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2020-12-25 環京津新聞網

「這幾天去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了嗎?」「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真熱鬧,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一定得去看看。」這幾天,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成了市民熱議的話題,大家見面都會互相詢問,有沒有到大召走走。如果您還沒有去過,不知道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有什麼好玩的、好看的,那就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吧。

剛走進大召前街,記者就和許多市民、遊客一樣,被一位吹唐人的民間藝人吸引了。只見他從容器中取出一塊軟軟的糖,在手中隨意拉扯幾下,糖仿佛活了一樣,跟隨著老藝人的手變化著形狀。一會兒「長」出一條尾巴,一會兒出來一個尖尖的頭,然後是四肢、耳朵、鼻子、眼睛,一隻憨態可掬的小老鼠就出現在大家眼前。老藝人精湛的技藝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也讓不少市民躍躍欲試,想親自感受一下吹唐人的樂趣。「吹糖人是民間的一種傳統手藝,對於70後、80後來說,更是一份特別的回憶。可是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卻很陌生,所以通過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讓他們在這裡欣賞傳統技藝,了解上一代人的童年,對於他們也是一種成長。」和家人一起來散心的市民蔣先生一邊用手機拍攝吹糖人,一邊向記者介紹。

緊接著,記者又來到大召美食街,這裡的美食同樣種類豐富、味道獨特,許多70後、80後吃過的、玩過的都有。「稀果子羹,冰涼的稀果子羹,甘甜爽口、清熱祛暑……」一聲聲吆喝,讓許多人仿佛回到了記憶裡的童年。商家告訴記者:「在舊城北門居住的人肯定都喝過,這種特色飲料是用桃幹、杏幹、果乾等熬製而成的,酸酸甜甜,夏天喝消暑解渴還能幫助消化。」

看過了吹糖人、喝了稀果子羹,讓我們一起來品品甜甜的糖畫,看看惟妙惟肖的麵塑吧。在美食街一間小小的鋪面裡,擺放著成百上千個麵塑小人兒,當中有穿著五彩霓裳的古代仕女,有憨態可掬的唐僧師徒,有熱門的動漫卡通人物蝙蝠俠、鋼鐵俠、蜘蛛俠,也有小朋友們喜歡的哆啦A夢、小黃人、小馬寶莉。麵塑藝人韓永強告訴記者,他捏麵人已經18年了。從最初的傳統形象,到結合時尚元素創作熱門動漫、電影面人,傳統手工藝也在與時尚接軌。「在這次的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上有許多傳統手工藝作品的展示,我製作的面人和糖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些傳統技藝通過新的平臺展示給更多的遊客、市民,也能煥發出新生命,大家在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上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韓永強向記者介紹。(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李娟)

