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鑑定番茄高修飾脂肪酸基因簇

2020-12-12 科學網

研究鑑定番茄高修飾脂肪酸基因簇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40:16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Elizabeth Sattely和Mary Beth Mudgett研究團隊合作鑑定了番茄中高度修飾脂肪酸的病原響應基因簇。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1月9日的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使用非靶向代謝組學和RNA測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了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法卡林二醇生產所需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通過在異源宿主中重建初始生物合成步驟並在番茄中產生轉基因突變體,研究人員證明了該基因簇在法卡林二醇生物合成中的直接作用以及對番茄葉片中真菌和細菌病原體的抗性。這項工作揭示了一種新機制,即植物可通過修飾脂質庫以應對病原體;並且這項工作也有助人們理解炔基脂質生產的複雜生物化學。

據了解,為了應對生物脅迫,植物會產生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度修飾的脂肪酸。儘管它們具有化學複雜性並在病原體防禦中的發揮作用,但對植物中修飾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知之甚少。 法卡林二醇是存在於胡蘿蔔、番茄和芹菜中的典型炔屬類脂,可抑制真菌和人類癌細胞系的生長。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Pathogen-Responsive Gene Cluster for Highly Modified Fatty Acids in Tomato

Author: Ju Eun Jeon, Jung-Gun Kim, Curt R. Fischer, Niraj Mehta, Cosima Dufour-Schroif, Kimberly Wemmer, Mary Beth Mudgett, Elizabeth Sattely

Issue&Volume: 2020/01/09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biotic stress, plants produce suites of highly modified fatty acids that bear unusual chemical functionalities. Despite their chemical complexity and proposed roles in pathogen defens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synthesis of decorated fatty acids in plants. Falcarindiol is a prototypical acetylenic lipid present in carrot, tomato, and celery that inhibits growth of fungi and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d RNA sequencing, we discovered a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in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required for falcarindiol production. By reconstituting initial biosynthetic steps in a heterologous host and generating transgenic pathway mutants in tomato, we demonstrate a direct role of the cluster in falcarindiol biosynthesis and resistance to fungal and bacterial pathogens in tomato leaves. This work reveals a mechanism by which plants sculpt their lipid pool in response to pathogens and provides critical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 biochemistry of alkynyl lipid production.

