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麵人畫糖畫吹糖人 四位手藝人相聚青島(圖)

2020-12-19 半島網官網

  

  

  文/圖 半島記者 李峰

  打開陳舊的工具箱,取出泛黃的小鑷子,做好的面人擺上來……1月18日一大早,四位手藝人來到海雲廣場悄悄開了攤兒。兩位捏麵人師傅、一位糖畫師傅,再加上一位吹糖人師傅,四人搭配,相約而至,練一練自己的拿手活,嘮一嘮如何忙年。四位師傅擺開把式做得盡興,都不知已經有不少市民尋著「年味」而來。  

■捏麵人藝人朱慶收、杜華藝:

  忙年要蒸面

  還得跟娃「補課」

  「看!看!這是彩泥!」幾個在廣場上玩的孩子被五顏六色的小面人吸引了過來。「孩子,這可不是彩泥,這都是面做的。」手藝人朱慶收,邊捏麵人邊說,「本來現在的孩子就不認識捏麵人的手藝,再加上現在不少捏麵人用上了孩子們常玩的『太空泥』,讓這個老行當正在變味兒。」朱慶收告訴記者,春節前後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就因為準備「面」很麻煩,很多人才用上了太空泥。

  「為了準備今年春節前後捏麵人的原料,我已經準備了有一段時間了。得準備好餃子粉和糯米粉,還要經過攪拌、燙麵、醒面、蒸面、配色、揉面這一系列工序,像我今天帶出來的一盒子面,做了整整一個下午。春節前後我得反覆準備一共100多斤的面。」

  最近,朱慶收還在忙著「補課」,就是跟著孩子看看時下最火的動畫片,看看哪個角色在孩子圈裡最「火」。為了能好賣一點,他就開始試著做一些時下流行的卡通人物。

  冬天的青島氣溫在零攝氏度左右,如果不戴手套,就會凍得手指發麻。但手藝人在寒風中捏起面人遊刃有餘。搓一搓、揉一揉、揪一下再按一按,小鑷子、小鏟子齊上陣,幾分鐘的時間,一隻栩栩如生的「公雞」就從杜華藝的手中「跳」了出來。

  杜華藝捏麵人的手藝好,在圈裡是出了名的。同行的老夥計說:「都是一樣的麵團,到他的手裡,就像有了生命一樣,造型生動,也肯花心思。都是捏金雞報曉,他捏的雞,連眼神都很講究。」

  在杜華藝的工具盒前,擺著一個神秘的小圓盒,那就是他冬天出攤兒捏麵人的「秘密武器」,不是別的,正是一小盒「口子油」。杜華藝說:「冬天天冷,手容易乾裂,開捏之前我都會在手掌上塗上點口子油,這樣捏出來的面人,不會因為手掌乾裂出現瑕疵,外表光滑好看。」

  「捏好面人,得花功夫,得耐心。」杜華藝說,自己從十五歲開始接觸捏麵人,到今年整整捏了30年了。  

■糖畫藝人周丕春:

  80後的手藝人

  每天都「練功」

  18日來相聚的四位手藝人,年齡最小的是80後糖畫手藝人周丕春。36歲的他今年是第一次參加市北區的蘿蔔元宵糖球會,這讓他很是興奮。

  「年前我可忙壞了,怎麼說這也是我頭一回亮相糖球會,得保質保量。」周丕春說,「以前都是自己琢磨,進步比較慢。所以每年蘿蔔元宵糖球會,我都會去扎一頭,看看別的師傅們怎麼做糖畫。很幸運,去年節會上,我認識了一位來自四川的師傅,跟著他學了兩個月糖畫技藝,才有了不小的長進。」

  周丕春介紹,畫糖畫,熬糖很容易,最難的是碾糖和拉絲。比如畫錦鯉,要把熱好的糖漿碾成薄薄的一層做魚鱗。畫龍王,則要將糖拉成極細的絲繪成雲朵。糖漿受涼變硬之後很脆,要保證畫得美觀又不斷裂,自己練了很久。

  「現在我每天抽空就會拿出小爐子熱熱糖,畫幾張糖畫練練手。」周丕春說。記者了解到,憑著這股鑽研勁,周丕春的糖畫手藝進步飛快,讓不少看過他作品的老手藝人讚不絕口。  

■吹糖人藝人周明鳴:

  春節前後

  忙著「趕場」

  周明鳴是位吹糖人藝人,18日一早,他就起來熬製吹糖人用的麥芽糖。「進了臘月,我就忙起來了。昨天我還參加了嶗山區一家商場的民俗展會。」周明鳴邊攪著糖稀邊說,「為了讓手藝更進一步,春節前後咱青島的各大廟會我也得去出攤兒,磨練手藝,也是個學習的過程。」

