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忠:以勺為筆糖為墨,傳承糖畫的指尖記憶

2020-12-17 氡泉息烽

「梅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的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清初《堅瓠補集》裡的詩句,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糖畫在民間流行的盛況。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製作的畫,這種以勺為筆、以糖為墨的繪畫方式脫胎於明代「饗糖」技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民間藝人的手下,「饗糖」逐漸演化為糖畫,走入了街頭巷尾,衍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2008年,糖畫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進一步增加了它的特有魅力。

在貴陽市息烽縣下陽朗村,就有著這樣一戶「糖畫世家」,以百餘年代代相傳的技藝,將這種文化印記延續。

劉煥忠擺放好他新製作的「龍」糖畫

子承母業 在堅守中不斷創新

11月17日下午3時,天河潭景區內的貴陽故事街漸漸熱鬧起來,人來人往間有這樣一個糖畫攤格外引人矚目:一個印有「糖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字樣的木質推車,推車上用合頁釘固定著兩扇畫有花鳥魚蟲的色彩鮮明的轉盤,一根展示糖畫成品的竿子,一塊亮得發光的大理石板,這便是息烽縣糖畫藝人劉煥忠的攤位。

遠遠望去,劉煥忠端坐在自己的糖畫攤前,不緊不慢地進行著創作。精心熬製好糖液後,他略經構思,就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的「畫板」上。靈巧的手腕抖、提、頓、放,隨著縷縷糖香四處飄散,一個栩栩如生的昂首雄雞便呈現在了眼前。待糖畫凝固後,用一根竹籤把作品粘合提拿起來,「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劉煥忠展示他製作的糖畫

今年57歲的劉煥忠,出身於息烽永靖鎮下陽朗村的糖畫世家,其母親和祖父都是以做糖畫為生,他從小便耳濡目染。後來,母親不幸離世,19歲的劉煥忠便開始依靠糖畫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從基本功練起,由易到難,由模仿到創新,劉煥忠整整走過38個年頭。劉煥忠製作糖畫一直在努力追求形象逼真的效果,他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剛開始做的時候,稍有一點不滿意,劉煥忠就會把糖畫全部融掉重做。在反覆不斷的練習中,他的技藝突飛猛進,可受制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所創作的形象有限。

為了更好的製作糖畫,劉煥忠走南闖北,四處漂泊。「做糖畫沒有固定的模板,都依靠自身的想像力,只有多看、多聽、多了解、多認識,才能創造出更加豐富的作品。」劉煥忠表示,糖畫帶給自己的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讓他的性格產生了變化。「因為要沉得下心來,才能做出好作品。」

劉煥忠正在製作糖畫

2016年,劉煥忠成功申報息烽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飛龍、雄雞、鳳凰、獼猴、蝴蝶、燕子……在劉煥忠的「筆下」,不僅保留了老一輩傳統的技術,還在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他緊跟當下的熱點,不斷豐富糖畫圖案,小豬佩奇、叮噹貓、恐龍等卡通形象在他「筆下」栩栩如生,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代代相傳 光大非遺技藝2020年4月21日,劉煥忠兒子劉俊被列為息烽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俊自幼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糖畫。如今的他,在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任職,時常外出巡演製作糖畫。對他來說,父親劉煥忠精湛的技藝是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

「還記得小時候,我爸帶我們學習糖畫的基本功『糖餅』,反覆練習了近2年,才算過關。」劉俊說。父親常說,學習糖畫規矩非常多,練習時要將糖絲快速弄斷,動作要乾脆利落,保證「手抖糖落,手揚糖收」,不然就會影響之後的創作,練好「糖餅」這不過是基礎的基礎。

劉煥忠製作的糖畫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探索,劉煥忠於今年再度申報貴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畫技藝傳承人,對於申報結果,他信心滿滿。如今已經年近花甲的劉煥忠,仍在堅守在做糖畫的一線,貴陽市天河潭景區少不了他的身影。

