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這座由純銀打造的小樓,耗資5萬兩白銀,銀子來源讓人唏噓

2020-09-25 小梅記

世界那麼大,無奇不有,而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可以說,我國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景觀,再加上當地小吃數不勝數,當然,也有很多神奇的建築,如鳥巢,水立方等等。今天我會給大家帶來一些新鮮的東西!

而我今天給您帶來的主角是湖南永興的一座銀樓。該銀樓可以說是花費白銀5萬兩,再加上超過三個月封閉施工的!在這個時候,肯定會有朋友說,這不就是一種浪費,這是過於奢侈了!但事實上,在這銀大廈的建設中使用的所有銀從廢棄產品中提取的,什麼這個建築要展現的是變廢為寶的概念!

當完成這個銀大廈的時候,當地人稱之為它的世界第一的建築,與周圍世界的第一個建築物是世界上第一個銀樓,周邊地區還建有一個博物館般的感覺!不僅有觀光區域,而且展覽區和購物區。整個景區的設計也有我們國家的傳統風格。它被設計成一個中心軸。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白銀冶煉的歷史和時間的打拼,永興人的歷史。再加上許多人從遠古時代到現在銀器。

也行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眼光。大家對這個地方的評論是非常複雜的。一些遊客說,他們碰到牆壁在這裡,但人碰過它,但它並不像銀,它更像塗油漆。事實上,景區不在這裡,畢竟銀會氧化和空氣中,從而影響外觀和感覺變黑,所以塗料油漆。而這幢實際上是之前在我們國家的最醜陋的建築物的名單上。其原因是,它是在晚上太可怕了,畫面是很難想像的。