  記者了解到,因為青島市區會吹糖人的手藝人極少,所以周明鳴一到春節前後就會收到不少民俗節會的邀請,進行「吹糖人」這門民間手藝的公益表演。隨著島城對青少年傳統文化的重視,還有不少中小學、幼兒園也會邀請他給孩子們表演,介紹吹糖人的手藝和傳說故事。

  熬好了麥芽糖,周明鳴攥起了一把糖稀,在捏成了一個「窩窩頭」形狀後,周明鳴把「口袋」一收,快速一扯,糖稀的一端就扯成了極細而中空的細管。因為18日室外氣溫較冷,糖硬得很快,周明鳴馬上對著細管一端開始吹糖人,兩三下,一隻公雞就吹了出來,周明鳴麻利地點綴上顏色,送給了在一旁觀看的孩子。

  「我練吹糖人花了8年時間,也深深感覺這門手藝確實難,我做壞了不知道多少個糖人。在最開始的時候,我甚至連一個簡單的葫蘆都吹不出來。」周明鳴說,「雖然學這門手藝難,但是讓我欣慰的是,現在的孩子們還是很喜歡看我吹糖人。帶著孩子的老人們,也會告訴孩子們『這叫吹糖人』。只要還有人認得這門手藝,孩子們喜歡,我想我就應該把這門手藝繼續下去,讓這門民間手藝得到傳承。」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吹糖人、捏麵人: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
    原創 李克剛 上海老底子吹糖人、捏麵人: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捏麵人吹糖人李克剛「肩挑擔子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吹個糖人好漂亮,捏個面人好白相。」
  • 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吹糖人是民間的一種傳統手藝,對於70後、80後來說,更是一份特別的回憶。可是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卻很陌生,所以通過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讓他們在這裡欣賞傳統技藝,了解上一代人的童年,對於他們也是一種成長。」和家人一起來散心的市民蔣先生一邊用手機拍攝吹糖人,一邊向記者介紹。
  • 福州糖畫吹糖人棉花糖,燈籠剪紙風車春聯書法,面人泥人民俗表演
    福州糖畫吹糖人棉花糖,燈籠剪紙風車春聯書法,面人泥人民俗表演公司哪家比較好的推薦下,根據小編在福州的活動圈十來年的經驗來看給大家推薦幾家比較好的福州糖畫吹糖人棉花糖,燈籠剪紙風車春聯書法,面人泥人民俗表演公司推薦給大家作為參考。
  • 20世紀80年代的老照片:圖2捏麵人的手藝人,圖4當時的年味!
    人口眾多的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大部分人出行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車。遠在比較貧困的農村也不例外,出行、運輸大多靠自行車。用的時間長了就需要維修,這就形成了一個修車的行業。在大城市靠捏麵人這種手藝來維持生活的人已不多見,但在小城鎮有時還能遇見捏麵人的手藝人。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捏麵人捏麵人的攤位是最吸引小朋友的,手提木盒上整整齊齊碼了幾十個卡通面人。它們由麥芽糖、麵粉為主料,並加入各種顏料製成,由馬師傅精心捏制。捏麵人是個家族手藝,傳承自父輩。到了馬先生這一代,他改良了技術,在傳統主料中加入精確到克的輔料(秘方不外傳)。所以,面人就算在上海的黃梅天,也不會發黴開裂。
  • 畫糖畫捏麵人拉洋片 天津人歡歡喜喜過個非遺年
    畫糖畫本次活動在友誼路新業廣場地下一層開設非遺展位,薈萃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芝蘭齋糕乾、紀氏糖畫、津派麵塑、內畫鼻煙壺、郝記剪刻紙花、天津衛傳統茉莉花茶、齊家素肉、風箏魏、葫蘆廬、拉洋片等傳統美食和手工藝製作傳承人,以靜態展示、現場售賣非遺產品和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三種方式相結合進行,將增加新春佳節歡樂祥和氣氛和傳統文化氛圍
  • ​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 繪製「能吃的畫」
    原標題:熬糖數十載勺下妙生花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繪製「能吃的畫」家住南海平洲的林師傅已經50多歲了,從十幾歲開始走南闖北,他畫了半輩子糖畫。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需白糖些許、碳爐一架、熬糖的小鍋一口、銅勺一隻,林師傅往那小桌旁一坐,便能在案板上繪出各色有趣鮮活的事物。林師傅的足跡曾遍布整個廣東省乃至半個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林師傅和糖畫,一起歷經了生活百態、社會變遷。
  • 年俗文化超市開進社區 糖畫剪紙糖人臉譜增添年味
