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半島記者 李峰
打開陳舊的工具箱,取出泛黃的小鑷子,做好的面人擺上來……1月18日一大早,四位手藝人來到海雲廣場悄悄開了攤兒。兩位捏麵人師傅、一位糖畫師傅,再加上一位吹糖人師傅,四人搭配,相約而至,練一練自己的拿手活,嘮一嘮如何忙年。四位師傅擺開把式做得盡興,都不知已經有不少市民尋著「年味」而來。
■捏麵人藝人朱慶收、杜華藝:「看!看!這是彩泥!」幾個在廣場上玩的孩子被五顏六色的小面人吸引了過來。「孩子,這可不是彩泥,這都是面做的。」手藝人朱慶收,邊捏麵人邊說,「本來現在的孩子就不認識捏麵人的手藝,再加上現在不少捏麵人用上了孩子們常玩的『太空泥』,讓這個老行當正在變味兒。」朱慶收告訴記者,春節前後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就因為準備「面」很麻煩,很多人才用上了太空泥。
「為了準備今年春節前後捏麵人的原料,我已經準備了有一段時間了。得準備好餃子粉和糯米粉,還要經過攪拌、燙麵、醒面、蒸面、配色、揉面這一系列工序,像我今天帶出來的一盒子面,做了整整一個下午。春節前後我得反覆準備一共100多斤的面。」
最近,朱慶收還在忙著「補課」,就是跟著孩子看看時下最火的動畫片,看看哪個角色在孩子圈裡最「火」。為了能好賣一點,他就開始試著做一些時下流行的卡通人物。
冬天的青島氣溫在零攝氏度左右,如果不戴手套,就會凍得手指發麻。但手藝人在寒風中捏起面人遊刃有餘。搓一搓、揉一揉、揪一下再按一按,小鑷子、小鏟子齊上陣,幾分鐘的時間,一隻栩栩如生的「公雞」就從杜華藝的手中「跳」了出來。
杜華藝捏麵人的手藝好,在圈裡是出了名的。同行的老夥計說:「都是一樣的麵團,到他的手裡,就像有了生命一樣,造型生動,也肯花心思。都是捏金雞報曉,他捏的雞,連眼神都很講究。」
在杜華藝的工具盒前,擺著一個神秘的小圓盒,那就是他冬天出攤兒捏麵人的「秘密武器」,不是別的,正是一小盒「口子油」。杜華藝說:「冬天天冷,手容易乾裂,開捏之前我都會在手掌上塗上點口子油,這樣捏出來的面人,不會因為手掌乾裂出現瑕疵,外表光滑好看。」
「捏好面人,得花功夫,得耐心。」杜華藝說,自己從十五歲開始接觸捏麵人,到今年整整捏了30年了。
■糖畫藝人周丕春:18日來相聚的四位手藝人,年齡最小的是80後糖畫手藝人周丕春。36歲的他今年是第一次參加市北區的蘿蔔元宵糖球會,這讓他很是興奮。
「年前我可忙壞了,怎麼說這也是我頭一回亮相糖球會,得保質保量。」周丕春說,「以前都是自己琢磨,進步比較慢。所以每年蘿蔔元宵糖球會,我都會去扎一頭,看看別的師傅們怎麼做糖畫。很幸運,去年節會上,我認識了一位來自四川的師傅,跟著他學了兩個月糖畫技藝,才有了不小的長進。」
周丕春介紹,畫糖畫,熬糖很容易,最難的是碾糖和拉絲。比如畫錦鯉,要把熱好的糖漿碾成薄薄的一層做魚鱗。畫龍王,則要將糖拉成極細的絲繪成雲朵。糖漿受涼變硬之後很脆,要保證畫得美觀又不斷裂,自己練了很久。
「現在我每天抽空就會拿出小爐子熱熱糖,畫幾張糖畫練練手。」周丕春說。記者了解到,憑著這股鑽研勁,周丕春的糖畫手藝進步飛快,讓不少看過他作品的老手藝人讚不絕口。
■吹糖人藝人周明鳴:周明鳴是位吹糖人藝人,18日一早,他就起來熬製吹糖人用的麥芽糖。「進了臘月,我就忙起來了。昨天我還參加了嶗山區一家商場的民俗展會。」周明鳴邊攪著糖稀邊說,「為了讓手藝更進一步,春節前後咱青島的各大廟會我也得去出攤兒,磨練手藝,也是個學習的過程。」
記者了解到,因為青島市區會吹糖人的手藝人極少,所以周明鳴一到春節前後就會收到不少民俗節會的邀請,進行「吹糖人」這門民間手藝的公益表演。隨著島城對青少年傳統文化的重視,還有不少中小學、幼兒園也會邀請他給孩子們表演,介紹吹糖人的手藝和傳說故事。
熬好了麥芽糖,周明鳴攥起了一把糖稀,在捏成了一個「窩窩頭」形狀後,周明鳴把「口袋」一收,快速一扯,糖稀的一端就扯成了極細而中空的細管。因為18日室外氣溫較冷,糖硬得很快,周明鳴馬上對著細管一端開始吹糖人,兩三下,一隻公雞就吹了出來,周明鳴麻利地點綴上顏色,送給了在一旁觀看的孩子。
「我練吹糖人花了8年時間,也深深感覺這門手藝確實難,我做壞了不知道多少個糖人。在最開始的時候,我甚至連一個簡單的葫蘆都吹不出來。」周明鳴說,「雖然學這門手藝難,但是讓我欣慰的是,現在的孩子們還是很喜歡看我吹糖人。帶著孩子的老人們,也會告訴孩子們『這叫吹糖人』。只要還有人認得這門手藝,孩子們喜歡,我想我就應該把這門手藝繼續下去,讓這門民間手藝得到傳承。」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