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林文月之文,感受京都滿載歲月沉澱的厚度

2020-12-06 是秀逗呀

京都,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是一座內陸城市,坐落在京都盆地(山城)的北半部和丹波高原的東部山區,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蹟,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

我了解是京都,是它與唐朝的長安相似,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

《京都一年》是林文月在京都一年的隨筆和遊記,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回想剛到京都時,孤零零沒有一個熟人。有一次乘電車下錯車站,迷失了方向,在萬家燈火的街頭徘徊,當時心中無限悽涼,恨不能插翅飛返,但是一年來,京都典雅的氣氛和優美的風光深深吸引了我。

富有古都之稱的京都到底是有何種魅力呢?我們可以從《京都一年》這本散文裡了解。跟隨作者的腳步,作者細緻的觀察、娓娓的敘述,呈現了她個人對於京都的體會,於是京都近郊的亭臺樓閣、古剎名園,京都的節令行事、民情風俗,有如一幅白描長卷呈現在眼前。讀《京都一年》了解古都,感受作者那豐富愜意的慢生活。

作者林文月,臺灣省彰化縣人。深諳日本的語言與文化,專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客座教授。

看歲末京都歌舞記

歌舞伎是日本比較傳統的民族表演藝術。在日本每年的十二月,寒風拂過鴨川水面時,京都的居民心裡卻另有一番興奮,那就是延續三百年的年終歌舞伎大表演。京都婦女對穿很講究,所以在這一天的著裝上都會大為講究,藉此一大盛事,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稱這為「穿倒」。

歌舞伎的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和我們的戲文很相似。演員們的表情動作很誇張,有些類似吹須瞪眼的表情,看起來有些怪異。也許有人會欣賞不來,但是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我們無論看西洋歌劇還是京戲,都要趕走現實的觀念,將自己融入那古典氣氛裡,接受那特有的誇張情調,而後始能欣賞其美」。頗有入鄉隨俗之感。

賞京都庭院之美

跟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來欣賞京都庭園之美。上帝創造了自然美,而日本人自詡創造了庭院之美。庭院之美自不能跟上帝之美相比,但也有自己獨特的境界。京都的庭院有什麼特別之美呢?

書中說:日本的庭園,自古以來,歷奈良、平安、至鎌倉時代,皆以池泉庭園為主流,但是在室町末期,出現了劃時代的改革——枯山水庭院。這跟當時的歷史也很有關係。枯山水庭院,又被稱作石庭,用材主要是以石和砂為主。除了這些,還少不了青苔作為綠色的點綴,青苔歷史悠久,也是代表園林歷史的一種標誌。作者借西芳寺、祇王寺等京都各大名庭展現苔在庭院的重要性。

自然之景與創造的庭園之景相結合,上帝的傑作與人間的傑作相映襯,奇景便呈現於人間了。

雖說是「穿倒」,但也有自己一套的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去到一個新的城市,怎麼會不去品嘗一下當地的美食呢?作者也一樣。雖說吃倒在大阪,穿倒在京都,但是京都的美食也自成一特色。古香古色的京都在吃上很有儀式感,從精美高雅的茶具到精緻的擺盤水平,都可以看出來。

京都的食物非常注重視覺美,普通簡單的食材用精緻上乘的器具裝著,京都的美食,尤重精美,一道普通的菜餚都會花上非常大的工夫。

除了精緻京都美食還以清淡著稱。他們認為過多的調味會破壞食物本身的味道,把食物做得清淡,才是享受美食之人。最為有名的是「湯豆腐」,即清水煮豆腐,是禪料理,源自禪寺,這些寺院不食葷,以素食為主,更以湯豆腐最為有名,豆腐潔白細膩,入口即化,清淡中更能體味豆腐的原汁原味。

讀林文月的《京都一年》,了解京都的風俗人情,和作者一起去看奈良正倉院展覽,品京都茶會,觀賞三百年傳統的歌舞伎,賞京都庭園之美,逛京都市集和京都古書鋪,品京都美食。這不止一本散文,更像是一本遊記,隨著作者緩緩的文字,了解日本古都,感受一座城。

