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 繪製「能吃的畫」

2020-12-18 佛山在線

原標題:熬糖數十載勺下妙生花

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繪製「能吃的畫」

家住南海平洲的林師傅已經50多歲了,從十幾歲開始走南闖北,他畫了半輩子糖畫。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需白糖些許、碳爐一架、熬糖的小鍋一口、銅勺一隻,林師傅往那小桌旁一坐,便能在案板上繪出各色有趣鮮活的事物。

林師傅的足跡曾遍布整個廣東省乃至半個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林師傅和糖畫,一起歷經了生活百態、社會變遷。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中,佛山的糖畫人面臨怎樣的考驗?

林師傅拿著一個剛剛做好的糖畫作品。

糖畫工苦手藝甜

林師傅全名林安良,記者見到他時,是在南海官窯美食節上。彼時,他剃著平頭,穿著白色棉布短褂,正伏在案幾前,將白糖熬製的糖稀用銅勺輕輕挑出,在鋁板上一番龍飛鳳舞,幾秒鐘的功夫就繪製出一隻活靈活現的蝴蝶。當造型完成後,他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完成了。

「您看著輕巧,這裡面的功夫可不小。」林安良說,做糖畫關鍵是熬糖。一斤白糖加一兩水,放鍋裡細細熬著,既要把水分熬幹,又要將糖稀熬成焦糖色。功夫不到家的人,溫度掌控不好,很容易熬煳掉,糖稀就會發黑髮苦,這可是要熬上很多年,心裡才能有數的。林安良攤開自己滿是燙傷痕跡的手,舊疤上面添新疤。「在上世紀90年代,糖畫最好賣的時候,一年要耗費1000多斤白糖。一個不小心,就會燙上一個大口子。」

熬過的糖稀凝固成一大塊,把它敲碎,就可以存起來慢慢用了。需要時,放小鍋裡慢慢化開,用銅勺在鋁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不同造型。林安良表示,糖畫的糖絲要粗細均勻,畫糖畫講究一氣呵成、張弛有度、乾淨利落。

據考,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 裡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畫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是龍、鳳、魚、十二生肖等眾人喜愛的吉祥圖案。林安良說,他們現在所繪的圖案,多是流傳下來的傳統樣式,大約100多種,都是刻在腦海裡的。若是想要時尚的樣式,只要有畫紙,他都能做。

手藝易得匠心難傳

林安良祖籍四川,祖父就會畫糖畫,他兄弟兩人都是第三代傳人。「繪糖畫的手藝人就數我們這些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最多了,正趕上改革開放,出去能掙錢,交通也越發便利。到了某個城市後,相互分開,各自騎著自行車,一個鎮地一個鎮地趕場,到不同校門口擺攤,學生放寒假前回家鄉。」林安良說,背井離鄉也是為生活所迫。

走街串巷,圍觀的小孩經常把攤子都擠歪了,上世紀90年代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做一千多幅糖畫,一毛錢一幅,一天可以掙百來塊錢。也許是長期和小朋友打交道,林安良笑得跟個老頑童似的。他說,他剛出來謀生活時,校門口都沒有小店。隨著生活越來越好,街邊小店越來越多,小朋友生活的色彩越來越多,像糖畫這類的傳統老手藝卻漸漸褪色了。

「二十一世紀初,是糖畫最沉寂的時候,和我同期的多數手藝人都轉行了。」林安良說,2008年以後,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度越來越高,國家對這些民間手工藝越來越重視,很多人越發喜歡這些手工作品。「這些年,我去過澳門、香港參加活動。每逢廣府廟會、佛山花市,很多學校都會邀請我們去表演,很受小朋友的喜歡。」

林安良沒收徒弟。他表示,收徒弟就得負責任,徒弟是要靠這門手藝吃飯的。近兩年,或許是加入這一群體的人越來越多,魚龍混雜,路越發不好走了。其實在偌大的佛山,還藏著很多老工匠、老藝人。一輩子,一行當,他們兢兢業業一生,如今面臨著老行當傳承無以為繼的局面。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圖丨記者譚吉慧