DOI: 10.1016/j.cell.2019.11.03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322-4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Nat Comm|何川組構建基因組5hmC修飾的人體組織圖譜
    相比較於黃金標準方法TAB-seq的結果有較高的一致性(Spearman r = 0.82),並且準確捕獲到了不同組織在HOXA基因簇上的5hmC差異。作者發現,儘管組織類型不同,5hmC在基因組上的分布特徵呈現出一致性,比如在外顯子、啟動子和增強子上的富集,以及在基因組沉默區域的相對缺失,提示5hmC分布在基因組的功能活化區域。
  • Cell亮點:Steven Carr團隊報導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
    肺腺癌的蛋白基因組學研究示意圖磷酸化組數據揭示磷酸化修飾異常與ALK基因融合密切相關;拷貝數變化(CAN)相關性具有廣泛可比性,但在蛋白和PTMs水平上顯著減弱;DNA甲基化揭示甲基化修飾同轉錄調控、蛋白及修飾的潛在功能關聯;多組學揭示EGFR、KRAS相關基因突變的治療策略。圖2.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前人研究發現,lncRNA-LRK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可影響富亮氨酸重複受體激酶基因簇,從而影響水稻分櫱和產量(Wang et al. 2018)。該研究揭示了此前所忽視的長鏈非編碼RNA在分櫱和產量調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小麥中特異分櫱材料缺乏、基因組龐大複雜,其分櫱調控lncRNA的發掘工作大受制約、鮮見報導。
  • Cell子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表徵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進程
    後基因組時代,利用蛋白質組學及蛋白質修飾組學技術,全面分析包括卵巢癌在內的多種腫瘤組織、腫瘤細胞蛋白質組成成分、表達水平與蛋白質修飾狀態的動態變化,不僅幫助科學家尋找到了多種用於腫瘤早期篩查的特異腫瘤標誌物,而且還為研究腫瘤耐藥相關蛋白及機制、揭示腫瘤新型治療靶點帶來了嶄新的思路。
  • 研究發現新抗生素鑑定方法
    研究發現新抗生素鑑定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4:56:27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Gerard D.
  • 我國番茄、茄子、西甜瓜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一群群的科研人經過長期努力與協同攻關,終於結出累累碩果,在番茄、茄子和西甜瓜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上取得重大進展,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這些研究不僅加深了人們對番茄生理的進一步認識,還對番茄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技術途徑。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表達產物和編碼這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同時對其下遊的HOXA基因簇的表達進行調控,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方式。PTN-BBS聯合培養項目2010級學生尹亞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2012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2012級學生顏丕熙和盧雨陽等。沈曉驊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 丙二醯化修飾影響2型糖尿病
    通常來說糖基化的血紅蛋白A1c(HbA1c)作為2型糖尿病的臨床檢測標準,而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在2型糖尿病中還有待揭示。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2型糖尿病及前驅糖尿病中malonyl-CoA水平有顯著上調,而malonyl-CoA又作為賴氨酸丙二醯化修飾的丙二醯基供體,其生物功能可能間接影響賴氨酸丙二醯化修飾的生物學意義,所以丙二醯化修飾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
  • 一文詳解基因編輯真菌原理-源井生物
    Red/ET重組系統是微生物基因編輯最經典的方法,可以實現對DNA分子的敲除、點突變、敲入等多種修飾。該技術已被廣泛地用於基因組DNA,如細菌人工染色體、大腸桿菌染色體等的遺傳修飾研究以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中。
  • 翻車解讀「遺傳物質和基因修飾生物體」
    在理解稅則號列3002.9040「遺傳物質和基因修飾生物體」的範圍時通常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該子目包括「遺傳物質」和「基因修飾生物體」兩部分商品;二是將其解讀為「遺傳物質和基因修飾」的「生物體」,因為單獨報驗的遺傳物質——DNA或RNA——本身並不屬於品目30.02所包括的範圍,而應作為核酸歸在品目29.34。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TPM A是從源自南海深海沉積物樣品的鏈黴菌Streptomycespactum SCSIO 02999中分離獲得的一個脂肽糖苷類化合物,其結構中包括6個胺基酸(其中兩個為非天然胺基酸)和一個含糖基化修飾的獨特17碳脂肪鏈。
  •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
    5 3181101007 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代謝物在肝細胞脂滴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 「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完善多種魚類種質鑑定技術
    7月19日,由水科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白俊傑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通過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成果鑑定,該項目進一步擴展和完善了多種魚類的分子鑑定技術。鑑定委員會由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為組長,成員由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以及南海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 JPR: 給你講述發生在弓形蟲上神秘的修飾
    該研究首次在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裡系統性的鑑定琥珀醯化蛋白質組並闡釋了它的功能。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是一種動態的、可逆的蛋白質化學修飾,它在蛋白質加工和成熟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作為更能實質性改變蛋白質的化學性質的修飾,例如改變蛋白生理PH條件,進而促進基質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的調整。
  • Molecular Cell: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調控植物脅迫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甲基化修飾與一氧化氮依賴的亞硝基化修飾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兩類修飾參與調控眾多生物學過程,包括調控非生物脅迫反應。但二者調控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制不甚清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左建儒研究組在亞硝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發現,擬南芥蛋白質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T5被亞硝基化修飾。PRMT5是在高等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一個酶,催化精氨酸雙對稱性甲基化修飾,其底物包括pre-mRNA剪接體的核心組分。
  • 高效育種讓番茄辣椒好種好吃
    由於栽培環境和育種目標的變化,番茄栽培面對的逆境日益嚴峻,同時果實的風味和品質在一段時間內呈下降趨勢。「番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開展對番茄的育種工作尤為緊迫。」葉志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番茄和辣椒都起源於南美洲,同屬茄科,具有相近的遺傳學背景、相似的生物學特性、共有的重要病害以及相通的育種方法。
  • 文獻解讀|瘤胃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鑑定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the species of the rumen microbiota瘤胃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鑑定作者:Yasmin Neves Vieira Sabino, Mateus Ferreira
  • Nature:大型宏基因組學研究表明土壤是潛在的抗生素和抗真菌劑聚寶盆
    2018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指出能夠在宏基因組學技術的幫助下對土壤---最好的抗生素來源---進行更加充分地挖掘以便發現新的藥物和其他有用的化學物。
  • 科學家揭開罌粟藥物基因秘密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諾斯卡品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抗癌劑。人們因此已開始進行臨床實驗,以檢驗諾斯卡品在抗擊血癌方面的作用。科學家發現,導致諾斯卡品在罌粟內部進行合成的是一個由10個基因組成的基因簇。這就是說,植物育種人員現在可以開發出高產品種。這也許還可以幫助科學家將來在工廠生產這種藥物。
  • 論文解讀:西非地區尼羅羅非魚遺傳多樣性研究
    根據傳統的分類學方法,已鑑定出7個尼羅羅非魚亞種,除1個尼羅羅非魚亞種外,其餘均分布在東非裂谷湖泊中。儘管東非尼羅羅非魚的種群特徵和遺傳結構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研究,但對整個西非系統的種群研究卻相對較少。每個群體的等位基因總數在257-345個之間,轉化為多態位點的總百分比在33.8-79.7%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