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的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清初《堅瓠補集》裡的詩句,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糖畫在民間流行的盛況。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製作的畫,這種以勺為筆、以糖為墨的繪畫方式脫胎於明代「饗糖」技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民間藝人的手下,「饗糖」逐漸演化為糖畫,走入了街頭巷尾,衍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2008年,糖畫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進一步增加了它的特有魅力。
在貴陽市息烽縣下陽朗村,就有著這樣一戶「糖畫世家」,以百餘年代代相傳的技藝,將這種文化印記延續。
劉煥忠擺放好他新製作的「龍」糖畫
子承母業 在堅守中不斷創新
11月17日下午3時,天河潭景區內的貴陽故事街漸漸熱鬧起來,人來人往間有這樣一個糖畫攤格外引人矚目:一個印有「糖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字樣的木質推車,推車上用合頁釘固定著兩扇畫有花鳥魚蟲的色彩鮮明的轉盤,一根展示糖畫成品的竿子,一塊亮得發光的大理石板,這便是息烽縣糖畫藝人劉煥忠的攤位。
遠遠望去,劉煥忠端坐在自己的糖畫攤前,不緊不慢地進行著創作。精心熬製好糖液後,他略經構思,就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的「畫板」上。靈巧的手腕抖、提、頓、放,隨著縷縷糖香四處飄散,一個栩栩如生的昂首雄雞便呈現在了眼前。待糖畫凝固後,用一根竹籤把作品粘合提拿起來,「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劉煥忠展示他製作的糖畫
今年57歲的劉煥忠,出身於息烽永靖鎮下陽朗村的糖畫世家,其母親和祖父都是以做糖畫為生,他從小便耳濡目染。後來,母親不幸離世,19歲的劉煥忠便開始依靠糖畫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從基本功練起,由易到難,由模仿到創新,劉煥忠整整走過38個年頭。劉煥忠製作糖畫一直在努力追求形象逼真的效果,他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剛開始做的時候,稍有一點不滿意,劉煥忠就會把糖畫全部融掉重做。在反覆不斷的練習中,他的技藝突飛猛進,可受制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所創作的形象有限。
為了更好的製作糖畫,劉煥忠走南闖北,四處漂泊。「做糖畫沒有固定的模板,都依靠自身的想像力,只有多看、多聽、多了解、多認識,才能創造出更加豐富的作品。」劉煥忠表示,糖畫帶給自己的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讓他的性格產生了變化。「因為要沉得下心來,才能做出好作品。」
劉煥忠正在製作糖畫
2016年,劉煥忠成功申報息烽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飛龍、雄雞、鳳凰、獼猴、蝴蝶、燕子……在劉煥忠的「筆下」,不僅保留了老一輩傳統的技術,還在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他緊跟當下的熱點,不斷豐富糖畫圖案,小豬佩奇、叮噹貓、恐龍等卡通形象在他「筆下」栩栩如生,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代代相傳 光大非遺技藝2020年4月21日,劉煥忠兒子劉俊被列為息烽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俊自幼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糖畫。如今的他,在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任職,時常外出巡演製作糖畫。對他來說,父親劉煥忠精湛的技藝是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
「還記得小時候,我爸帶我們學習糖畫的基本功『糖餅』,反覆練習了近2年,才算過關。」劉俊說。父親常說,學習糖畫規矩非常多,練習時要將糖絲快速弄斷,動作要乾脆利落,保證「手抖糖落,手揚糖收」,不然就會影響之後的創作,練好「糖餅」這不過是基礎的基礎。
劉煥忠製作的糖畫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探索,劉煥忠於今年再度申報貴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畫技藝傳承人,對於申報結果,他信心滿滿。如今已經年近花甲的劉煥忠,仍在堅守在做糖畫的一線,貴陽市天河潭景區少不了他的身影。
「以前都是小朋友會會來轉個糖餅吃,現在糖畫深受老中青三代人的歡迎。」
糖畫製作完成後 劉煥忠整理製作桌面
劉煥忠見證了貴陽糖畫的發展和政策的改變,從以前的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到如今在環境優美的公園裡定點出攤,如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讓他受益頗多。在良好的大環境支持下,劉煥忠兩個兒子都學習並從事糖畫技藝,將來,他也希望自己的幾個孫子能夠學習這門技藝,將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來源:天眼新聞
編輯:安 恆
編審:王忠平
籤發:文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