編輯丨梁楚靜

相關焦點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在繪製造型時,糖畫師傅通常用小湯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 這時糖畫師傅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健,也是糖畫的複雜之處,待定型時,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一個「藝術品」就完成啦!
  • 一口鍋,一勺糖,驚豔時光的非遺記憶——糖畫
    糖畫是民間藝人的一門高水平手藝,需要熟悉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繪畫技藝、糖料加工等諸多知識。同時,糖畫技藝是一種集民間工藝美術和美食於一體的獨特傳統手工技藝。它亦糖亦畫,觀之若畫,食之有味。石家莊的糖畫藝人於國昌今年63歲了,他受祖輩人的影響,自幼學藝成為了糖畫技藝的傳承人。
  • 捏麵人畫糖畫吹糖人 四位手藝人相聚青島(圖)
    兩位捏麵人師傅、一位糖畫師傅,再加上一位吹糖人師傅,四人搭配,相約而至,練一練自己的拿手活,嘮一嘮如何忙年。四位師傅擺開把式做得盡興,都不知已經有不少市民尋著「年味」而來。  ■捏麵人藝人朱慶收、杜華藝:  忙年要蒸面  還得跟娃「補課」   「看!看!這是彩泥!」幾個在廣場上玩的孩子被五顏六色的小面人吸引了過來。
  • 淮濱:甜蜜糖畫石上繪 妙筆生花書丹心
    「真幸運,你轉到了一條龍,這個畫起來複雜,成型後卻非常得好看。」正在攤邊忙碌的糖繪師傅趙興德說。 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這時,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 糖人的製作過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稍後凝結即成。畫糖人的題材很豐富,有戲曲人物、花果、飛禽、走獸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由於糖料有一定的流度,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
  • 重慶特產傳說(200)|開州糖畫:一勺糖漿,畫出甜甜的童年記憶!
    開州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和立體糖畫兩種。它是地道的民間畫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備受老百姓的喜愛。開州糖畫的糖料一般是白糖、冰糖(也可加蜂蜜、巧克力),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用來澆鑄造型。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堅守手藝人的虔誠19日,「佛山黎家獅」微信公眾號發出訃告稱,終生致力於佛山獅頭扎作傳承和發展的黎偉先生於18日下午在佛山病逝。得知消息的佛山文化界無不為之扼腕嘆息:「又走了一位大師。」
  • 子承父業的糖畫「世家」:希望「老四川」的記憶永存
    【解說】11月1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塔子山公園內,不少民眾圍繞在一輛寫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糖畫的小車前興致勃勃地觀看著糖畫製作過程。吳逢全用小圓勺舀起銅桶中的糖稀,再以腕力帶動勺子運行,隨著糖液縷縷灑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十二生肖「喊來就來」,張飛、趙雲、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說畫就畫,再趁熱粘上一根竹籤,一個晶瑩剔透、活靈活現的糖畫便大功告成。
  • 漫談糖畫技藝
    糖畫由明代的「糖丞相」不斷發展和改善而來的,吸收了傳統皮影的製作方法及雕刻特徵,而改為直接用小銅勺,倒糖液繪出皮影圖案,就這樣民間技藝「倒糖影兒」誕生了。糖畫的製作工藝,在進行繪製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攤成糖片,以便在繪製糖畫中使用。
  • 拾味浦江,精緻的糖畫讓人懷念,也讓人垂涎
    糖畫是國內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很多地方都有。沒想到在浦江,也廣泛流傳。在展會上,為大家現場「作畫」的非遺傳人看上去還挺年輕,手藝卻精湛如斯。既然是糖畫,自然以糖為「顏料」,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以之為筆。
  • 傳統手藝:一勺糖糊繪畫,老大爺想到什麼就畫什麼
    在20多年前左右吧,那時候最興這個了,在學校門口,在集市門口,在村子裡,到處都能見到糖人「畫家」,他們是真正的民間畫家,而且繪畫功底不是一般的高,隨手都能用一勺糖糊畫出各種各樣的動物,估計很多美術家都難跟他們比吧。那時候是5分錢一個,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這算很貴的了,想想當時的糖果,1毛錢是十顆呢。
  • 從民俗藝術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了五百年的民間技藝——糖畫
    糖畫逐漸走進了民間,手藝人將"糖丞相"改良為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種圖案,在街上看到挑著擔子的大爺把爐子、銅鍋、石板、勺子、鏟子擺出來,孩童們就會蜂擁而至,轉轉盤,轉到什麼圖案就畫什麼圖案,如今,不僅是孩子們喜歡,大人們也對這門手藝有著濃厚的興趣。
