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又稱打油茶,在有的地方又叫「吃豆茶」,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等地。是瑤族、侗族等民族傳統待客食品。
油茶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黃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製成。有的還加蔥花、菠菜、豬肝、粉腸。瑤族,侗族在不同的場合吃不同的豆茶。
油茶製法特別講究,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鐘,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用竹漏鬥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黃豆、排散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一鍋茶水被飲完後,還可向鍋內摻入清水熬煮,如此重複熬煮可達五六鍋。這樣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說。近些年來,隨著到恭城旅遊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聲鵲起,芳名遠播。
廣西以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的恭城油茶最為有名,
「恭城油茶」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發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證書。這標誌著「恭城油茶」已經成為廣西首個地方特色小吃類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恭城油茶」是恭城瑤胞的一種傳統食品,據史料記載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具體打油茶的步驟網上有很多,但各地有吃法不同,打法也不盡同,但一般有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序。
選茶 首先是選茶:
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新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選料 其次是選料:
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煮茶 三是煮茶:
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茶葉跟油炒再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上周周末在家,沒有打油茶的器具,因地制宜利用簡單的廚具打了個簡易版的平樂油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