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首條5G隧道——大連路隧道技術日臻成熟。基於AR技術,大連路隧道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嘴巴」、「耳朵」和「眼睛」,一旦發現異常,就「主動發聲、自由報警」,讓管理人員及時獲知風險隱患信息,並及時處置,幫助隧道健康安全運行。詳見↓
中國首條5G隧道——大連路隧道技術日臻成熟。基於AR技術,大連路隧道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嘴巴」、「耳朵」和「眼睛」,一旦發現異常,就「主動發聲、自由報警」,讓管理人員及時獲知風險隱患信息,並及時處置,幫助隧道健康安全運行。詳見↓
5G技術與傳統城市運維養護相結合
感知:為隧道裝上能呼喊的「嘴巴」
通過在隧道結構內部署超過300套5G物聯網感知設備,同時依託STEC雲物聯服務平臺強大的數據計算存儲支撐能力,大連路隧道已實現設施關鍵信息的採集、解析和接入。這些感知設備就像隧道的「聲帶」,一旦發現異常,就「主動發聲、自由報警」,讓管理人員及時獲知風險隱患信息,第一時間開展維修處置。通過這項技術,隧道管理人員不僅掌握了大連路隧道健康變化趨勢,還能根據數據預知、預判隧道健康狀態和潛在風險。
※藉助物聯網技術,在這些領域已經實現了數據採集:
隧道結構位移監測數據
環境監測數據
視頻監控數據
衛星定位數據
高頻振動數據
結構發生偏移了、高頻震動「內傷」了、環境發生變化了……所有信息及時掌握,快速處理!
探測:讓隧道擁有「雷達耳朵」
在大連路隧道內,還有一個特殊的「雷達耳朵」——高頻交通大數據雷達。只要車輛進入隧道區域,就被隧道內的「雷達」捕捉定位。
未來,藉助大連路隧道的「雷達」,在隧道內的無人駕駛車輛不僅能夠感知自己周邊的車輛行駛狀態,還能通過5G網絡從隧道股份獲取到整條交通線路上的車流情況,實現車載AI的主動安全控制與路線管理。這對城市地面道路、高架快速路以及地下空間等設施的智慧運營都具借鑑意義。
傳輸:按上最高清的「眼睛」
在傳統的隧道養護作業中,當一線操作人員發現設備故障或部件缺損,往往需要採集現場資料並數次折返控制中心,通過後臺技術人員查閱基礎資料、確認故障內容後,再實施修理或部件替換。這種模式不但響應慢,也需要多次影響隧道內交通,給市民帶來了不便。
現在基於AR技術和5G網絡的覆蓋,隧道股份城建信息為一線操作人員開發的AR智能眼鏡,能夠將實時數據「疊加」在真實環境中,實現「邊巡邊控」。
當發現設施異常後,帶著AR智能眼鏡的操作人員所「目視」的所有影像、聽到的所有聲音,將通過5G網絡實時回傳至後臺技術中心,技術人員即刻對問題作出鑑定判斷、給出修復意見;對於一些小規模維護作業,甚至當場就能得到解決。
這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隧道運維作業的敏捷度,同時也降低了隧道內施工作業的頻次、時間,減輕了公共運輸負擔,讓日常維護「低影響」。
信息來源:上海發布
原標題:《【交通】隧道也有嘴、耳、眼!國內首條5G隧道串起浦江兩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