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熬糖數十載勺下妙生花
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繪製「能吃的畫」
家住南海平洲的林師傅已經50多歲了,從十幾歲開始走南闖北,他畫了半輩子糖畫。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需白糖些許、碳爐一架、熬糖的小鍋一口、銅勺一隻,林師傅往那小桌旁一坐,便能在案板上繪出各色有趣鮮活的事物。
林師傅的足跡曾遍布整個廣東省乃至半個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林師傅和糖畫,一起歷經了生活百態、社會變遷。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中,佛山的糖畫人面臨怎樣的考驗?
林師傅拿著一個剛剛做好的糖畫作品。
糖畫工苦手藝甜
林師傅全名林安良,記者見到他時,是在南海官窯美食節上。彼時,他剃著平頭,穿著白色棉布短褂,正伏在案幾前,將白糖熬製的糖稀用銅勺輕輕挑出,在鋁板上一番龍飛鳳舞,幾秒鐘的功夫就繪製出一隻活靈活現的蝴蝶。當造型完成後,他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完成了。
「您看著輕巧,這裡面的功夫可不小。」林安良說,做糖畫關鍵是熬糖。一斤白糖加一兩水,放鍋裡細細熬著,既要把水分熬幹,又要將糖稀熬成焦糖色。功夫不到家的人,溫度掌控不好,很容易熬煳掉,糖稀就會發黑髮苦,這可是要熬上很多年,心裡才能有數的。林安良攤開自己滿是燙傷痕跡的手,舊疤上面添新疤。「在上世紀90年代,糖畫最好賣的時候,一年要耗費1000多斤白糖。一個不小心,就會燙上一個大口子。」
熬過的糖稀凝固成一大塊,把它敲碎,就可以存起來慢慢用了。需要時,放小鍋裡慢慢化開,用銅勺在鋁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不同造型。林安良表示,糖畫的糖絲要粗細均勻,畫糖畫講究一氣呵成、張弛有度、乾淨利落。
據考,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 裡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畫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是龍、鳳、魚、十二生肖等眾人喜愛的吉祥圖案。林安良說,他們現在所繪的圖案,多是流傳下來的傳統樣式,大約100多種,都是刻在腦海裡的。若是想要時尚的樣式,只要有畫紙,他都能做。
手藝易得匠心難傳
林安良祖籍四川,祖父就會畫糖畫,他兄弟兩人都是第三代傳人。「繪糖畫的手藝人就數我們這些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最多了,正趕上改革開放,出去能掙錢,交通也越發便利。到了某個城市後,相互分開,各自騎著自行車,一個鎮地一個鎮地趕場,到不同校門口擺攤,學生放寒假前回家鄉。」林安良說,背井離鄉也是為生活所迫。
走街串巷,圍觀的小孩經常把攤子都擠歪了,上世紀90年代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做一千多幅糖畫,一毛錢一幅,一天可以掙百來塊錢。也許是長期和小朋友打交道,林安良笑得跟個老頑童似的。他說,他剛出來謀生活時,校門口都沒有小店。隨著生活越來越好,街邊小店越來越多,小朋友生活的色彩越來越多,像糖畫這類的傳統老手藝卻漸漸褪色了。
「二十一世紀初,是糖畫最沉寂的時候,和我同期的多數手藝人都轉行了。」林安良說,2008年以後,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度越來越高,國家對這些民間手工藝越來越重視,很多人越發喜歡這些手工作品。「這些年,我去過澳門、香港參加活動。每逢廣府廟會、佛山花市,很多學校都會邀請我們去表演,很受小朋友的喜歡。」
林安良沒收徒弟。他表示,收徒弟就得負責任,徒弟是要靠這門手藝吃飯的。近兩年,或許是加入這一群體的人越來越多,魚龍混雜,路越發不好走了。其實在偌大的佛山,還藏著很多老工匠、老藝人。一輩子,一行當,他們兢兢業業一生,如今面臨著老行當傳承無以為繼的局面。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圖丨記者譚吉慧
編輯丨梁楚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