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都離不開一桌團圓飯,離不開對吃食的嚮往,無論什麼時候回家吃飯都成了一年之中最開心的時候,長輩們喜歡把對兒女的關心、對許久不見的親人間的噓寒問暖融入到菜裡。起筷、落筷,觥籌交錯之間的美妙韻味無一不訴說著內心的喜悅,以食敬天似乎成為了人們間的默契。
許久以前,廣東人就將年味融化在了一道豐富的菜裡,千言萬語化作一筷子的入口,一道盆菜足以讓獨在異鄉的人抑制不住思鄉的惆悵。盆菜起源於南末年宋時期,有著幾百年的食俗文化,有關古籍記載道:大文人文天祥被官兵追殺逃難至灘頭之時身上身無分文沒錢吃飯,船家念其是忠臣,便把自己儲備的各種食材混合煮後裝在木盆裡予他享用,這便是最開始得大雜燴盆菜。
雖然它不似淮揚菜一般精巧別致,而是以雜燴的方式走進廣東人的心裡。從古到今,盆菜無論經歷了幾朝幾代的更替,它仍保存了最原始的味道。用最傳統的木盆作為裝盛食材的器皿,在佳節過年之時便會現身以表祝願與慶賀。
雖然盆菜是各種食材的大混合,但是也是十分講究擺放順序的,這也是它最特別的地方。食材要一層一層的疊加起來,將肉類、海鮮擺放至頂部,中間以菇類菜品以及豬肉為輔,底部則已蔬菜為主,這樣擺放的盆菜不僅外表漂亮,而且隨著人們從肉吃到素的順序還能起到化解油膩的作用;並且按照海鮮、肉、菇、蔬菜這樣順序擺放,能夠使盆底留有豐富的湯汁,一頓飯吃下來,盆菜的韻味會一直在,並且精華也全部包含在了裡面,可謂是一舉兩得。
最常見的盆菜原料就是豆腐、白蘿蔔、豬皮以及鮑魚海參,並且傳統盆菜所用的食材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美食,而且對食材的要求是最少要8種,並且要分成6層,從下到上依次為:白蘿蔔、豬皮;貝柱、魷魚;豬肉,蘑菇、蝦仁;炸鱔、鯪魚球;雞肉。經過人們的精心製作之後,將他們有序的放入盆中加熱,在當地有這樣一種說法:「盆滿即團圓聚合」。
但是盆菜的配料卻遠遠不拘於一格,它可以讓食客和家庭自主添加其鍾愛的食物,這樣搭配出來的菜品有著自家的獨特風味。如今的盆菜早已經是流傳於全國各地,不在局限於廣東香港一地,它也成了大江南北的過年菜之選,並且口味也隨著地區的轉換而發生著改變。
但無論怎麼變,唯一不變的是這道菜在過年時候受歡迎的程度和那一份份手工精製的年味與用心,無論我們走得再遠,這道菜永遠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和紅玫瑰。你心中是否也有著一道代表著家鄉味道的傳統菜?它是什麼味道的,你還記得嗎?