    「手藝人」現場製作糖畫。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超市日前在河西區越秀路街道教師村社區舉行,超市「貨架」上擺滿了糖畫、剪紙、糖人、臉譜等傳統物件,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樂品濃濃年味。記者在教師村社區居委會活動室裡看到,來自天津民間民俗藝術表演團的「手藝人」早已支好了攤,攤位前站滿了居民。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在繪製造型時,糖畫師傅通常用小湯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 最早關於糖畫的記憶,是小時候和家人去公園玩時,總能看見一個手藝人在路邊畫糖,覺得新奇又好玩,糖人師傅在細心畫著圖案,孩子們在攤子旁打鬧,空氣中都是甜味兒。
  • 面人、糖畫還是毛猴,記憶中的民間工藝
    1、北京面人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裡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面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形,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麵塑體積小、便於攜帶,又經久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
  • 手塑乾坤,面人裡捏出中國文化
    更難得的是,他將動漫元素運用到捏麵人的技法中,讓這樣的傳統技藝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一個個面人造型變得時尚起來。這幾年,他的作品逐漸成為了各大博物館、展覽會上的常客,同時擁有著旅遊紀念品和藝術品的雙重身份,被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審美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毫無二致地接納。
  • 重慶特產傳說(200)|開州糖畫:一勺糖漿,畫出甜甜的童年記憶!
    在我們的腦海中,糖畫是許多人兒時不能抹去的美好回憶,手藝人把糖漿像變魔法一樣幻化成了一個個神奇的形象,凝固的糖汁形成了神奇的圖畫,令人拍案叫絕!相傳,糖畫是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所創,曾廣泛流傳於巴山蜀水之間。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漯河老人捏麵人50多年 隨意一張圖片照著就能捏
    黃建奎向記者展示捏的面人。近日,在市區人民路昌建廣場附近,有一位擺攤捏麵人的老人,他捏的面人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老人總是滿臉微笑,被不少人親切地稱呼為「面人爺爺」。6月10日,記者採訪得知,這位老人名叫黃建奎,今年74歲,已經捏麵人50多年。20歲開始學捏麵人6月10日,在市區人民路昌建廣場附近,記者見到了正在低頭認真捏麵人的這位老人。老人面帶微笑,不慌不忙,不時取用不同顏色的彩泥,捏、揉、搓……不一會兒,一個卡通造型的面人就具備雛形了。在他的攤位前,圍著一些小孩和年輕人。
  • 天津民間藝術:這幾種「糖畫」形式你見過幾個?
    將糖稀團成團,用手指將糖團中間按個洞,再包上,形成中空的狀態,用手一拉,便能拉出一根細糖管,將糖管放在嘴裡吹氣,另一頭用手藉助吹氣邊抻邊捏,在變硬定型之前迅速吹好定型,再插上葦子杆,就做成了。我最喜歡的是蝦米造型,因為藝人最後會將吹管作為蝦米的一根須子,將工具和藝術結合在一起,形成藝術品的一部分,很智慧。
  • 一口鍋,一勺糖,驚豔時光的非遺記憶——糖畫
    糖畫是民間藝人的一門高水平手藝,需要熟悉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繪畫技藝、糖料加工等諸多知識。同時,糖畫技藝是一種集民間工藝美術和美食於一體的獨特傳統手工技藝。它亦糖亦畫,觀之若畫,食之有味。石家莊的糖畫藝人於國昌今年63歲了,他受祖輩人的影響,自幼學藝成為了糖畫技藝的傳承人。
  • 「以面養面」!邊賣麵條邊捏麵人的他想打造一個主題麵館
    他本是一個「捏麵人」的手藝人,只是老一輩「學手藝混飯吃」的時代已經過去。作為濟南麵塑傳承人,魏善華靠「捏麵人」的收入並不多,於是想出了開麵館「以面養面」的主意。麵館裡擺放著他的麵塑作品,每到周末麵館還會變成一個公益麵塑課堂供小朋友前來學習。「時代在發展,傳統手藝要生存下去也得與時俱進,捏麵人的手藝我放不下才想到了這個主意,我打算打造一個『吃麵、看面、玩面』一體的主題麵館。」
  • 捏麵人,吃麵點 正午·玩物
    長到十幾歲,李寸捏麵人的瘋魔勁還沒過去,他開始四處打聽北京城誰的面人捏得好,然後逐家找上門去,拿著自己捏的東西打算拜師。可是大多數面人師傅的手藝不外傳,李寸常常在一句「捏得不錯,繼續努力」之後被拒之門外。忙活了一大圈,李寸沒拜成師父,只好回家自己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