華北東北)、中(華中)、香港、臺灣七大區域,鎖定購物中心/百貨/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兩條主線,僅統計區域內業績前三甲的高端商場進行對比分析,從中得出一些結論,供業內人士借鑑。
  • 東北十二大商圈主力店業績一覽 拓展必備資料
    商圈5大主力店年業績約53億:麥凱樂總店16.5億,新瑪特青泥窪總店及大連商場聯合體約20億,柏威年購物中心約10億,百年城太平洋百貨8億。商圈6大次主力店:大商秋林原女店,大商男店,勝利廣場,大都會廣場,香榭裡廣場,久光百貨改造中。此外,青泥窪附近還有煙不再熱鬧的天津街商圈(佳兆業廣場、新世界百貨、國泰港匯中心、新天百)。
  • 華北21大商圈商場業績曝光 主力店能否挑起大梁?
    由於華東商業發達,華北競爭相對較弱,故將從地理及文化習俗更接近華北黃河流域的山東歸於華北一併討論。TIPS: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商圈,每個商圈的主力店、次主力店都是相對的,故各個商圈主力店次主力店業績標準並不統一。文中數據為2016年全年業績。
  • 從杭州尚泰百貨閉店說起:萬象城主力百貨未來猜想
    搜鋪網商業地產研究部 周松平/文日前,有關杭州尚泰百貨的一則將於10月閉店的消息在業內引起巨大反響,儘管尚泰方面已經否認了閉店時間,但承認了即將關店的事實。至此,尚泰百貨國內三家門店將去其二(瀋陽萬象城尚泰百貨已於2014年6月停業),只剩成都萬象城店在運營。
  • 中友百貨更名 植入臺灣百貨模式時代終結
    所謂的臺灣百貨模式,其實是一種藉助企劃拉動聯營模式消費的一種高增長的方式,最早臺灣人在企劃方面走在行業的最前端。以買300贈30的促銷方式為例,就是典型的以企劃帶動聯動模式營銷的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臺灣人帶到大陸的,這種模式曾一度受到國內消費者的追捧。  「中友百貨曾是西單首家引進臺灣百貨模式的公司,是走流行、時尚路線的百貨公司。
  • 中日韓歐美奧萊業績PK 大陸合格奧萊76家
    2015年,全國新增40餘家奧萊,其中專業奧萊達20家,績優奧萊的銷售同比普遍猛增,中國大陸奧萊業年業績由2014年的375億元攀升至近700億元,港臺地區奧萊業年銷售額則增加至80億元左右(主力為香港太古東薈城和臺灣高雄義大世界)。
  • 中國25大頂級商圈報告:含最新發展規劃、店王業績
    7大主力店王2018年預計可達140至150億:恒隆廣場去年完成優化改造,奢侈品專賣店紛紛升級,奢侈品業績大增,2017年48.5億,2016年38.5億;久光百貨總店去年業績創歷年新高,2017年30億,2016年27.9億;靜安嘉裡中心2017年17.2億,2016年16.7億;興業太古匯(2017年5月試營業)隨著星巴克咖啡烘焙工坊年底開幕及持續不斷的文化藝術活動吸粉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