  • 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傳統手藝?如何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手藝。在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日子裡,人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東西基本都是這些手藝人做出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傳統手藝人,但是現在很少看見這些手藝人了,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習傳統手藝了。傳統手藝瀕臨失傳。傳統手藝包括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跟生活聯繫最緊密的有木匠、鐵匠、篾匠、石匠這些。
  • 李莊古鎮街邊看民間藝人做糖畫,這種糖做的畫既可以玩又可以吃
    沿著蓆子巷一直往裡走,往左拐就是老場街,老街上的人不多,在老場街的盡頭看見一個做「糖畫」的大媽,看起來她正準備幫一個小姑娘做糖畫呢......糖畫,當地人稱作絞絞糖,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手工藝。糖畫所用的糖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所用的工具僅僅是一勺一鏟,糖畫藝人先將糖料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
  • 北京都有哪些傳統手工藝?面人、糖畫還是毛猴,記憶中的民間工藝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民間傳統藝術品自然很多,但是哪些民間藝術最能代表老北京呢?下面帶大家回憶老北京的那些傳統手藝!1、北京面人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裡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面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李連杰一部《獅王爭霸》的電影像一場視覺盛宴,將俊俏的人物,精彩的武打,扣人心弦的比賽呈現在觀眾面前,更將佛山舞獅帶到觀眾視野。全國一時掀起一股舞獅熱潮,很多地方相繼開設舞獅學校,很多青少年投身於舞獅這一行業。
  • 高青花鳥字傳人賣藝江湖學糖畫
    高青花溝的民間藝人耿曰豪年少時因家庭貧困輟學,後來賣藝為生,走南闖北偷師其他民間藝人,終於學成糖畫這門手藝。考上美校無奈輟學9月11日,在位於淄博高新區的中國課本博物館非遺文化展覽上,記者見到了來自高青縣花溝鎮楊莊村的耿曰豪。眼前金黃色的糖漿冒著氣泡,一股麥芽糖的香味撲鼻而來,「必須等熬好的糖放涼了才能收起來。」
  • 對夢想的執著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尋找手藝》升溫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製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B站觀眾對他的喜愛。以至於在B站獲得成功播映後,旅遊衛視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播放,還有香港的發行公司聯繫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權。《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
  • 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
    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文/伴史小書童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80後和90後的小夥伴,應該在小時候吃過一種美食然後幾毛錢一次,你轉到哪個,商人就會給你畫什麼,我們當時誰要是轉到鳳凰,可是能夠高興一整周的。但是隨著城關的快速發展,這些小攤小販也就慢慢的消失了。竹籤上面一幅美麗的糖畫,不僅有流傳著民間的藝術,還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柜子。那麼糖畫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呢,這個事情還要從唐太宗開始說起,因為糖畫的起源和唐太宗的喜好連在一起了。
  • 劉煥忠:以勺為筆糖為墨,傳承糖畫的指尖記憶
    清初《堅瓠補集》裡的詩句,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糖畫在民間流行的盛況。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製作的畫,這種以勺為筆、以糖為墨的繪畫方式脫胎於明代「饗糖」技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民間藝人的手下,「饗糖」逐漸演化為糖畫,走入了街頭巷尾,衍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2008年,糖畫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進一步增加了它的特有魅力。
  • 福建泉州「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傳承人堅守四百年傳統手藝
    【解說】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有一家「泉州雙溪銅鑼廠」,一直以來堅守著傳統工藝,為泉州的戲曲藝術發展默默貢獻力量。10月28日,記者驅車前往洛江區羅溪鎮八峰工業區,探訪這一「泉州老字號」。  【解說】在銅鑼廠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幾位工人師傅頂著高溫操作空氣錘,對燒得通紅的銅片進行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