相關焦點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豫園剛剛打造了一個沉浸式國潮街區集市「食玩校場」,迎接暑期強檔「夏日潮玩季」,邀你「園」地穿越,「豫」見國潮!
  • 捏麵人畫糖畫吹糖人 四位手藝人相聚青島(圖)
    ■捏麵人藝人朱慶收、杜華藝:  忙年要蒸面  還得跟娃「補課」   「看!看!這是彩泥!」幾個在廣場上玩的孩子被五顏六色的小面人吸引了過來。「孩子,這可不是彩泥,這都是面做的。」手藝人朱慶收,邊捏麵人邊說,「本來現在的孩子就不認識捏麵人的手藝,再加上現在不少捏麵人用上了孩子們常玩的『太空泥』,讓這個老行當正在變味兒。」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小時候一毛一個的糖人,現在成了「藝術品」,其實有三種做法
    導語:說到糖人很多人都會回憶到小時候拿在手上把玩的各種動物形象,看製作糖人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一小塊糖在師傅手中慢慢成形,吹起來的不僅僅是各種形象,更是很多孩子們對於美好的想像。但時過境遷,如今的糖人已經有著更深的含義,成為了民間的一項經典手藝,糖人也成了「藝術品」,價格也比小時候一毛一個翻了很多倍。
  • 吹糖人:小時候做夢都想要的糖人,如今卻銷聲匿跡,難尋蹤跡
    糖人記憶說起糖人,我想大家並不陌生,絕大多數的人在孩童時期,都曾有過買糖人的經歷。從前,大街上走街串巷賣糖人的比比皆是,而如今卻物是人非,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了這群人的身影。或許是城市管理的約制,也或許是賣糖收入的低微,這群人仿佛消失了一般,讓人難尋蹤跡。現在想買一個糖人給孩子,都不知道要去哪裡去買。記得小時候,糖人還很「貴」,小孩子沒有零花錢去購買糖人,只能苦苦的哀求父母,不知道要哀求多久,父母才答應給買一個糖人。
  • 天津民間藝術:這幾種「糖畫」形式你見過幾個?
    小時候家住海河邊上的古文化街附近,幾乎每周都要逛一逛文化街和不遠的鼓樓。這倆地兒是各種傳統文化、民俗藝術的聚集地,賣字畫的,賣藥糖的,說相聲的等都匯聚於此。印象最深的便是賣糖人兒的,糖人多見「吹」、「畫」兩種形式,各有趣味。
  • 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
    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文/伴史小書童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80後和90後的小夥伴,應該在小時候吃過一種美食竹籤上面一幅美麗的糖畫,不僅有流傳著民間的藝術,還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柜子。那麼糖畫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呢,這個事情還要從唐太宗開始說起,因為糖畫的起源和唐太宗的喜好連在一起了。這糖畫,肯定是先有得糖,才會創造出糖畫,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糖,是如何被發現呢。在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就發現了樹上的一些果子非常的甜,於是很多人就把果子當成食物,而且非常的愛吃。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30秒吹出一個惟妙惟肖的糖人,「絕活」驚呆小朋友
    一團「窩窩頭」形狀糖塊,弄成糖稀再拉長,形成一根細長的通氣管,一邊吹一邊捏……不到30秒,一個惟妙惟肖的糖人就「降生」了。這變戲法似的民間絕活,讓圍在攤位旁的小朋友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小朋友們圍觀朱紅彥師傅做吹糖。
  • 吹糖人、捏麵人: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
    原創 李克剛 上海老底子吹糖人、捏麵人: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捏麵人吹糖人李克剛「肩挑擔子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吹個糖人好漂亮,捏個面人好白相。」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吹糖人,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由於當時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不高,他有時一天賣不出去幾個糖人,餓了就吃個涼饃,渴了就喝口涼水。遊鄉吹糖人的日子十分貧苦,即便這樣,他還是一幹就是30多年。30多年來,孟憲偉始終堅守著孟氏吹糖人這項技藝,並突破了以往吹糖人只能在天氣冷的時候吹、天氣過暖不能吹這一瓶頸,一年四季都能製作糖人。
  • 牛人用糖稀吹出各種造型糖人,唯妙唯俏
    洛陽某廟會上,甚是熱鬧,各種新奇的玩意都有,廟會裡面見過各種畫糖畫的,如今這吹糖人可是不太多見了,這位手藝人先是熬了一鍋糖稀,看起來是很粘稠的樣子,他在鍋裡直接抓起一大塊糖稀,快速拉起一根咋吃起來了呢?
  • 舌尖上的非遺|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手工技藝——成都糖畫
    「爺爺,我要一個豬八戒」「我要一個孫悟空,謝謝爺爺」「我想要一個小兔子」……在人們印象中,那些挑著糖擔出現在廟會集市、鄉間村口、街頭巷尾的吹糖或畫糖人,被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地圍著,有的觀看,有的吵著不依不饒讓家長購買。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吹糖人藝人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
  • 年俗文化超市開進社區 糖畫剪紙糖人臉譜增添年味
    「手藝人」現場製作糖畫。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超市日前在河西區越秀路街道教師村社區舉行,超市「貨架」上擺滿了糖畫、剪紙、糖人、臉譜等傳統物件,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樂品濃濃年味。記者在教師村社區居委會活動室裡看到,來自天津民間民俗藝術表演團的「手藝人」早已支好了攤,攤位前站滿了居民。
  • 丹東:吹糖人技藝面臨失傳(圖)
    攤主崔福海今年31歲,從十多歲便開始學吹糖人,他最擅長的就是吹十二生肖。對他來說,吹一個小動物只需要一分鐘的時間。  當日上午,記者見到吹糖人的崔福海時,他正在用麥芽糖熬糖稀。崔福海的攤位很簡單,一輛手推車,車上放著一個爐灶,爐灶上面有一口裝著糖稀的鍋,手推車上插放著他的作品。崔福海告訴記者,所謂吹糖人,動作要領就在於吹和捏。吹氣是為了讓作品看上去飽滿,捏在於塑造惟妙惟肖的形象。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畫糖畫捏麵人拉洋片 天津人歡歡喜喜過個非遺年
    天津北方網訊:2月16日,隨著迎財神、舞龍舞獅的新春納福活動開啟,西岸文化廟會暨「歡歡喜喜過非遺年」天津非遺文化活動在友誼路新業廣場正式啟動。市民朋友們可以在春節七天長假裡盡情逛廟會,歡歡喜喜過個「非遺年」。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手藝人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
  • 新疆小夥痴愛做糖人 兩噸白糖學熬糖
    ,舀起一勺熬得透明金黃的糖,在石板上快速挪動,短短幾秒一個生動的小鳥即成,粘上竹籤,孩子拿在手裡舔一下,笑得像糖人一樣甜……糖人作為年俗集會文化的重要體現,伴隨著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似乎成為幸福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