「以前都是小朋友會會來轉個糖餅吃,現在糖畫深受老中青三代人的歡迎。」

糖畫製作完成後 劉煥忠整理製作桌面

劉煥忠見證了貴陽糖畫的發展和政策的改變,從以前的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到如今在環境優美的公園裡定點出攤,如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讓他受益頗多。在良好的大環境支持下,劉煥忠兩個兒子都學習並從事糖畫技藝,將來,他也希望自己的幾個孫子能夠學習這門技藝,將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來源:天眼新聞

編輯:安 恆

編審:王忠平

籤發:文 皓

相關焦點

  • 一口鍋,一勺糖,驚豔時光的非遺記憶——糖畫
    糖畫是民間藝人的一門高水平手藝,需要熟悉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繪畫技藝、糖料加工等諸多知識。同時,糖畫技藝是一種集民間工藝美術和美食於一體的獨特傳統手工技藝。它亦糖亦畫,觀之若畫,食之有味。石家莊的糖畫藝人於國昌今年63歲了,他受祖輩人的影響,自幼學藝成為了糖畫技藝的傳承人。
  • 淄博高青:一代人小時候的記憶——糖畫
    淄博高青:一代人小時候的記憶——糖畫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展現形式也越來越受國外有人的喜愛,2017年初,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的高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傳承人、農民藝術家耿曰豪就曾受龍堡聖誕集市邀請,帶著糖畫藝術走進德國傳播交流。為德國當地民眾現場展示了極富中國鄉土氣息的傳統糖畫技藝和花鳥字技藝,受到德國當地民眾的青睞。
  • 走出國門的桐鄉糖畫小傳承人
    近日,桐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振東小學403班的魏樂樂帶著桐鄉非遺糖畫走出國門,登上美國NBC《小小達人秀》舞臺,在好萊塢環球影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展示桐鄉非遺糖畫製作技藝。以勺為筆,以糖為墨,她與糖畫結緣已有兩個年頭。
  • 子承父業的糖畫「世家」:希望「老四川」的記憶永存
    【解說】糖畫,曾是四川人兒時最純真的記憶之一,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餅兒」或「倒糖人兒」。這一頗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雖然從事糖畫行當的人數下降,但隨著2008年糖畫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糖畫的魅力再次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
  • 兒時記憶列入非遺 小時候我們拿著它 看著比著就走到了家
    劉氏糖畫第五代傳承人劉勝利在創作糖畫受訪者供圖舀一勺糖漿,手腕輕抖,急速移動,一個個糖畫作品就躍然眼前。圖為劉勝利糖畫作品河南商報記者宋亞猛/攝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以勺子為「筆」,以糖稀為「墨」。一副擔子在身,落地即可營生,信手即可成藝。
  • 以勺為筆,以泥為墨,堆字成匾!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堆字匾牌,又稱為泥書,是一種在原木板上堆字的工藝。以勺為筆,以泥為墨,堆字成匾。劉上四介紹,他們家族四代從事泥書技藝,18歲時,他跟著師傅從事祠堂翻新工作,慢慢地便開始接觸到了匾牌的製作工藝。劉上四告訴記者,泥書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民間工藝,用料特殊,工藝繁雜,而且百年不腐。傳統匾牌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刻制方法,泥書通過陽刻刻制來呈現。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糖畫是一種以糖為原材料 進行作畫的傳統民間老手藝 工具為一勺一鏟 糖料則由紅糖、白糖 加上少許飴糖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 當熬到可以牽絲時 就可以用來澆鑄造型製作了
  • 漫談糖畫技藝
    糖畫,對於我這個廣東人來說還是第一次見到,感到既新鮮又有趣,它以勺子為「筆」,糖稀為「墨」,各種生動圖案的造型在藝人們的手下躍然「紙上糖畫由明代的「糖丞相」不斷發展和改善而來的,吸收了傳統皮影的製作方法及雕刻特徵,而改為直接用小銅勺,倒糖液繪出皮影圖案,就這樣民間技藝「倒糖影兒」誕生了。
  • 重慶特產傳說(200)|開州糖畫:一勺糖漿,畫出甜甜的童年記憶!