相關焦點

  • 《京都一年》再版,林文月在京都時光的真實記錄,令人回味無窮!
    以我的個人經歷來說,是萬家燈火璀璨,而自己孤獨一人卻始終找不到任何的歸屬感,恰如無根之浮萍,只能隨波而動。因此,不得不承認,人對於故鄉總是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當36歲的臺灣中文系副教授林文月,懷著一顆不舍與求知的心,到達日本的京都,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起初,她就是這樣悽悽惶惶,不知所措。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2020-10-15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京都到底有什麼好?來聽這些「京都玩家」怎麼說
    如今,現代化的都市都越來越相似,穿梭在地鐵和機場出口的遊客有時會錯亂自己到底是身處哪個城市,但是在京都不會這樣。小小的京都每條街道甚至比景點更加好看,作家們用文字記錄京都的美與生活:朱天心的《三十三年夢》,舒國治的《京都的門外漢》,林文月的《京都一年》……不妨在這些作家記錄自己與京都的筆下,一邊讀一邊像是在京都走一走。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文藝聯合書單總第45期
    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臺灣著名作家林文月遊記隨筆《京都一年》入選本期書單。更多江蘇鳳凰文藝好書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swy_kuwoniu《京都一年》林文月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9月「我不會攝影,只能將眼睛所看見的,心中所感受的,收入筆底,我走出房間去捕捉京都的美好,卻發現她像一個風情萬種的少婦,接觸越多
  • 京都遊記很多,《京都一年》情真意切,勾起人們對京都的牽念
    離京都一日遊已經三年,儘管我未曾真切地走遍京都每個角落,但是京都的初冬之美依然給了我非常美好而深刻的記憶。無論是皇居前鴻溝另一側蕭蕭下落葉,還是花見小路兩側鱗次櫛比的居酒屋,又或是八坂神社前虔誠的盛裝新娘,都給我留下了無比鮮活的印象。
  • 10本書帶你走進日本京都 感受千年古城魅力
    ,那是令人傾往的京都之心。旅人與歷史的對話,似與情人傾訴又似獨白的詩篇,有了思念與記憶的溫度,彷若在遊歷間,獲得一種心靈沉澱的療愈。作者簡介曾鬱雯,1986年臺大歷史系畢業,知名作家、珠寶設計師,為美國寶石學院之研究寶石專家(G.I.A-G.G)。曾為《皇冠》、《珠寶世界》等執筆撰寫專欄。亦曾主持"火線聊天室""幸福進行曲""鬱見幸福"等多個節目。
  • 作家在京都生活一年的感受,帶給我們不一樣的京都
    在日本,我去了大阪,京都和奈良,這三個城市都讓我印象深刻。短的幾日就讓我對日本這個國度激起了興趣。《京都一年》是作者林文月在京都一年時間裡觀察到,了解到的文化和內涵。在這本書裡有他個人對於京都的感受和體會,也有京都的人文地貌。這樣一個充滿歷史的古都中,聽見看見遇見的事物,都有著獨特的面貌。必須下來這一個城市適合居住也適合創作。
  • 「人生是一場直覺」 林文月的翻譯人生
    小時候林文月生活在租界,她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抗戰結束,她被告知是中國人;到臺灣,她又成了上海人……各種語言的顛來倒去,成了林文月最早的「翻譯經驗」。林文月的表弟是連戰,外祖父是連橫,老師是臺靜農,她家中的客廳裡常常往來林海音、董橋等人的身影。臺灣大學有一座「望月樓」,有人玩笑說——望的就是林文月。林文月也是《源氏物語》的翻譯者。1978年12月的某個臺北冬夜,林文月終於翻譯完成《源氏物語》全本五十四帖。丈夫和一雙兒女已經沉沉睡下,從窗口遠眺過去,整個臺北都在安眠,只剩下稀稀落落的燈光。
  • 漫步京都 沉澱優雅古味的和風之城
    多次來到京都,時常有這樣的錯覺。在知恩院幽靜的山門前遇見穿著和服的男女;在北野天滿宮聽到悠遠的參拜鈴聲;在寧寧小路碰到賣力吆喝的古著人力車夫;在本能寺安靜的角落找到孤獨的信長之墓;閒坐鴨川岸邊,眺望傍晚的燈火,心中忽然會「滴答」一聲,遺忘了時光。