但這裡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白銀建設出來的建築。門票不是很昂貴,而且它不宰遊客。更為可貴的是,這種銀大廈的建設是不是為了炫耀財富,而是向世界展示了大家的辛勤工作的奇蹟。該銀礦已經成為中國的銀資本,永興人民鬥爭的歷史生動可見。你覺得這是什麼建築?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我國一座由純銀打造的小樓,耗資5萬兩白銀,銀子來源卻令人唏噓
    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主角就是湖南永興的一座銀樓,這座銀樓可以說耗資了5萬兩白銀,再加上超過三個月的封閉修建而成!這時候肯定會有朋友說,這不是浪費嗎,太過奢侈!但其實建造這座銀樓的所使用的銀全部都是從廢品廢料之中提取出來的,而這棟建築要展現的就是變廢為寶的理念!
  • 湖南這座縣城,用5萬兩白銀打造「銀樓」,銀子來源卻令人唏噓
    湖南這座縣城,用5萬兩白銀打造「銀樓」,銀子來源卻令人唏噓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說到「銀樓」,我們都會想起生產金銀首飾器皿並從事交易的商店,而這次心心要說的「銀樓」,可是貨真價實用銀子建造的建築。
  • 一座全部用銀子打造的小樓,耗資5萬兩白銀,網友:太醜了
    一座全部用銀子打造的小樓,耗資5萬兩白銀,網友:太醜了我國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各種名勝古蹟和自然風景無數。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每年都吸引很多遊客觀看。另一方面中國的食物世界聞名,添加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很多外國遊客驚嘆於中國。很多人執著於名山大川,但我國也有許多不知名的小地方,都值得一去。
  • 湖南又一景點走紅,用5萬兩白銀仿建日本,卻因銀子來源備受稱讚
    國內知名的古樓很多,有以純木質出名的應縣木塔,有和嶽陽樓一樣的黃鶴樓,鸛雀樓,又或者是滕王閣和蓬萊閣,這些古樓都是我國建築藝術中的瑰寶。而在湖南,最有牌面的樓卻是一處仿古的建築,並且這座仿古的大樓還是用純銀打造。所以才有最有牌面的樓的稱號。
  • 我國唯一用銀子建造的樓,耗資5萬兩白銀,工匠百天封閉建造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我國遺留下了眾多的古建築物。現如今,我國的各個城市到處都是繁華的現代化建築物,一些獨特的建築物也成為了當地的地標性建築,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國的建築物都吸引了這麼多遊客參觀,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一個用「純銀」打造的一座大樓,耗資5萬兩白銀打造的,奢華無比。
  • 湖南一座縣城被稱為銀都,因一座銀樓而得名,消耗白銀5萬兩建成
    不過在這座銀都裡,沒有一座銀礦,卻能產出國內四分之一的白銀量,歸功於永興縣是一個煉銀技術非常發達的地方,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我國回收金銀重新冶煉的地方,這裡產出的銀基本都是重新冶煉而成的。在2008年,永興耗費5萬兩純白銀來打造這座閣樓,最後經歷了100多天,打造出我國最大的銀樓。神奇的是,建造這座銀樓所使用的白銀沒有一克是新銀,全都是回收的銀渣,這座銀樓就像是變廢為寶一樣,而這樣的建造方式其實也是參考了日本的金閣樓。
  •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不論是東西方,只要需要進行貿易,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地位十分重要,而這一重要的角色通常都是由貴金屬來擔任。我們經常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雪花銀?十萬雪花銀到底值人民幣多少錢呢?
  • 湖南花費5萬兩白銀,打造了一棟「銀樓」,晚上有種陰森的感覺
    雖然這座房屋利用五萬兩白銀打造而成,可是房屋白花花的外表卻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並不是不喜歡這座價值連城的寶物,而是這棟銀樓與其它建築外表截然不同。 湖南花費5萬兩白銀,打造了一棟「銀樓」,晚上有種陰森的感覺。
  • 湖南郴州的無銀礦縣,是我國的銀都,花費5萬兩白銀造銀樓
    在我國有這樣一個建築,哪怕沒有被雪覆蓋,也依舊是「銀裝素裹」的,這個建築位於湖南郴州,這個縣無銀礦,卻花5萬兩白銀造銀樓,是我國的銀都。這個建築便是被稱作「中國白銀第一坊」的郴州永興銀樓。永興銀樓耗費5萬兩白銀,動用數十名工匠,歷經百餘天的封閉式構建,一座巧奪天工的中國最大銀樓終於驚豔亮相。銀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新建成的銀樓顯得分外妖嬈。
  • 銀子還值不值錢?為什麼苗族人從頭戴到腳,有那麼多銀子?
    但是現在銀子似乎漸漸離開了我們的視線,大家都不流行戴銀子飾品了。那麼,現在的銀子到底還值不值錢呢?據市場統計,現在千足銀的價格在3~5元一克。在古代,我國直接以銀子作為貨幣支付,具有輝煌的銀子使用歷史。但是後來清朝晚期,儲存量豐富的銀子被大量掠奪和賠付,使得我國銀子存儲量大大減少。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明清木材貿易有關。數百年前,清水江流域每年輸出價值百萬元的木材,許多以銀元兌付,民間便積存了大量白銀。
  • 白銀是古代的貨幣,那在清朝時,有1萬兩白銀屬於什麼水平?
    但是如果白銀產量太大,一下子造成了貨幣超發,市面上出現了2億兩白銀,但商品還是原來價值1億兩白銀的商品,那麼你就要用2兩白銀去購買原先價值1兩白銀的商品了,這就是通脹了,通脹的本質就是貨幣本身貶值。當然,由於白銀的產量是有限的,所以以白銀為貨幣購買商品就很難出現通脹的情況,也正是因為白銀在古代的價值很穩定,所以歷朝歷代白銀都是硬通貨。
  • 我國最豪華的建築,耗資30萬黃金打造,號稱佔據全國一半的黃金
    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下,也是流傳了很多在古時候的建築和一些比較讓人吃驚的習俗下來,而我國又是一個很龐大的國家,擁有著很多的民族和地區,一些民族和地區方言和文化還有一些習俗都是有著一個很大的差異,性格也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 究竟是老銀子好還是現在的銀子好?
    當前銀這類貴金屬在生活中已經十分常見,與黃金相比價格要低廉近百倍,所以擁有它的人群數量龐大。據考究,銀和黃金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由於銀獨有的優良性,曾被人們賦予它貨幣和裝飾的雙重價值,可見它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是多麼的巨大。
  • 古代5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你的月收入有5兩銀子嗎?
    古代5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你的月收入有5兩銀子嗎?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呢?就是古人在交易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用銀子支付,比如什麼銀元寶,小碎銀等等。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古人們真的出手好闊綽,好有錢,那麼問題來了,古代5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你的月收入有5兩銀子嗎?可能是生活時代的不同,我們以現代的眼光去審視古人的衣食住行以及金錢交易方式,真的是與我們差異很大。現在我們買東西大多數都是紙幣,也就是我們所稱的人民幣,當然還有一元的硬幣。
  •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同時我國的貨幣也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的演變,從最開始的貝到銅幣在到交子到後期的金銀幣等。材質也是由銅、錫、鐵變成了以銅、金、銀為主。我國從明朝開始逐漸採用銀質元寶當作流通的貨幣。在這個時間階段,銀的冶煉水平也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 用馬關條約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能否打造當時最強大的艦隊?
    趣談答案:2億兩白銀單純的花錢是可以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只不過滿清的模式如果不改變,再強大的艦隊也沒有用。一則野史傳說關於這一個野史傳說極有可能是真實的,只不過對應的文件、對應的數據資料實在是找不到,也無從查閱。我們只能說日本培養一支強大的艦隊可能總耗費額度才2000萬兩白銀。
  • 為什麼說白銀是很尷尬的貨幣?美國又是如何利用白銀沉重打擊我國的
    ——《八月十三夜與張檢法泛武溪》 在一些古裝劇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富人經常用銀子來打賞下人,而對比現在銀的價格,每個人內心都會浮現一個詞:豪橫。其實在古代,一兩銀子就足夠一個家庭一年的開支,而這些有錢人打賞下人竟然都是一荷包銀子的賞賜,就不免讓人懷疑這些銀子的真實性。況且,銀這種貨幣是從明朝開始通行的,不知那些拍攝明朝以前電視劇的人有沒有讀過歷史。
  • 湖南最有爭議的一個建築,耗資5萬兩白銀打造,被稱中國第一銀樓
    現在,在我國許多城市建築中,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注重個性化建築,是進一步融合了城市特色的建築物,而且,這樣的建築在我國也能看到很多,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建築和水平,但遺憾的是,這些建築正在發展中,有個城市的建築說不讓人滿意。
  • 左宗棠用2000萬兩銀子收復新疆,李鴻章呢?花4500萬兩卻丟了臺灣
    1875年5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名義,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新疆軍務。當時大清國庫空虛,慈禧太后雖然同意出兵,但是朝廷只是象徵性的撥了200萬兩銀子,以及分攤到各省分攤的300萬兩白條,多次討要後,到了左宗棠手中僅400萬兩白銀左右。
  • 古代的大俠到底是怎樣花銀子的 要不要拍個銀礦了解下?
    唐朝開發南方後,白銀產量才得到提升,但冶煉技術並不發達,有人統計過,縱貫唐朝的白銀總產量僅為1500萬兩左右。按照唐朝近200年的統治時間計算,平均每年也不過5萬兩。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電視劇裡的富商豪客,隨口說說就是「紋銀十萬兩」的花銷,折算起來就已經是大唐盛世足足兩年的白銀產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