    開州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和立體糖畫兩種。它是地道的民間畫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備受老百姓的喜愛。開州糖畫的糖料一般是白糖、冰糖(也可加蜂蜜、巧克力),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用來澆鑄造型。
  • 從民俗藝術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了五百年的民間技藝——糖畫
    一、走進糖畫的世界,認識這門神奇藝術中國糖畫是民間糖塑的一種,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製作成的畫。起源於四川省成都地區,《本草綱目》記載,其"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說明其原材料雖然簡單,但是製成的圖案卻是形態多樣,造型精妙。
  • 糖畫製作的熬糖配方,畫糖畫用的糖怎麼樣熬製熬糖方法糖稀的做法
    熬糖方法。使用煤氣灶,火量調到中等,粗顆粒的糖不用攪動,細小顆粒的糖就要慢慢攪動直到糖完全化開,剛開始沸勝時很易漫溢出鍋,人一定要守在鍋旁邊,看見要溢出來就關火,到泡沫下來就開最大的火力,熬到糖色由白變黃,再到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最好用探針式溫度計當溫度升到175度時,以最快速度關火,迅速出鍋倒到擦了油的大盤或者高溫布上,儘量涼薄一點讓糖的溫度迅速降下來,那樣糖就不會變紅變黑和發苦
  • 高青花鳥字傳人賣藝江湖學糖畫
    高青花溝的民間藝人耿曰豪年少時因家庭貧困輟學,後來賣藝為生,走南闖北偷師其他民間藝人,終於學成糖畫這門手藝。考上美校無奈輟學9月11日,在位於淄博高新區的中國課本博物館非遺文化展覽上,記者見到了來自高青縣花溝鎮楊莊村的耿曰豪。眼前金黃色的糖漿冒著氣泡,一股麥芽糖的香味撲鼻而來,「必須等熬好的糖放涼了才能收起來。」
  • 舌尖上的非遺|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手工技藝——成都糖畫
    糖塑多以俗稱「糖稀」的麥芽飴糖和玉米糖為原料,綜合採用捏、堆、貼、剪、吹、搓、拽、按、澆、拉等製作手段和繪、染、刻、劃、點、戳、印、插、綴等裝飾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糖塑製品既可欣賞娛玩,又可直接食用。在中國民間,糖塑遍布南北各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民俗生活息息相關。成都糖畫是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兼具雕塑性和繪畫性,主要流傳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地區。
  • 武氏糖畫|不僅好看,而且好吃,真是一氣呵成的神來之筆
    2014年在姜堤樂園設立了武氏糖畫工作室,面積約200平方米,設有專用糖畫創作工作檯,藉助姜堤樂園可觀的客流量,他一邊經營著自己的生計,一邊表演著非遺的絕技。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做成的畫,即是一種觀賞的工藝,也是一種可口的食品。民間俗稱倒糖人、倒糖餅或糖燈影兒,是中國民間有名的風味小吃。
  • 非遺上的「重慶年」——尋一段兒時記憶,新年裡品出老味道
    糖畫以刀為筆,以糖為墨立體造型讓甜蜜加倍非遺檔案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所用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溫火熬製,熬到牽絲時即可用來澆鑄造型。最後將糖畫鏟起,再粘上竹籤。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 繪製「能吃的畫」
    原標題:熬糖數十載勺下妙生花佛山糖畫師傅堅守傳統手藝,繪製「能吃的畫」家住南海平洲的林師傅已經50多歲了,從十幾歲開始走南闖北,他畫了半輩子糖畫。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需白糖些許、碳爐一架、熬糖的小鍋一口、銅勺一隻,林師傅往那小桌旁一坐,便能在案板上繪出各色有趣鮮活的事物。林師傅的足跡曾遍布整個廣東省乃至半個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林師傅和糖畫,一起歷經了生活百態、社會變遷。
  • 山水畫要這樣用筆用墨,才能提高國畫山水的質量!
    王飛飛--山水畫墨和水的用法(上): 用墨法: 墨分五色,濃、淡、幹、溼、焦,在畫面上豈止五色。墨色有序的變化,畫面才能豐富。
  • 面人、糖畫還是毛猴,記憶中的民間工藝
    1、北京面人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裡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面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形,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