  • 士林官邸:沉澱在歲月中的浪漫與美
    士林官邸:沉澱在歲月中的浪漫與美 2017-08-01 15:1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社臺北8月1日電 題:士林官邸:沉澱在歲月中的浪漫與美
  • 為什麼要去京都(上)|私家地理
    深秋的京都顏色最豐富,黃到瞎眼的銀杏,火燒一樣的楓葉,配之京都的肅穆之黑,太醉人了。原本我借的事一色的鵝黃色和服,遇到較真的日本店員看到我選的和服下面有點皺,就硬不讓借,搞來搞去我穿的像一個時分小姐家的老媽子。
  • 蘇枕書旅日八年:京都只是一座古都嗎?
    數載光陰,四十四通書簡,隨京都四時節序,追蹤山川風物之美。千年古都,見字如面。    蘇枕書,江蘇南通人,客居京都。著有《歲時記》、《塵世的夢浮橋》、《京都古書店風景》、《有鹿來:京都的日常》等,出版過《浪人》、《東京愛情故事》等譯作。    蘇枕書的文字生涯開始得很早。
  • 蘭芳園:經歷歲月沉澱出來的品質與時尚
    但有一款奶茶,在歷經67年歲月的沉澱,依然活躍在奶茶界,深受大眾喜愛。它就是被稱為港式奶茶鼻祖的蘭芳園。 經典口味——歷經67年歲月洗禮品質就是需要時間沉澱,就是自我的堅持與執著。就如蘭芳園,享譽香港半個多世紀,歷久不衰,依然廣受消費者喜愛。
  • 和你去京都 出門前你需要知道這些
    第一次遇到的是京都的秋天,這事一場和崔斯坦小姐的匆匆兩日遊,一早從東京新幹線出發,第二天夜了趕回東京。深秋的京都顏色最豐富,黃到瞎眼的銀杏,火燒一樣的楓葉,配之京都的肅穆之黑,太醉人了。那次是特別隨意的行動,就沒有怎麼做攻略,就是那麼短短兩天一夜時間,轉了下衹園,東本願寺,八坂神社,還一大早坐公交車去了嵐山(可見真是很隨意)。
  • 那些沉澱的歷史 京都必逛的美術館博物館
    京都散步,忘了時光停留在記憶中的仍是清晨靜謐的巷道午後溫暖的陽光晚間流連在鴨川祗園中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下一個轉角,沒準兒就會與千重子擦身而過呢~千年歷史和文化積澱下的京都,是紫式部、川端康成、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 等作家的精神原鄉,也是日本文化的源點和象徵之地,自然更是喜歡日本傳統文化人士的必往之處,即便暫時身不能至,也不妨礙我們在書寫京都的浩瀚文學作品裡神遊一番。
  • 36歲的副教授開啟異鄉獨居的旅程,也寫下了《京都一年》這本書
    36歲那年,林文月是大學裡中文系的副教授。有天,她突然接到系主任的電話,說學校有到日本訪問研究一年的機會,讓她考慮考慮要不要去。林文月想了想答應了,於是,她踏上了首次在異鄉獨居的旅程,也寫下了《京都一年》這本書。
  • 浮生京都一日閒,在京都看日本情懷,感受穿越千年風物詩
    這次旅行,小編想去日本京都。在途的旅行,總會給生活帶來新鮮感,我們也會感覺到疲憊,但是心態是年輕的,幸福的。對幸福感的要求不要太高,這樣才會產生滿足。看過眾多景色,能感知的底蘊便會越來越深厚,小編猜,這也是每個人都想去感受的吧。日本京都在小編印象裡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地的服飾的儀式感,而與和服最配的就是神社了。
  • 京都風情景點10選,感受京都的魅力!
    對於喜歡體驗傳統京都風情的你,位於京都心臟地帶的四條烏丸就是最佳場所。本次為你介紹京都烏丸幾10選,處景點,從最推薦的觀光景點、私房景點到地道美食,為你徹底做介紹。從烏丸站步行13分鐘左右的位置,就可以到達耳熟能詳本能寺之變的「本能寺」。400多年歲月中,經歷5次火災和重建,雖然歷史地位上有名,但觀光客不多可慢慢來盡情地參觀。
  • 歲月沉澱下的隱士——千年古村磁圭
    沿著清溪而上,一拱橋靜靜地躺在溪上,拱橋上的石塊已被歲月打磨得平滑。隨行的南城縣黨史辦的吳雲華主任每年要來磁圭村10多次,對磁圭村了如指掌。「街延四裡,屠肆至七十隻,市列兩廊,雨無張蓋行者,亭臺樓觀擬城邑」,磁圭之盛可見一斑。只是,鋪臺依舊在,門窗早閉停。各式各樣的酒樓店鋪,在時光中沉默,在風雨中搖墜。唯有門上貼著的大紅福字,慰藉著背井離鄉的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